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信息管理论文 >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兴安盟分行“三农”金融服务问题研究

发布时间:2017-03-30 02:23

  本文关键词: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兴安盟分行“三农”金融服务问题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中国邮政储蓄银行作为一家面向“三农”的大型商业银行,其服务“三农”的功能以及对当地经济发展、地方信用环境建设的作用不可替代。“三农”问题是全党、全国的工作重心之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农村城镇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而农村城镇化离不开金融机构的支持。如何提高金融机构对“三农”业务的服务质量,特别是与“三农”关系密切的邮政储蓄银行的支持力度,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及城镇化建设,是现阶段值得研究的重大课题,这对金融企业更好地服务“三农”,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及农村城镇化建设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笔者通过实际调研、地区之间的横纵向比较以及定性、定量等分析方法对邮政储蓄银行兴安盟分行的“三农”金融服务进行深入探究。结果表明: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兴安盟分行成立七年来,服务“三农”工作取得显著成效。但也存在一些诸如小额农户贷款风险防范难度大、风险补偿机制不足、转移机制缺失、从业人员素质偏低等亟待解决的现实性问题。对此,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兴安盟分行应顺应“三农”发展趋势,树立和强化服务“三农”的新意识。通过构建信用金融新型环境,创新“三农”产品;通过发展中间业务,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加强与地方政府合作,创新金融担保方式;依靠平台合作,尝试“借力发展”模式加快转型升级,创新风险防空与运营监控机制,以此夯实“三农”服务基础。此外,继续坚持小额贷款战略核心地位不动摇,强化金融人才队伍建设,积极发展现代农业金融服务,促进业务稳健发展,以此更好地提升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兴安盟分行服务“三农”水平,促进科学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邮政储蓄银行 “三农”问题 金融服务
【学位授予单位】:内蒙古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F832.2;F618.3
【目录】:
  • 中文摘要4-5
  • abstract5-9
  • 第一章 引言9-14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9-11
  • 1.1.1 研究背景9-10
  • 1.1.2 研究意义10-11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11-12
  • 1.2.1 国内研究现状11-12
  • 1.2.2 国外研究现状12
  • 1.3 研究思路和研究内容12
  • 1.4 研究方法12-13
  • 1.5 创新与不足13-14
  • 第二章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兴安盟分行发展环境分析14-23
  • 2.1 兴安盟经济发展情况分析15-17
  • 2.2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兴安盟分行面临的机遇和挑战17-19
  • 2.2.1 面临的机遇17-18
  • 2.2.2 面临的挑战18-19
  • 2.3 地区金融机构对比及邮政储蓄银行兴安盟分行市场定位分析19-23
  • 2.3.1 与农村信用社对比分析19-21
  • 2.3.2 与包商银行的对比分析21-23
  • 第三章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兴安盟分行服务“三农”的具体措施及成效23-32
  • 3.1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兴安盟分行服务“三农”的具体措施23-28
  • 3.1.1 组建专业化组织体系,强化队伍建设23
  • 3.1.2 顺应市场需求,积极推动“三农”服务工作23-26
  • 3.1.3 积极承担社会责任,构建农村信用体系26-28
  • 3.2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兴安盟分行服务“三农”取得的主要成效28-32
  • 3.2.1 打通农村支付结算渠道28-29
  • 3.2.2 破解农村金融服务瓶颈29-30
  • 3.2.3 优化农村金融生态环境30
  • 3.2.4 多方合作,形成服务“三农”合力30-31
  • 3.2.5 深拓渠道,改善农村支付服务环境31-32
  • 第四章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兴安盟分行服务“三农”业务存在的问题32-36
  • 4.1 小额农户贷款风险防范难度大32-34
  • 4.1.1 当地信用环境欠佳32
  • 4.1.2 信息不对称情况严重32-33
  • 4.1.3 农户风险防控手段差33
  • 4.1.4 缺少担保物33
  • 4.1.5 贷后管理难度大33-34
  • 4.1.6 同业无序竞争造成风险控制难度增加34
  • 4.2 险补偿机制不足、转移机制缺失34
  • 4.2.1 风险补偿机制不足34
  • 4.2.2 风险转移机制缺失34
  • 4.3 从业人员素质不高,专业人才匮乏34-36
  • 第五章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兴安盟分行改进“三农”服务对策建议36-40
  • 5.1 树立和强化服务“三农”意识36-37
  • 5.2 创新担保方式,加快“三农”产品的转型升级37-38
  • 5.3 加强与平台合作,构建良好信用金融环境38
  • 5.4 创新风险防控与运营监控机制38-39
  • 5.5 强化人员队伍建设,全面提高从业人员综合素质39-40
  • 第六章 结论40-41
  • 参考文献41-42
  • 致谢42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杨国才;新一轮宏观调控与“三农”问题[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2 杨雅t,

本文编号:27602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sjfx/27602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dfc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