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信息管理论文 >

试论网络舆情对国家政治安全的影响及对策

发布时间:2021-03-26 09:08
  当今世界,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政府对外交往与对内治理的各项政策、决定越来越多暴露在本国甚至是全球民众视野之中,政治不再是“精英阶层”专属游戏,网络舆情形成的压力越来越能够影响政府的决策行为,网络外交应运而生,旧有的政治体制与格局正发生着广泛而深刻的变化。 在网络信息化大潮的影响下,网络日益成为人们交流思想、凝聚共识的重要场所,网络舆情的生成与放大,对国家政治安全的重要影响日益凸显。首先,网络舆情进一步削弱了政府对信息的控制能力,国家主权呈现出相对化趋势;其次,与网络舆情相伴而生的网络群体极化现象,一定条件下延伸至现实世界,其中个别极端情绪催生的极端行为,可能对社会政治稳定造成潜在威胁;第三,网络舆情形成的过程,就本质而言是意识形态的重新塑造过程,而网络无国界的特性,使网络舆情无可避免地受到多元化思潮的影响,对社会既有意识形态产生冲击;第四,外在制约与束缚难以限制和禁止网络舆情的产生、传播、聚合与放大,维护网络舆情的稳定成为保护信息安全的重要任务之一。 近年来,西方国家频频借助网络传媒渠道,炒作、插手中亚、西亚、中东等地区相关国家的内部政治事务,形成压倒性网络舆情,进而掀起“阿拉伯之春”等一系列“民主革命”,推翻相关地区国家原有合法政权。我国作为当今世界少数的社会主义国家之一,长期面对西方世界遏华、乱华、分华的国际斗争压力,必须高度重视网络舆情对国家政治安全可能带来的各种消极影响,树立网络边疆意识,维护各类网络信息安全;树立舆论导向意识,维护正确的价值观;树立监督管理意识,运用好网络意见领袖的舆论引导作用;通过各种渠道与手段,多管齐下,切实维护好我国政治安全利益。
【学位授予单位】:复旦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D80;F49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言
    1. 选题意义
    2. 现有研究综述
    3. 研究方法
    4. 创新与难点
第一章 网络舆情环境下的政治参与和外交
    第一节 网络舆情的内涵与特点
        1. 网络舆情的内涵
        2. 网络舆情的特点
        3. 中国网络舆情现状
    第二节 网络政治参与的特点与正负效应
        1. 网络政治参与的特点
        2. 网络政治参与的正负效应
        3. 中国网络政治参与的现状
    第三节 网络外交的形式与现状
        1. 网络外交的形式
        2. 网络外交的现状
    第四节 网络时代国家政治安全内涵及网络舆情的影响
        1. 网络时代国家政治安全内涵
        2. 网络舆情影响国家政治安全的主要方式
第二章 网络舆情对国家政治安全的影响
    第一节 作为大众传媒渠道的网络舆情对国家主权安全的影响
        1. 大众传媒与国家主权安全的关系
        2. 网络舆情这一全新大众传媒形式对国家主权安全的影响
        3. 案例分析——社交媒体与伊朗总统选举危机
    第二节 网络舆情对政治制度安全的影响
        1. 开放的网络舆情环境下政治制度安全面临的新情况
        2. 网络舆情群体极化现象对政治制度安全的影响
        3. 案例分析——中东、北非政局动荡背后的网络舆情作用
    第三节 网络舆情环境下意识形态面临的新挑战
        1. 网络舆情对意识形态安全的影响
        2. 网络意见领袖在网络舆情形成过程中作用
        3. 案例分析——美国在意识形态领域的网络攻略
    第四节 网络舆情环境下的国家政治安全疆域的新发展
        1. 信息安全——国家政治安全疆域的新发展
        2. 网络舆情安全对国家信息安全的影响
        3. 案例分析——中国在网络信息安全领域面临的压力与挑战
第三章 网络舆情环境下维护国家政治安全的几点思考
    第一节 树立网络边疆意识,维护国家信息安全
        1. 加强网络安全监管,堵塞有害信息传播渠道
        2. 健全完善信息安全相关管理制度,提升技术防范能力
    第二节 树立正确舆论导向,维护意识形态安全
        1. 培育形成一批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意识形态网络阵地
        2. 加强主流意识形态传播
    第三节 加强意见领袖管理,疏导网络舆情走向
        1. 注意发现和培养意见领袖
        2. 教育、引导意见领袖
        3. 推崇、宣传意见领袖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后记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林喜庆;陆俊;;论网络对国家政治安全的威胁与对策[J];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2 郭小平;;信息的“协同过滤”与网民的“群体极化”倾向[J];东南传播;2006年12期

3 陈燕琼;;关于网络时代我国意识形态安全问题的思考[J];法制与社会;2011年20期

4 孔笑微;全球化进程中的信息主权[J];国际论坛;2000年05期

5 檀有志;;网络外交:美国公共外交的一件新式武器[J];国际论坛;2010年01期

6 金小川;信息社会的重大课题:国家信息安全[J];国际展望;1997年17期

7 谢文模;浅析国际互联网对国家安全的威胁及其对策[J];湖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02期

8 闫慧青;;网络化政治参与:价值、困境与出路[J];晋中学院学报;2010年05期

9 谭隽华;;浅议网络时代的政治安全[J];吉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6期

10 王海武;;网络政治参与及对政治稳定的影响[J];科技信息;2011年1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吕坤良;网络言论传播引论[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周太;网络的政治价值[D];南昌大学;2007年

2 戴媛;我国网络舆情安全评估指标体系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08年

3 周佳子;我国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99403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sjfx/199403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5e5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