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管理理论论文 >

浅谈企业中的精神激励

发布时间:2015-02-19 20:57

申亚玲 北京师范大学

摘要: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人才对企业的重要性日益凸显,现代企业要想立足并取得发展,必须“以人为本”。为了激励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充分发挥员工的潜力,除了基本的物质激励外,精神激励应得到企业的足够重视;现代企业中员工的忠诚度更有赖于企业完善的精神激励体系。因此,现代企业需要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打造出一套现实的、科学的、可执行的精神激励体系,充分激励员工对工作的投入、发挥潜能,以帮助企业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上取胜。

关键词:企业、管理、精神激励

引言

为了实现企业目标,企业必须采取各种措施对员工进行激励,以激发其工作积极性,发挥潜能、提高工作效率。激励可分为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这两种激励可以从不同的方面推动员工前进,促使员工提高工作效率。

过去,企业管理人员仅通过物质激励就能推动员工完成工作,但随着市场经济的日趋发展以及对外开放的深入,管理者会发现单纯的物质激励仅能在短期内对员工有效。而精神激励比物质激励更有效、更持久,更利于激发员工的创造性。

竞争日渐激烈的现代企业中什么最重要?人才!安然前首席执行官肯内斯·雷(Kenneth Lay)就说过,“安然与竞争对手的唯一差别是我们拥有的人和我们拥有的聪明才智”。企业竞争实际上是人才的竞争。要获得并留住合适的人才,完善的精神激励体系更是现代企业亟需建立的。

一、精神激励的方法

下面是一些有用的、行之有效的精神激励方法。

(一)信任激励。

信任意味着员工的全身心投入、甘心付出,能激发员工的工作激情,从而提高绩效。如果员工认为领导对自己没有信任或者不够信任,那么员工就会觉得自己随时会被领导否认,即使自己再怎么努力,也难以得到领导的认可,结果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受到打击,工作效率低下,影响到个人目标的实现,从而影响到企业目标的实现。因此,企业应该对员工放手使用,给予足够信赖,相信员工的工作能力,充分发挥员工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

(二)尊重激励。

现代社会中,人们需要自尊,也需要他人给予的尊重。在过去,传统的权威式管理带来的往往是员工表面上的听从,结果员工工作效率不足,而员工也根本感受不到在企业工作的幸福感,削弱工作激情,长期以往将导致人才的流失。因此,企业需要尊崇人才,给予员工充分的尊重,如果的确是由于员工本人原因而导致工作失误,那么企业领导可以私下与员工面谈、探讨问题根源并共同找出解决办法。如此一来,员工会感受到领导的温暖、企业对自己的尊重,从而心甘情愿地更加努力地投身工作,提高工作绩效,更好地推进企业目标的实现。此外,企业也需要尊重员工的个性,个性往往意味着创造力,而创造力正是现代企业所努力追寻的,是企业创新的源泉。

(三)沟通激励。

人人需要沟通,企业中也不例外;没有沟通,没有交流,企业的工作任务就难以完成。在现代企业中,沟通、交流对于企业目标的实现至关重要,通过有效的沟通,员工会更加清楚工作任务,共同探讨解决方案,而不是漠视问题的存在而低质量地完成工作。有效、及时的沟通,往往意味着员工积极性的提高、工作质量的提升、更好的绩效以及企业目标的更有效地实现。因此,企业需要建立一个完善的沟通体系,注意聆听员工的意见和想法。

(四)形象激励。

领导是员工的榜样。员工都希望自己的领导是一个可以信赖、可以尊重的人。善于处理并解决问题、关心他人、知识技术专业、具有个人魅力的领导,更能激发员工的工作热忱,激发员工的努力。因此,领导需要严于律己,以身作则,处事公正,办事专业。一位专业的领导,能大大提升企业绩效,提升企业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上的竞争能力。

(五)授权激励。

授予员工权力、让员工参与企业的管理,会带给员工一种主人翁的归属感,员工会自觉地担负起努力完成工作任务的担子;当个人和企业发生矛盾的时候,员工会挺身而出,首先维护企业的利益。当企业碰到了困难,员工也会主动提供意见和建议、想办法解决。而且,也可以降低人才的流动性,从而增加企业的竞争力。

(六)荣誉激励。

荣誉是企业对杰出员工成绩的一种肯定,是赋予杰出员工的光荣。荣誉体现了员工在企业中的存在价值,体现了企业对该员工的尊重。荣誉激励完全是从精神层面给予员工的肯定和鼓励,成本极低,却效果显著。在企业大会上给予优秀员工的口头表扬、会后的书面表扬,以及给予员工的荣誉称号,等等,都将从精神层面上动员、推动员工继续积极努力地投身于工作,提高个人绩效,并最终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七)目标激励。

企业需要给员工设定目标,没有目标,员工就没有了工作方向,从而失去动力。企业可以以企业的共同目标引导员工,使员工通过完成个人目标来促进企业共同目标的实现。目标将会激励员工的工作动机和工作行为,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

