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商法论文 >

陕西装备制造业集中度对技术创新绩效影响研究

发布时间:2019-10-29 17:17
【摘要】:选用区位商法以及DEA-Malmquist方法分别对陕西省装备制造业的集中度和技术创新绩效进行测度分析,并研究集中度对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结果显示在陕西省装备制造业中,行业集中度与全要素生产率、技术效率、技术进步都有相关性。陕西省应根据实际情况,促进装备制造业持续发展。
【图文】:

趋势图,装备制造业,集中度,陕西


90.1943670.4170282006年0.1736050.5622790.9617430.9536730.4205630.1752240.5675292007年0.1404230.5796730.9695431.0579730.4382570.1661850.5083612008年0.1477420.519150.8403480.9910040.4240060.1602580.6275222009年0.1400600.4284470.8472850.9496820.4685650.1260790.6827132010年0.1099050.4936050.8996360.9420800.37628950.1352580.554052均值0.1695450.51156980.9219721420.8644540.411750.2828940.564701根据区位商值计算结果,2001年—2010年陕西省装备制造业各行业动态集中度水平趋势图,如图1所示:图1陕西装备制造业2001—2010年集中度动态变化图(1)由图1可知,陕西通用设备制造业和专用设备制造业的区位商值基本上都在0.8以上,说明区位优势相对明显。从2000年到2004年陕西专用设备制造业一直处于增长趋势,到2004年区位商最高值达到1.167,2004—2010年出现了下滑,区位商值从最高的1.167下滑到最低的0.84。交通运输制造业的区位商值长期在0.9-1.0之间,其行业产值比重占到整个装备行业的16.29%。自2004年以后,该行业区位商值呈上升趋势,其原因是陕西省交通运输业具有龙头企业的带动(陕汽重卡、比亚迪汽车)加上陕西对汽车产业的扶持政策,如在泾渭工业园的重型卡车、工程车为特色的汽车及产业上下游零部件产业集群,在西安市高新区形成了以轿车为特色的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集群等。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已成为陕西省近年来发展最快的支柱行业之一,是陕西装备制造业在未来最具发展潜力的一个行业。(2)陕西通用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品业和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机械制造业的区位商值长期在0.4-0.6之间波动,表明区位优势不明显。特别是陕西通用设备制造业在2001-2004年之间处于增长期,2004年以后?

趋势图,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绩效,陕西


?规模效率值全要素生产率值20010.9441.1270.7491.2611.06420020.9781.0911.1610.8421.06720030.9781.0691.2150.8051.04520041.1401.0041.0771.0591.14520051.0450.9601.0211.0241.00320061.0280.9930.9881.0401.02020071.0210.9870.8311.2291.00820080.9990.9781.1130.8980.97620090.9400.9870.9920.9470.92820100.8971.0461.0200.8790.938平均值0.9971.0241.0221.0021.019根据表2数据,绘制2001-2010年陕西省装备制造业7大行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值、技术效率值、技术进步值三个指标动态变化曲线图,如图2所示。图2陕西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绩效趋势图由表2和图2可看出,2001年至2010年的装备制造业七大行业的全要素平均变动值始终在0.9-1.1之间,全要素生产率值出现了上下的波动。2001—2010年全要素生产率均值为1.019,,表明陕西装备制造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十年中年均增长1.9%,即技术创新绩效总体呈现年均增长1.9%。陕西装备制造业技术进步的平均变化在0.9-1.1之间,且最近几年出现反复波动。2001—2010年的技术进步年均增长2.4%。陕西装备制造业技术效率从2001—2010年期间年均下滑了0.3%,表明2001—2010年陕西装备制造业由技术效率提升装备制造行业的制造及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商业产品的能力过弱。从2001—2010年各个年份看,首先,除了2008、2009和2010年以外,其余年份全要素生产率值均大于1,可知,全要素生产率在2008、2009和2010年间是下降的,2001—2007年技术创绩效是增长的。其次,2001—2010年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化是随着技术效率的变化而变化,由于2001—2004年技术进步值大于技术效率值,则在2001—2004期间技术进步值是影响技术创新绩效的主要影响因素。2004—2008年技术效率值大于技术进步值,则
【作者单位】: 西安工业大学;
【基金】:陕西省教育厅专项科研计划项目“陕西军民融合产业基地产业生态特性及生态化演进研究”(12JK0142) 陕西省科技厅自然科学研究计划项目“基于竞争优势动态演化的陕西装备制造业可持续发展研究”(2009K01-91)
【分类号】:F426.4;F273.1;F22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杨雄胜,杨臻黛;企业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财政研究;1998年05期

