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成本管理论文 >

房地产动态成本控制_双重动态成本控制机制研究

发布时间:2016-10-13 20:58

  本文关键词:双重动态成本控制机制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双重动态成本控制机制研究_孟凡生

,也不愿因完不成定额成为“慢手”(苏小方,2006)。他们在生产小组中形成了默契愿为超额而充当“快手”

的行为规范:即工作不要做的太多,否则会是害人精;工作也不要做的太少,否则会是懒惰鬼。工人之所以采取这种态度,一是担心标准再度提高,使自己和同伴增加压力;二是怕企业效益较差致使自己失业;三是为了保护同伴中的弱者。员工这种“默契的行为规范”致使管理者难以摸清他们控制成本的真实能力。霍桑实验给予我们在成本控制方面的启示是:员工并不愿意将成本控制标准制定得过高,他们希望自己能在相对轻松的条件下完成个人分担的工作,因此不会轻易展示自己控制成本的真实能力。管理者要掌握员工控制成本的真实能力,只有依靠有效的成本控制动力机制,使员工产生自觉控制成本的动力,最终能够通过企业成本核算系统输出反映他们真实能力的成本控制结果。

有效的成本控制动力机制,强调的是人性化的管理(赵文辉,2009),它要求成本控制标准的设置有利于激发员工控制成本的自觉性和能动性,既能对成本发生具有很强的约束力,又能对员工控制成本产生激励作用。而现实中员工对控制成本持有的态度、员工个人控制成本的能力等方面存在着诸多差异,这些差异决定了单层次的成本控制标准难以兼顾员工与企业的期望。企业有必要通过设置“基准”成本控制标准和“样板”成本控制标准,对成本费用的发生实施控制。

“基准”成本控制标准是根据员工对成本控制持有积极的态度和控制成本能力发挥正常的条件下所能达到的成本水平设置的。设置“基准”成本控制标准,目的是明确企业成本控制的底线。当员工达到了“基准”

。“样板”成本成本控制标准水平时,说明员工已经达到了对成本控制的基本要求,员工对成本控制是达标的

控制标准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理想”成本,而是以企业最近时期个别员工控制成本的最佳水平为基础设置的,目的是给员工控制成本找出学习的榜样。在有效激励政策的刺激下,多数员工不会因自己达到了“基准”成本控制标准水平而止步,他们将自觉地向“样板”成本控制标准看齐,甚至有人会刷新“样板”成本控制

,这种努力将使企业获得更显著的经济效益。“基准”成本控制标准的存在,使员工不再会担标准的“记录”

心自己达不到成本控制标准水平而沦为控制成本的弱者,他们会为达到了这个成本控制标准而感到欣慰并产生

。“样板”成本控制标准的设立,为员工进一步降低成本指明了方向。员工在学习“样板”成本控制标荣誉感

准过程中,对成本控制的结果越接近于“样板”成本控制标准,说明他们在成本控制方面越是出色的。即便有员工打破了“样板”成本控制标准记录,也不再担心由于自己在控制成本方面的努力,而被认为是“害人

。精”

员工控制成本的动力,产生于他们的需求和动机。企业建立成本控制动力机制的出发点应该是尊重员工的动机和满足他们的需求。当多数员工还在为生活的基本需求而忧虑时,他们控制成本的动机和需求更倾向于获得物质奖赏;而随着员工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他们控制成本的动机和需求则不单纯是为了获得物质奖赏,源自精神方面的奖励需求将愈加强烈。

。按照这一定义,可以把成本控制系统看成是一个“黑箱”。控制论把未知的区域或系统定义为“黑箱”

激励是打开“黑箱”的钥匙(李亚军等2009),如果能够在对这个“黑箱”输入生产要素消耗变量的同时,,输入对员工控制成本有效的激励政策,那么“黑箱”就可能输出较理想的实际成本和较好的成本控制效果,管理者就会因此而找到他们制定成本控制标准有价值的信息。而输入什么激励政策才能有效调动员工控制成本的积极性,则取决于员工的需求和动机。需求和动机既是推动员工行为的根本原因,也是激励的起点和基础。在假设输入生产要素的相关变量一定的条件下,成本控制“黑箱”

双重动态成本控制机制研究_孟凡生

系统通过不同的激励政策作用所输出的成本控制效果值是不尽相同的。当激励政策能够满足员工愿望时,员工就会产

生控制成本的动力,成本控制的效果就显著;反之,当激励政策不能

满足员工愿望时,他们就缺乏控制成本的动力。基于黑箱理论的成本

控制黑箱系统如图1所示。

在上述成本控制黑箱系统中:

Xai代表生产过程耗用各种生产要素的输入值,主要是产品或作业

耗用的材料、人工等成本;Xbi代表动力机制下各种激励政策的输入值,图1成本控制黑箱系统

79


  本文关键词:双重动态成本控制机制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3975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chengbenguanlilunwen/13975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707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