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风险管理论文 >

洪水灾害风险分析与评价方法的研究及改进

发布时间:2016-08-07 11:11

  本文关键词:洪水灾害风险分析与评价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华中科技大学》 2012年

洪水灾害风险分析与评价方法的研究及改进

李琼  

【摘要】:洪水灾害是自然灾害中对人类影响和危害较为严重的一种。20世纪以来,以全球气候变暖为主的自然系统的变异以及以城市化为主的现代人类经济社会活动,对自然灾害系统特别是洪水灾害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尽管人类已进入信息时代,科学技术有了很大发展,且防洪体系的建设日趋完善,但洪涝灾害仍时有发生,甚至愈演愈烈。人类如何面对全球气候变化下的洪水风险,实现人水和谐发展,是一个关系到人类发展的重大问题,也是一个迫切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近年来,人类在总结经济发展与洪水灾害相互竞争的历史经验中逐步提出了新的防洪减灾策略,这就是:对洪水灾害进行管理,调整人与水的关系,由原来的“防御洪水”转变为“洪水管理”,实现人与水的协调发展。而在洪水管理中,洪水风险管理是其中一项重要的工作。它是分析、评价、预防和处理洪水灾害的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天气气候的变化,极端事件频繁的发生、强度的不断加强,这些都对洪水风险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我国开展洪灾风险评估和区划研究不仅能够发展和完善我国洪灾风险研究的理论基础,而且可以为我国防洪减灾和风险管理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 本文围绕国家“973”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课题“复杂条件下坝堤溃决机理与风险调控理论(2007CB714107)”和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三峡及长江上游特大型梯级枢纽群联合调度技术(2008BAB29808)”的研究任务,以大量考察和调研获得的第一手数据资料为基础,建立了一套洪灾风险评估的理论框架和方法,开展了针对小样本情形的洪灾风险评估体系的研究,对促进洪灾风险理论的完善,形成更有效的防洪安全保障体系,达到防洪减灾,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保障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具有一定的科学价值和现实意义。 风险分析的传统数学基础是概率论,计算方法是统计方法。本文对这种流行的观点提出了异议,认为由于自然灾害系统具有极端复杂的特点,许多输入输出的关系还无法识别,在现阶段人类认知能力和条件下只能表达为一种模糊性关系。因此,风险分析的数学基础应该是模糊集理论。目前关于自然灾害各环节的研究,已经有了一些较为成熟的方法,现阶段自然灾害风险分析的主要任务是如何把它们有机的结合起来,并对这些研究结果提出改进意见。 本文以系统论为科研方法,以模糊数学理论为基本工具,将信息扩散的模糊数学方法引入洪水灾害风险分析领域,在广泛借鉴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环境科学和系统科学等众多分支学科相关理论方法的基础上,针对防洪减灾中的风险评价问题,在理论、模型、方法和应用上进行了较为深入和系统的研究,力求得到稳定并符合实际的风险结果。本文的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本文系统的介绍了洪水灾害风险分析与风险评价的理论、方法、模型与应用的相关理论体系。在总结国内外先进研究成果和深入研究洪水灾害风险形成机制的基础上,以量化研究为途径,以主成分分析、模糊数学方法、层次分析法、神经网络方法、信息扩散技术等分析技术为手段,构建了风险评估的理论框架、指标体系、方法与模型,并对洪水灾害的风险程度进行了评价与等级划分,借助地理信息系统绘制出相应的风险图系。 2.论述了自然灾害风险评价的基本理论,其中重点讨论了风险本质、风险分析的基本原理、风险评价的概率统计方法和风险分析的模糊系统方法等,并对其中的主成分分析法进行了改进和完善。根据1998年的10个地区的洪灾损失数据的统计资料,对这10个地区的洪灾损失进行了分析、比较和排序,结果显示,用分组和层次分析法建立的改进主成分分析法,得到的洪灾损失的评估结果与实际情况相符,为科学评估洪灾损失和防洪减灾提供了科学依据。改进主成分分析法可以有效的避免主成分分析法的无序问题,与主成分分析法相比,结果更合理可靠。 3.介绍了不完备信息条件下洪水灾害风险评价的理论和模型,详细展示了有关模型的应用研究。在信息分配方法、信息扩散原理和正态信息扩散的理论基础之上提出了改进信息扩散方法。并结合我国国情和历史资料,综合考虑社会、经济、环境与灾害系统的复杂性与多样性,建立了小样本条件下洪水风险综合评价模型与方法体系,综合评价洪水灾害影响程度,对其中的不完备信息进行适当的信息膨胀,可以提高风险评价精度。本文还利用改进的信息扩散方法和可变模糊模型,根据中国某地区1949-2009年洪水的实测资料对洪水灾害风险程度和重现期进行了分析评价和实证研究。本文的研究丰富了洪水风险评价理论的方法和体系,为流域防洪规划提供了科学的决策依据。 4.使用计算机仿真技术对有关模型进行可靠性论证。本文主要采用计算机模拟和先进的数值算法,比较了多种方法进行洪水风险评价的优劣性,并对改进信息扩散方法提出了合适高效的数值计算方法,用实例分析说明了该模型的有效性和实用性。 5.在洪水风险分析和评价的基础上,利用信息扩散方法提出了小样本条件下洪水风险区域图的绘制方法。这些风险图直观的展示了风险的分布及随灾害程度的增加风险的空间变化趋势,有关研究成果作为国家“973”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复杂条件下坝堤溃决机理与风险调控理论(2007CB714107)”的一部分,已于2011年10月结题验收。理论和实际检验均说明,用信息扩散技术进行的小样本条件下的洪灾风险评价,可以得出相当满意的结论。 洪灾风险评估是一个综合多学科、多领域的复杂问题,它包括水文水动力学、气象学、环境学、地理学、灾害学和风险学等等,具有十分丰富的内涵。虽然本文在我国洪水灾害风险分析、评估方法和区划研究上做了一些有意义的的探索,但是相对于本领域基础理论的研究和完善以及现实方案的解决,还有一段相当的距离。总之,洪水灾害风险评估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在理论研究和工程实践上都需要做进一步更深入、系统的研究和探讨。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P426.616;X43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引证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陈湛峰;王卫平;;基于GIS的围场县洪水灾害风险区划分析[J];水电能源科学;2013年03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邹强;洪灾风险综合分析与智能评价的理论与方法[D];华中科技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郭恩亮;辽宁中部地区暴雨洪涝灾害风险评价[D];辽宁师范大学;2013年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继权,冈田宪夫 ,多多纳裕一;综合自然灾害风险管理[J];城市与减灾;2005年02期

