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环境法论文 >

信仰与社会秩序:勐村拉祜族头人制度的人类学分析

发布时间:2016-10-08 15:43

  本文关键词:环境法范式变革的哲学思辨——从认识论迈向实践论,,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云南大学》 2010年

信仰与社会秩序:勐村拉祜族头人制度的人类学分析

杨红巧  

【摘要】: 本文田野点西双版纳州勐村是一个拉祜族自然村。村民日常生活中除了存在村民自治制度外,还存在着十分明显的头人制度。勐村头人制度的存在是建立在拉祜族的宇宙观的基础之上的,换言之,拉祜族宇宙的构成与超自然力量的分布状况为其头人的存在提供了依据,而头人的身份又凭借自身在宇宙轮回中的角色和促进人们的生产和生活的功能获得合法性。勐村头人制度得以与村民自治制度共生的现实性基础在于它为村民们所提供的生计策略是行之有效的。 勐村拉祜族的生活中,两套社会制度的并存并非是一种历史性的固定存在。在国家化的延续和历史变迁的背景下,头人制度与村民自治制度已经由磨合逐渐走向整合,其中最明显的结合点在于作为传统头人的卡些和村民小组长已经由同一个人担任。头人在处理村民事务和履行职责的过程中,虽然更多地是以拉祜族传统的古礼古规作为依据,但是在具体的表述上已经更趋向于使用国家法律法规之类的话语。这表明,立足于生计这个基础上,勐村拉祜族的两套社会制度对村民们的生活发生着综合性的影响,勐村的整个社会秩序就是在这一基础上得以确立的。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云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C95
【目录】:

  • 内容摘要3-4
  • Abstract4-6
  • 绪论6-13
  • 一、研究缘起6-7
  • 二、相关研究文献回顾7-11
  • 三、研究方法11-13
  • 第一章 田野概况13-21
  • 一、生态环境13-15
  • 二、生计方式15-17
  • 三、村寨历史与族群关系17-21
  • 第二章 社区内外的力21-36
  • 一、聚落空间与宇宙结构21-26
  • 二、超自然力量26-30
  • 三、社区权威结构30-36
  • 第三章 社会秩序的维持36-50
  • 一、生产周期36-39
  • 二、岁时节令与宇宙轮回39-44
  • 三、不安全因素的禳解与应对44-50
  • 结语50-53
  • 参考文献53-56
  • 致谢56-57
  •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根;从游猎到游耕:拉祜族传统生产方式的发展与演变[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3期

    2 马健雄;性别比、婚姻挤压与妇女迁移———以拉祜族和佤族之例看少数民族妇女的婚姻迁移问题[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3 郭黎红;浅论拉祜族发展问题[J];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04期

    4 杨洪,周善菊;浅论拉祜族的传统信仰[J];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1期

    5 杨洪,张灵钰;浅谈拉祜族的巫术信仰[J];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2期

    6 杨洪;周善菊;;简论拉祜族的哲学思想[J];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1期

    7 罗承松;李娅玲;;拉祜族人生仪礼及其变迁[J];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2期

    8 张晓松;李根;;拉祜族传统职官制度的形成与演变[J];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4期

    9 李验波;赵泽洪;;浅论拉祜族民俗生活对现代化进程的影响和制约[J];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4期

    10 马健雄;社会文化现象的象征意义及解读——以木戛拉祜纳年节仪式的分析为例[J];思想战线;2004年06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张劲夫;从“页尼登”到“哈空”[D];广西民族大学;2008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宁;羌族火葬习俗探析[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1期

    2 马志华;谢雪娇;;唐卡符号在社会变迁中的建构与解读——以德格八邦噶玛噶孜唐卡画的田野调查为例[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1期

    3 周云水;;小民族的生计模式变迁与文化适应——人类学视野中的独龙族社会结构变迁分析[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2期

    4 李祥林;;禹羌文化·族群意识·遗产资源[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2期

    5 洪九来;;在场与追忆——《东方杂志》建构“辛亥革命”话语的历程[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4期

