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财税论文 >

“十四五”时期我国财政可持续发展研究

发布时间:2021-09-29 11:46
  在国家治理背景下,财政嵌入我国经济、政治以及社会系统中,成为国家各子系统的媒介,因而要从系统和综合视角看待财政可持续发展。本文通过构建包含财政资源充足性、制度合理有效性和外部冲击三方面的分析框架,研究我国财政可持续发展。总体看,我国政府资产债务情况较为健康,财政资源比较充足,但也面临或有和隐性债务风险以及效率不高的问题;我国初步搭建起具有中国特色、与国家治理相适应的财政体制基本框架,但仍在责任、合法律性、效率、公平和适应性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外部冲击情况下,要根据财政可持续内涵厘清应对外部冲击的财政政策逻辑和思路。实现财政可持续发展,要强化政府资产管理和运作能力,扩大财政可支配资源;推进财政体制改革,建立现代财政制度;针对外部冲击,基于财政可持续制定和优化财政政策体系。 

【文章来源】:财贸经济. 2020,41(08)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14 页

【部分图文】:

“十四五”时期我国财政可持续发展研究


我国政府资产规模及结构

资产负债率,隐性债务


总体看,我国政府资产情况较为健康,无论是从金融和非金融资产看,还是从综合资产负债看,我国财政资源都十分充裕,财政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十分坚实。同时,我国财政资源充足性也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首先是或有和隐性债务问题不容忽视,并且是当前财政可持续发展的首要风险。从我国负债情况看,我国政府债务规模也迅速增加,从2010年的30.94万亿元增长一倍仅用了6年时间,2011—2016年平均增速达13.4%。但在2015年和2016年增速放缓,显示出我国防范债务风险措施的成效。从债务规模看,我国债务以或有和隐性债务为主,2016年其比重达到56.5%,比2010年的54.6%略高。从波动看,或有和隐性债务增速在2014年及以前高于显性债务,但2015年和2016年增速低于显性债务,体现出更大不可控性。

净资产,投入产出,政府,财政支出


在存量方面,现有政府资产有效利用程度不足,无法建立财富稳定增长机制。自2001年以来,我国政府资产流量贡献,即财政支出和公共投资的贡献度越来越高,其从2001年的34.3%上升到2016年的73.8%。在净金融资产方面,财政支出和公共投资的贡献度也越来越高,2014—2016年的平均贡献度达到57.8%。这反过来说明,我国存量资产保值增值能力较弱,存量资产没有得到有效利用,很多资产长期处于闲置状态,导致资源极大浪费。因而必须未雨绸缪,提前建立政府资产稳定增长机制,提升政府财政资源充足程度。在增量方面,政府资产很大程度上来源于政府公共投资和财政支出,但公共投资效率不高。公共支出是我国近些年政府资产不断扩大的主要原因之一,但其效率低下问题愈加突出。根据图3,我国政府净资产GDP比以及政府净资产财政支出比都不断下降,说明每年GDP以及财政支出所带来的政府资产规模增量总体呈下降趋势,反映出我国GDP和财政支出创造财富的能力有所下降,产出效率相对较低。当政府驱动占用过多资源时会挤出市场主导投资,市场主导投资占比下降及政府投资上升会导致经济整体效率下降,使中国实现高增长目标更加困难,并进一步要求政府公共投资来刺激,导致恶性循环(白重恩,2018)。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中国政府资产负债表2019[J]. 汤林闽,梁志华.  财经智库. 2019(05)
[2]《2008—2016中国政府资产负债表》编制报告[J]. 杜金富,王毅,阮健弘.  中国金融. 2019(03)
[3]财政与国家治理:基于不确定性与风险社会的逻辑[J]. 刘尚希,李成威,杨德威.  财政研究. 2018(01)
[4]十八大以来我国财税体制改革回顾与展望[J]. 闫坤,于树一.  中国财政. 2017(20)
[5]经济新常态下财政可持续发展问题与对策——兼论财政供给侧改革的政策着力点[J]. 邓晓兰,陈宝东.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2017(01)
[6]一个地方财政能力的分析评估框架[J]. 刘尚希.  国家治理. 2015(12)
[7]税制结构优化与经济增长动力重构[J]. 沈坤荣,余红艳.  经济学家. 2014(10)
[8]国家资产负债表研究成果及其应用[J]. 马骏,张晓蓉,李治国.  科学发展. 2013(12)
[9]政府债务可持续性内涵与测度方法的文献综述——兼论我国地方政府债务可持续性[J]. 伏润民,缪小林,师玉朋.  经济学动态. 2012(11)
[10]积极财政政策转型与财政可持续性研究[J]. 国家发改委经济研究所课题组,刘国艳,王元,王蕴,刘雪燕,许生.  经济研究参考. 2012(02)



本文编号:341365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shuishoucaizhenglunwen/341365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42b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