2 李炳元,李矩章,王建军;中国自然灾害的区域组合规律[J];地理学报;1996年01期

3 刘燕华,李钜章,赵跃龙;中国近期自然灾害程度的区域特征[J];地理研究;1995年03期

4 曲国胜,高庆华,杨华庭;我国自然灾害评估中亟待解决的问题[J];地学前缘;1996年02期

5 魏一鸣,周成虎,万庆;基于GIS的洪水灾害评估智能决策支持系统设计[J];地域研究与开发;1997年03期

6 向喜琼,黄润秋;地质灾害风险评价与风险管理[J];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2000年01期

7 虞震东,虞海岚;新星和长江大洪量洪水[J];大自然探索;1997年01期

8 赵希男;主成份分析法评价功能浅析[J];系统工程;1995年02期

9 李靖华,郭耀煌;主成分分析用于多指标评价的方法研究——主成分评价[J];管理工程学报;2002年01期

10 乐肯堂;我国风暴潮灾害风险评估方法的基本问题[J];海洋预报;1998年03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孜军;灰色系统基本方法及其在矿井通风中的应用[J];四川有色金属;1996年03期

2 苟正彬;汪雄武;张强;雷传扬;;四川省丹巴县磨子沟泥石流隐患与防治建议[J];四川有色金属;2010年01期

3 张晓杰,王巍巍,辛崇东;钢筋混凝土构件选筋结果的模糊评价和智能控制方法[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5年01期