    6 刘伟;张佩佩;;南京国民政府国庆纪念中的辛亥记忆[J];安徽史学;2011年03期

    7 吴克领;;新农村集贸市场化缓慢的原因探析——基于淮安市W村的社会学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28期

    8 华智亚;;族谱、民俗生活与村民的记忆——对安徽T村的考察[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9 张薇;熊腾芳;;人神共舞:莎士比亚喜剧对古希腊神话的传承[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10 张新光;;目前学术界关于乡镇政府体制改革的认识误区[J];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珂;吴斐琼;;现代虚拟港与集体记忆强化:遗产保护规划的另类尝试[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朱凌飞;丁桂芳;;现代传媒语境中的民族文化——对电影《花腰新娘》的人类学解读[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Ⅰ)[C];2006年

    3 刘敏;;村落仪式的传承与嬗变——可邑村阿细跳月的传播现象分析[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Ⅰ)[C];2006年

    4 史艳兰;;从物的消费到符号消费——石林景区导游词的象征分析[A];全球化背景下的云南文化多样性[C];2010年

    5 谭晓霞;;现代背景下的八宝镇巫术现状浅析[A];全球化背景下的云南文化多样性[C];2010年

    6 张桃洲;;存在的几副面孔——从《入梅丛书》看1990年代以来中国诗歌的语言与现实[A];新诗研究的问题与方法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7 王西华;;唯物史观的正本开新[A];“科学发展观与历史唯物主义”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8 陈巍巍;;闽台民间信仰中神圣性的构建——以保生大帝信仰为例[A];谱牒研究与五缘文化[C];2008年

    9 陈德敏;杜辉;;环境法范式变革的哲学思辨——从认识论迈向实践论[A];生态安全与环境风险防范法治建设——2011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第三册)[C];2011年

    10 蓝若宇;;我们都是“恶搞者”:从文化的身份认同看恶搞[A];中国传媒大学第三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石实;隐秘的参与[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郑宇;后现代史学对传统史学的挑战与反思[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3 张同;从布迪厄的惯习、场域理论看网络论坛中网民话语权[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4 谢秋慧;仫佬族家庭中的妇女权利问题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5 黄兰;不交易的“交易者”:广西隆安县南圩镇亥日的牛中[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6 孟振兴;大瑶山盘瑶木薯酒工艺的科技人类学考察[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7 杨玉凤;女性主义视角下的张家川回族婚俗新释[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8 马小平;人类学视野下生态移民的文化变迁[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9 林萍;南宋江西地区民间祠神信仰研究[D];南昌大学;2010年

    10 李晓博;社会学知识客观性的实现途径—布迪预先构建与参与性能象化的重新解读[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建新;;宗教民族志的视角、理论范式和方法——现代人类学研究诠释[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2 明艳;我国性别偏好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人口学刊;2002年01期

    3 丁金宏;中国人口省际迁移的原因别流场特征探析[J];人口研究;1994年01期

    4 李明,李跃敏,余发昌,彭华山;云南拉祜族的体质特征[J];人类学学报;2001年01期

    5 张静;政治社会学及其主要研究方向[J];社会学研究;1998年03期

    6 罗承松;拉祜族的传统农耕祭仪及社会功能[J];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年04期

    7 罗承松;思茅少数民族的狩猎巫术[J];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01期

    8 杨洪,张灵钰;浅谈拉祜族的巫术信仰[J];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2期

    9 张劲夫;王星逸;;拉祜族研究综述——民族学(人类学)视野下的拉祜族历史文化研究[J];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4期

    10 郭正林;当代中国农村政治研究的理论视界[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3年07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良昌,白宗元;拉祜族女孩圆了大学梦[J];今日民族;2000年12期

    2 郭绍唐;临沧县在南美拉祜族乡展开“扶贫攻坚大决战”[J];今日民族;1999年07期

    3 任维东;拉祜族的“普希金”——记第七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骏马奖获得者张克扎都[J];今日民族;2003年03期

    4 李根;从游猎到游耕:拉祜族传统生产方式的发展与演变[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3期