(八)培训、进修激励。

现代社会竞争激烈,不前进就会倒退而被淘汰,因此,有一定志向的员工往往非常重视企业给予的培训、进修机会,因为培训、进修机会就意味着自我提升、增长才智、增加见识的机会。企业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给予优秀员工一定的短期培训、进修机会和长期、进修培训机会,在为员工充电、提升员工能力的同时,也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力。

二、企业中的精神激励出现的问题

精神激励法已日益受到现代企业的重视,越来越多的企业都纷纷采取了很多的精神激励措施,但同时也暴露了一定的问题。

(一)精神激励的方式、手段单一。

有的企业所谓的精神激励就是仅仅在开企业大会的时候口头表扬表扬优秀员工,有的则是仅仅授予一定的荣誉称号,如“优秀员工”,等等。单一的激励手段最终会使员工感到厌倦,影响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二)短效激励。

有很多企业采取的精神激励都是短效式的激励。比如,当时赋予优秀员工一定的荣誉,员工此时会获得一定的荣誉感,获得了一定的激励,但时间一长,这种荣誉感会逐渐淡化,丧失了激励作用,无法持续调动员工的创造性。

(三)激励不到位。

有些企业允诺会给予优秀员工一定的精神福利,但在需要执行时却一拖再拖,最终不了了之,如此不但影响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还伤害了员工对企业的信任和信赖,并丧失信心而离开企业。比如,有企业年初宣布将给予优秀员工年末专业技术培训半个月至一个月的奖励,却在年末时迟迟不执行,使得原本对培训充满期待的优秀员工内心倍感失落,会产生一种被欺骗的感觉。对于这样的企业,优秀员工会有主人翁的归属感吗?

(四)恶性竞争式的激励。

有些企业所采取的精神激励措施却意外地导致了员工之间的恶性竞争,影响了员工之间的凝聚力。比如,为了竞争今年的“优秀员工”称号,员工们之间从一开始就暗地鼓足了劲,以各种方式竞争着,该共享的工作信息也不愿意共享,该同心协力的也不合作,甚至还互相拆台、向领导告状等,这样的激励不但起不到激励的效果,反而影响了工作氛围、激发了员工之间的矛盾,员工的工作效率会大大降低,绩效低下,并最终影响到了企业目标的实现。

(五)领导期望过高。

领导对员工很信任、给员工安排一定难度的工作,往往会使员工感受到自己获得了领导的尊重,能力得到了认可,从而大大激发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与努力度。但需要注意的是,领导给予下属的期望应适度,给员工安排工作时应根据员工的工作能力来定,若超出了员工的工作能力,将给员工带来过大的压力,倍感压力下员工的工作效率反而会受到影响,带来负作用。

三、如何改善企业中的精神激励问题

针对现代企业中常常出现的精神激励过程中的问题,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改善:

(一)塑造积极向上的“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以企业文化作为员工前进的动力。

企业文化是一种企业成员共有的、凝聚了企业精神的价值体系,不同企业的企业文化亦不同,但一般都会带给员工归属感,并激发员工的创造性和积极性。“以人为本”体现了企业对员工价值的认可、对员工的尊重,能推动员工进行创新。现代企业中,“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的力量源泉,完善的企业文化所具有的激励作用也是现代企业非常重要的竞争力。

(二)完善与员工之间的情感沟通渠道。

现代企业不再是过去传统的机械式工作机器,现代企业需要沟通、需要交流,领导与员工之间、员工与员工之间,沟通会带来新的想法、新的创意,有助于更好地解决问题、实现目标。有了良好的沟通,才会有有效的团队协作;有了团队协作,才会有企业的成功。

(三)为员工提供科学的岗位,安排具有一定挑战性的工作。

对于优秀员工而言,每日一成不变的工作将磨灭他们的工作激情,根据实际情况安排更有挑战性的工作往往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可挖掘优秀员工的潜能,适度的压力会激发员工的工作兴趣。优秀员工往往希望自己能胜任复杂工作,从而得到领导和同事们的认可、尊重。如果工作内容能更有丰富性、更具挑战性,员工会意识到自己在企业中具有一定的重要性。

(四)让员工适度地参与管理,可激发员工的主人翁意识。

员工会认为自己的确是企业的一分子,企业的发展与自己紧密相关,因此,员工一定会积极工作,以企业为出发点,当企业面临困难的时候,定会挺身而出,出谋划策。

四、结语

对于市场竞争激烈的现代企业而言,为了留住人才、实现企业目标,除了基本的物质激励外,精神激励也必不可少,甚至需要得到企业的足够重视。为了吸引人才、激励员工,企业需要建立起一套适应本企业实际情况的精神激励体系,多样化、多层次地对员工进行激励。一套完善的精神激励体系需要体现人性化的原则,又具有灵活性,同时公平而科学,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员工潜力,发挥员工特长。

参考文献

[1]刘松柏 《管理学原理》 [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

[2]斯蒂芬.p.罗宾斯 《管理学》(第9版)[M].人大出版社 2008

[3]斯蒂芬.p.罗宾斯 《组织行为学》(第12版)[M].人大出版社 2008



本文编号:1551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glzh/1551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dfe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