4 彭建政;何广杰;周灵源;;灰色聚类方法在建筑结构鉴定中的应用[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5年06期

5 梁本亮;刘建新;;基于灰色关联的混凝土结构耐久性影响因子分析[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9年04期

6 王国平;田备;邹昀;刘明晴;;大学教学楼建设使用后评价研究[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2年01期

7 陈云钢;郭正兴;;高大支模施工安全风险管理的探讨及对《建筑施工模板安全技术规范》的理解[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2年02期

8 薛宏伟;芜湖电厂给水控制和主汽温控制改造[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9 张本照;朱毅;谢敏莉;;资产证券化交易风险分析与评价研究[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10 杨攀;张宇;;灰色控制系统理论在火灾预测中的应用[J];安防科技;2006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祥明;;美盛肥料对油菜经济性状和产量的影响[A];土肥水资源高效利用与农业面源污染防控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2 谢俊贵;马驰;;灾害应急管理:档案工作的功能与档案部门的参与[A];2010年中国社会学年会——“社会稳定与危机预警预控管理系统研究”论坛论文集[C];2010年

3 吴显斌;豆小艳;程国东;丛立志;;基于层次分析法的钢结构涂装工艺中粗糙度的预估[A];'2011全国钢结构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4 吴庆洲;;迎接中国城市营建史研究之春天[A];《营造》第五辑——第五届中国建筑史学国际研讨会会议论文集(上)[C];2010年

5 邓方;陈杰;陈文颉;朱琳;;元胞自动机及其在兵力推演中的建模与仿真[A];第二十六届中国控制会议论文集[C];2007年

6 王春生;吴敏;曹卫华;;基于集成预测模型与专家推理策略的铅锌烧结配料优化方法[A];第二十六届中国控制会议论文集[C];2007年

7 赵晖;温学飞;赫晓辉;王政峰;安钰;;宁夏引黄灌区农村信息化对农业总产值的影响[A];2011全国灌区信息化建设与防渗抗冻胀新技术应用专刊[C];2011年

8 赵晖;温学飞;赫晓辉;王政峰;安钰;;基于因子分析法分析宁夏农村信息化的发展[A];2011全国灌区信息化建设与防渗抗冻胀新技术应用专刊[C];2011年

9 魏红英;黄石旺;;混沌理论的前沿性及其对公共行政的贡献[A];地方政府发展研究(第三辑)[C];2008年

10 赵德勇;刘建国;;基于复杂性科学的综合集成研讨厅研究现状与发展[A];'2003系统仿真技术及其应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莉;基于可持续发展的我国电源结构优化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2 王劲松;复杂系统脆性理论及其在电力系统风险分析中的应用[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3 赵金宪;复杂系统脆性理论在煤矿生产系统脆性风险评价中的应用[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4 赵鹏;渤海寒潮风暴潮增水风险的数值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5 陈云松;转鲑鱼降钙素基因酵母的发酵条件优化及安全性评价[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6 赵洪涛;甘肃中南部滑坡、泥石流灾害机制及防灾可持续发展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7 石云龙;基于CAS理论的地震紧急救援系统模型构建与模拟仿真[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年

8 陈韶斌;基于知识推理和视觉机理的遥感图像目标识别方法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9 李明;农村生态住区建设系统耦合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10 陶有德;可修复模型的系统分析[D];北京信息控制研究所;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卢增斌;防治水稻螟虫单项技术措施的评价及储备技术—转基因水稻对非靶标生物影响的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申君;桃蚜的抗药性监测、杀虫剂的配方筛选及其增效生化机理的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3 李贝;切花月季品种综合评价筛选及其配套栽培技术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4 刘文伍;杉木树矿井瓦斯地质规律及瓦斯预测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5 段守军;煤炭资源潜力评价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6 黄丹;郑州市区深部地热资源水利用优化配置[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7 宋家勇;安林煤矿炮放面矿压显现规律及顶煤冒放性预测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8 单文娟;铝电解槽焙烧与启动过程危险源辨识与评价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9 张鸿堃;矿山企业生产成本模块化管理与应用[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10 李丹;政府对高校财务风险监控机制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同被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国庆;徐刚;刘颖;;基于GIS的区域洪水灾害风险评价方法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22期