    5 邓平模;;失落的猎虎民族[J];西南航空;2011年01期

    6 杨璐;;贺开拉祜族民俗与教育概况[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年26期

    7 曾安秀;;拉祜族多神论的原始宗教[J];四川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8 何扬波;正是春华望秋实[J];今日民族;2001年12期

    9 张晓松;李根;;拉祜族传统职官制度的形成与演变[J];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4期

    10 易只;葫芦·光头·拉祜族[J];党的生活;2003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汇;;看上去很美——拉祜族两性合一性别平等模式分析[A];“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与贵州社会发展”学术研讨会暨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2 王晓燕;;西双版纳勐海县贺开山地拉祜族现代教育存在的问题与思考[A];“民族教育政策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3 杨红;;边远贫困少数民族社区成人扫盲教育研究——云南省澜沧拉祜族社区教育人类学田野工作与个案研究[A];2005年成人教育协会年会暨和谐社会与成人教育论坛论文集[C];2005年

    4 张世富;;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拉祜族和哈尼族青少年品德形成的调查研究——跨文化心理学的探讨[A];全国第五届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1984年

    5 肖芒;;云南少数民族婚姻的嬗变[A];中国民族学会第七届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6 李波;胡兴东;;佤族传统社会组织制度[A];中国佤族“司岗里”与传统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7 陈金全;郭亮;;西盟佤族原始法文化的原创性[A];中国佤族“司岗里”与传统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8 李莉萍;;孟连娜允古城建筑形态特征形成的文化关联[A];中国民族建筑论文集[C];2001年

    9 郑涛;郭慧中;;浅论佤族村寨传统的行政管理体制[A];中国佤族“司岗里”与传统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10 金竞明;李春茂;;西双版纳汉族与少数民族初中学生社会性发展的比较[A];全国第七届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199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科;[N];西部时报;2007年

    2 本报记者 周明 石林;[N];云南经济日报;2007年

    3 范宏贵;[N];中国民族报;2004年

    4 本报记者 陈晓波;[N];云南日报;2011年

    5 李明武;[N];文艺报;2008年

    6 通讯员 卢沙斗;[N];红河日报;2011年

    7 实习记者 谭雅竹;[N];云南日报;2006年

    8 王干;[N];文学报;2006年

    9 华岩;[N];医药养生保健报;2008年

    10 凌翼;[N];文学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尤伟琼;云南民族识别研究[D];云南大学;2012年

    2 周文;佤族心理认同的代际差异研究[D];云南大学;2012年

    3 杨栋会;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农村收入差距和贫困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9年

    4 洪坤学;中国四个民族HLA-DRB1、DQA1、DQB1基因多态性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1999年

    5 李洁;临沧地区佤族百年社会变迁[D];云南大学;2001年

    6 曹柯平;中国洪水后人类再生神话类型学研究[D];扬州大学;2004年

    7 王铁志;德昂族经济发展和社会变迁[D];中央民族大学;2004年

    8 马克继;云南回族农商文化传统与经济变迁[D];中央民族大学;2005年

    9 郭锐(岩嘎);佤族木鼓文化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6年

    10 董印红;西双版纳傣族女性观念及其变迁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红巧;信仰与社会秩序:勐村拉祜族头人制度的人类学分析[D];云南大学;2010年

    2 闫川;云南拉祜族图形的形式审美与文化内涵研究[D];云南艺术学院;2012年

    3 李新坚;勐海县勐混镇拉祜族学生低学业成就归因及对策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4 张毅敏;拉祜族学生母语思维方式对英语学习迁移的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05年

    5 赵虹元;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地方课程资源开发问题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3年

    6 温美珍;一个拉祜族村落的祭祀变迁[D];广西民族大学;2009年

    7 张劲夫;从“页尼登”到“哈空”[D];广西民族大学;2008年

    8 李丹;拉祜族小学双语教学的困境与对策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9 杨熙;少数民族教师身份认同研究[D];西南大学;2007年

    10 周小燕;拉祜族和纳西族自杀行为的跨文化心理分析[D];西南大学;2008年


      本文关键词:环境法范式变革的哲学思辨——从认识论迈向实践论,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3393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huanjingziyuanfa/13393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707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