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刑法论文 >

刑法视阈中的“公民个人信息”解读

发布时间:2022-11-09 19:40
  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准确适用的前提是对"公民个人信息"范围的正确认定,可识别性和隐私性"两标准判断法"已经严重不适应信息时代的迅猛变化,对个人信息的界定应坚持采用"要件特征判断法",将专属性、权利性、私密性、可识别性和应受保护性作为基本构成要件予以综合衡量。对敏感性强、事关个人安全的行踪轨迹信息,则更需实行特殊性保护,并且适用精细化的实质判断。 

【文章页数】:7 页

【文章目录】:
一、问题的缘起
二、公民个人信息的刑法界定:原则与方法
    (一)界定之原则——全面保护,宽窄适度,宁宽不窄
    (二)界定之方法———要件特征判断法
        1.专属性。
        2.权利性。
        3.私密性。
        4.可识别性。
        5.应受保护性。
三、个人安全敏感信息———行踪轨迹信息的深度认知
    (一)刑法保护下行踪轨迹信息的矛盾折射
    (二)对行踪轨迹信息属性的深度认知
        1.行踪轨迹信息的重新界定。
        2.行踪轨迹信息的特有属性———个人安全敏感信息。
四、行踪轨迹信息特殊性保护的价值考量与检视反思
    (一)特殊性保护的价值衡量
    (二)对行踪轨迹信息规定的检视与反思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大数据时代查办职务犯罪侦查模式认识论[J]. 郭哲.  政法论丛. 2019(03)
[2]法律现实主义思想再检视[J]. 王德玲.  政法论丛. 2019(02)
[3]犯罪构成四要件的“立体化”修正[J]. 牛忠志,曲伶俐.  政法论丛. 2019(01)
[4]司法的法律发展功能及其价值机理[J]. 季金华.  政法论丛. 2019(01)
[5]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犯罪现状与治理对策[J]. 王彬,王康庆.  广西警察学院学报. 2019(01)
[6]我国个人敏感信息界定之构想[J]. 胡文涛.  中国法学. 2018(05)
[7]个人信息去识别化的刑法应对[J]. 张勇.  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 2018(04)
[8]行踪轨迹信息的法律保护意义[J]. 邱遥堃.  法律适用. 2018(07)
[9]我国网络犯罪发展及其立法、司法、理论应对的历史梳理[J]. 于志刚,吴尚聪.  政治与法律. 2018(01)
[10]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定罪量刑标准再析[J]. 刘宪权,房慧颖.  华东政法大学学报. 2017(06)

博士论文
[1]大数据时代个人信息保护研究[D]. 李媛.西南政法大学 2016



本文编号:370477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xingfalunwen/370477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c7a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