2 安永林;彭立敏;张运良;王薇;;小城镇灾害易损性可拓评估的原理和应用[J];安全与环境学报;2007年06期

3 程乾生;属性识别理论模型及其应用[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7年01期

4 李宁;翟亚欣;王威;王延辉;;基于贝叶斯随机评价方法的洪水灾情等级评价[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3期

5 刘家福;占文凤;梁雨华;李京;黄山;;P-Ⅲ型分布与信息扩散理论的风险估算模型比较研究[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3期

6 毛德华,王立辉;湖南城市洪涝易损性诊断与评估[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2年01期

7 唐川;师玉娥;;城市山洪灾害多目标评估方法探讨[J];地理科学进展;2006年04期

8 黄大鹏;刘闯;彭顺风;;洪灾风险评价与区划研究进展[J];地理科学进展;2007年04期

9 孙凤华,任国玉,赵春雨,杨素英;中国东北地区及不同典型下垫面的气温异常变化分析[J];地理科学;2005年02期

10 权瑞松;刘敏;张丽佳;陆敏;王静静;牛海燕;许世远;;基于情景模拟的上海中心城区建筑暴雨内涝暴露性评价[J];地理科学;2011年02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刘耀龙;多尺度自然灾害情景风险评估与区划[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郭瑜;水资源与防洪系统工程模糊集理论的应用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

3 赵庆良;沿海山地丘陵型城市洪灾风险评估与区划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4 何耀耀;基于混沌进化的水库调度和洪灾评估的理论与方法[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5 陈玥;基于灰色系统理论和云模型的反精确洪水灾害分析[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6 权瑞松;典型沿海城市暴雨内涝灾害风险评估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7 杨小玲;多属性决策分析及其在洪灾风险评价中的应用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谢田;基于GIS的荆江分蓄洪区洪灾损失动态评估及系统实现[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2 刘雨华;江苏省沿江开发综合评价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6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袁辉;重大突发事件及其应急决策研究[J];安全;1996年02期

2 张兰生,史培军,王静爱,朱骊;中国自然灾害区划[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5年03期

3 史培军,王平;三种反映区域自然灾害数据的相对精度检验[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5年04期

4 徐祥文,黄崇福;结构动力反应与震害关系的模糊识别[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1989年02期

5 陈家其;;太湖流域南宋以来旱涝规律及其成因初探[J];地理科学;1989年01期

6 钱家忠,朱学愚,吴剑锋;地下水资源评价中降水量的时间序列-马尔可夫模型[J];地理科学;2001年04期

7 孙力,安刚,丁立;中国东北地区夏季旱涝的分析研究[J];地理科学;2002年03期

8 金菊良,张礼兵,魏一鸣;基于遗传算法的理想区间法在洪水灾情评价中的应用[J];地理科学;2004年05期

9 史培军,顾朝林,陈田;1991年淮河流域农村洪涝灾情分析[J];地理学报;1992年05期

10 王静爱,,史培军,朱骊;中国主要自然致灾因子的区域分异[J];地理学报;1994年01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家福;梁雨华;马国斌;;基于GIS的淮河流域洪水灾害综合风险评价[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05期

2 郑文瑞,吴丹阳,方红;模糊随机方法在震灾风险评价中的应用[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2年02期

3 石勇;许世远;石纯;孙阿丽;;沿海区域水灾脆弱性及风险的的初步分析[J];地理科学;2009年06期

4 潘安定;刘会平;杨木壮;黄婷薇;李旭;;广州洪灾风险评价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0年05期

5 刘家福;梁雨华;;基于信息扩散理论的洪水灾害风险分析[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3期