2 李凯,李世杰;装备制造业集群网络结构研究与实证[J];管理世界;2004年12期

3 胡恩华,单红梅;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综合模糊评价及其应用[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2年05期

4 陈劲;陈钰芬;;企业技术创新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6年03期

5 吕毅;宗刚;;中国汽车产业集中度与市场绩效关系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8年09期

6 张仲英,胡实秋,宋化民;技术创新绩效评价法[J];统计与决策;2000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唐晓华;赵丰义;张丹宁;;我国装备制造业集中度与研发强度的内生性升级机制研究[A];2010年中国产业组织前沿论坛会议文集[C];2010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曾杰杰;聂影;杨红强;;基于省际角度的家具产业集聚内部动因的实证分析[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2 任海云;;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与综合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J];商业研究;2006年17期

3 王萍;刘思峰;;基于BSC的高科技企业技术创新绩效评价研究[J];商业研究;2008年09期

4 熊翼飞;王建廷;宋云玲;;房地产中介企业诚信评价研究[J];中国城市经济;2011年23期

5 沈莉;黄哲熙;;加权值敏感性对信用评价指标的影响——来自我国中小企业板块的检验[J];财经论丛(浙江财经学院学报);2006年06期

6 任海云,王萍;上市公司业绩综合评价方法评述[J];财会通讯(学术版);2005年02期

7 易茜;;财务会计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模糊评价模型研究[J];财会通讯(学术版);2007年04期

8 任海云;李丽;王博文;;剔除政策优惠前后农业上市公司经营业绩对比分析[J];财会通讯;2009年29期

9 孔玉生;卢静;;高新技术产业技术创新绩效研究[J];财会通讯;2010年32期

10 张庆红;新疆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评价[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经济论坛;2004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于兆吉;苏长海;晁娜;;基于AHP和PCA的辽宁省绿色装备制造业能耗评价体系[A];创新沈阳文集(C)[C];2009年

2 卢昌崇;李宏林;郑文全;;装备制造产业集群:解析与重构——以辽宁为例[A];中国工业经济研究与开发促进会2005年会暨“产业组织与政府规制”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3 李姝;姜春海;;基于产业集聚的辽宁装备制造业振兴途径研究[A];2010年中国产业组织前沿论坛会议文集[C];2010年

4 翟青;;人格特质、创新氛围与创新绩效的实证研究——建构基于中国装备企业的PICP创新力分析模型[A];上海市经济学会学术年刊(2010)[C];2010年

5 刘丽君;汪群;张龙;;技术创新团队创新绩效影响因素分析[A];第四届(2009)中国管理学年会——技术与创新管理分会场论文集[C];2009年

6 范群林;邵云飞;;复杂网络视角下的四川新都家具制造业集群创新网络结构特征及优化策略研究[A];第五届(2010)中国管理学年会——技术与创新管理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7 毕克新;赵莉楠;孙金花;;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绩效评价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A];首届中国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研讨会2005年论文集(下)[C];2005年

8 盛亚;单航英;;利益相关者与企业技术创新绩效关系——基于高度平衡型利益相关者的实证研究[A];浙商创新——从模仿到自主[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兴宽;基于持续创新动力、能力、绩效的创新型企业评价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0年

2 应洪斌;产业集群中关系嵌入性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机制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3 郑慧;商会的经济学性质与集体行动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4 唐晓燕;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市场结构与技术创新[D];吉林大学;2011年

5 王聪颖;产业集群发展与创业人才孵化双螺旋模型与仿真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6 邱洪华;中国银行业创新活动中的专利管理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7 俞湘珍;关于设计的创新过程机理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8 李贞;企业知识网络能力对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9 敖宏;资源型企业技术创新贡献度评价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10 李刚;中国产业集群发展中地方政府作用研究[D];辽宁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令狐克波;企业创新网络配置模式与技术创新绩效关系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2 钟宝;跨国公司技术创新绩效评价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3 高艳;制造业创新与服务业创新的对比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4 康潇丹;下游企业损失厌恶对重大装备制造业技术升级的约束机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5 王珍;社会资本与技术创新绩效关系研究[D];河南工业大学;2010年

6 王作伟;基于模糊层次分析法的第三方物流企业信用评价研究[D];南京财经大学;2010年

7 王进;我国寿险企业经营的综合评价研究[D];河北工程大学;2010年

8 翟羽;区域装备制造业集群技术创新政策体系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0年

9 姜睿清;江西省创新型企业创新绩效评价[D];南昌大学;2010年

10 陈s

本文编号:255359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sflw/255359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8ee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