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信息管理论文 >

“互联网+”背景下的邮政储蓄银行转型战略研究

发布时间:2021-06-08 14:50
  “互联网+”做为一种新的经济形态,自被提出以来便以其创新、开放、普惠等优势迅速融合于经济社会的各领域之中,商业银行的发展也深受影响。但是银行自身在发展战略、科技框架、数据挖掘等方面的劣势,使得其在“互联网+”背景下的转型之路异常艰难。因此,本文以邮政储蓄银行为例积极探索商业银行在此背景下如何转型,如何实现商业化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以“互联网+”、互联网金融发展现状及最新研究成果,邮政储蓄银行近年的经营发展状况、研究报告以及公开资料等为基础,通过分析互联网金融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方面的优势及在银行业务方面的应用和模式创新,总结出传统商业银行在创新观念、信息化建设、大数据应用等方面的差距和不足。其次,本文从邮政储蓄银行的现状出发,分析邮储银行在规模、资产、品牌信誉等方面的优势,同时也面临从业人员素质偏低、组织结构体系僵化、思维模式趋向保守等方向的劣势。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背景下,邮储银行等传统银行所面临的外部机遇和挑战更加凸显。本文运用SWOT分析方法,对邮储银行的优势、劣势、机会、威胁进行详细剖析,综合四种因素分析邮储银行发展的SO、WO、ST和WT战... 

【文章来源】:河北经贸大学河北省

【文章页数】:4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互联网+”背景下的邮政储蓄银行转型战略研究


邮储银行与其他商业银行总资产对比图

对比图,网点,物理,对比图


物理网点数量对比图

趋势图,资产总额,趋势图,风险控制


图 3 邮政储蓄银行资产总额趋势图4.2.4 风险控制优势邮储银行一直推行审慎稳健的风险管理政策,持续推动风险防控机制的建设。邮储银行有自上而下专门的风险管理部门,在近几年加强培养了风险控制专业人才,严格控制信贷风险、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和操作风险,使得各类风险均处在可控水平。风险控制是银行业的命门,管理风险的能力决定了企业的盈利能力,也决定了企业是否能够在金融危机面前是否能够存活的最关键的一道屏障。银行业严谨的风险把控制度是其区别于互联网金融企业的一个重要特点,无论是行业标准、专业人才还是工作流程,银行业都要优于互联网金融企业。激进的风险偏好或许能够给企业带来短时期的高额盈利,一旦风险暴露,对企业造成的打击将不可忽视。邮储银行坚持强化风险控制,提高了应对风险的能力,使得邮储银行能够在未来平稳持续发展。4.2.5 监管体系完整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互联网+”对商业银行冲击有多大[J]. 罗玉明.  人民论坛. 2017(16)
[2]试论基于商业银行视角的互联网金融[J]. 胡永妍.  现代营销(下旬刊). 2016(08)
[3]互联网+环境下互联网金融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J]. 赵月梅.  现代商业. 2016(23)
[4]新常态与互联网金融[J]. 陈龙.  中国金融. 2015(17)
[5]“互联网+”背景下交易银行发展态势分析及其对策[J]. 陆岷峰,汪祖刚.  金融发展研究. 2015(08)
[6]我理解的“互联网+”——“互联网+”是一种融合[J]. 周鸿铎.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15(08)
[7]财务和ERP云平台服务:云计算时代商业银行的战略机会[J]. 谢波.  中国银行业. 2015(07)
[8]“互联网+金融”新业态与实体经济发展的关联度[J]. 何师元.  改革. 2015(07)
[9]“互联网+”内涵浅议[J]. 刘金婷.  中国科技术语. 2015(03)
[10]互联网+银行:传统商业银行模式的新突破[J]. 宋首文,郑天游,柴若琪.  新金融. 2015(06)

硕士论文
[1]中国互联网金融与传统商业银行关系研究[D]. 沈千会.吉林大学 2017
[2]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吉林银行发展对策研究[D]. 沈继璇.吉林大学 2017
[3]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影响及对策研究[D]. 王德超.山东财经大学 2015
[4]邮储银行电子商务发展问题及对策研究[D]. 刘志坚.江西师范大学 2015
[5]互联网金融对中国商业银行经营业务的影响研究[D]. 杜国强.吉林大学 2015
[6]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的挑战及对策研究[D]. 冀华.河北经贸大学 2015
[7]在互联网金融商业模式背景下的中小商业银行发展战略研究[D]. 吴钊.西南财经大学 2014
[8]互联网金融发展研究[D]. 韩壮飞.河南大学 2013
[9]大连银行云计算应用问题研究[D]. 刘庆炎.辽宁大学 2012
[10]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发展战略研究[D]. 蔡平选.华中科技大学 2012



本文编号:321869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sjfx/321869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3d5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