6 方红,王汉林;评价旱涝灾害风险的模糊随机方法[J];世界地质;2002年02期

7 王倩;;医疗保险中小样本信息处理的两种模型[J];金融经济;2008年24期

8 王倩,金萍,陆余楚;风险分析中的信息扩散及其参数优化[J];应用数学与计算数学学报;2003年02期

9 刘引鸽,缪启龙,高庆九;基于信息扩散理论的气象灾害风险评价方法[J];气象科学;2005年01期

10 王家鼎,王念秦;模糊数学方法在国内外地震工程领域中的应用概况[J];地球科学进展;1991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陆余楚;金萍;张立;;优化的无限信息扩散方法[A];中国系统工程学会模糊数学与模糊系统委员会第十一届年会论文选集[C];2002年

2 邹朝望;王卫光;李铁光;番超;;基于改进可拓物元模型的防洪工程体系风险评价[A];中国水利学会2008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8年

3 陈敬武;邢秀青;崔建英;;基于灰色系统理论的项目融资风险评价[A];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研究新进展——第8届全国青年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4 何永贵;白洁;黄仁辉;韩月娥;;基于案例推理的金融衍生品风险评价的研究[A];2006中国控制与决策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5 曹阳;宋菁;韩明;;浅析石油化工行业环境风险评价的要点[A];2007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下卷)[C];2007年

6 戴立新;胡洁;李美叶;;基于BP神经网络的农户小额信用贷款风险评价研究[A];中国会计学会高等工科院校分会2007年学术年会暨第十四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7 张杰;赵明;姚卫华;;SAFETI定量分析软件在氨泄漏事故中的应用[A];2011中国消防协会科学技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8 甄宏;;流域风险评价与预警技术研究进展[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C];2009年

9 李品芳;殷佩海;;港口船舶溢油风险评价[A];大连海事大学校庆暨中国高等航海教育90周年论文集(机电分册)[C];1999年

10 张金钟;;工业企业事故风险管理探讨[A];中国职业安全健康协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赵春秋 通讯员 杨立东;[N];中国邮政报;2005年

2 姚耀富;[N];中华合作时报;2006年

3 姚耀富;[N];中国石化报;2005年

4 陈强;[N];中国工业报;2003年

5 山东新矿集团华丰煤矿党委书记 于洪军;[N];经理日报;2009年

6 记者 李仁堂 赵卫华;[N];中国安全生产报;2007年

7 中国建筑长八工程局 杨白胜;[N];建筑时报;2005年

8 记者 陈楠;[N];中国安全生产报;2007年

9 本报记者 焦华 本报通讯员 王晓辉;[N];法制日报;2010年

10 李侠;[N];经理日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琼;洪水灾害风险分析与评价方法的研究及改进[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2 李娜;基于GIS的洪灾风险管理系统[D];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2002年

3 杨力;基于小样本数据的矿井瓦斯突出风险评价[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

4 杨小玲;多属性决策分析及其在洪灾风险评价中的应用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5 管小俊;煤炭物流运输网络风险评价及均衡保持关键问题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0年

6 刘晓军;运动风险评价理论体系的构建[D];北京体育大学;2010年

7 葛颜慧;岩溶隧道突水风险评价与预警机制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8 王晨婉;基于贝叶斯理论的供水管道风险评价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9 张维;农村信用社风险评价与防治体系构建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10 黄崇福;信息扩散原理与计算思维及其在地震工程中的应用[D];北京师范大学;199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兴朋;基于信息融合理论的我国北方草原火灾风险评价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2 王亚梅;基于GIS的洞庭湖区洪水灾害风险评价[D];湖南大学;2009年

3 闻珺;洪水灾害风险分析与评价研究[D];河海大学;2007年

4 傅春梅;基于GIS的城镇洪水灾害风险评价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5 李炳华;基于模糊信息优化处理方法的城市火灾风险分析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0年

6 李晓宇;工程项目风险评价体系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3年

7 王巍;房地产开发项目风险评价[D];内蒙古工业大学;2005年

8 黄贵容;物流企业联盟风险评价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9 潘文荣;风险投资及其风险评价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03年

10 蔡欣;项目的风险管理[D];武汉大学;2003年


  本文关键词:洪水灾害风险分析与评价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8738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fengxianguanli/8738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859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