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统计学论文 >

基于统计学分析与检验的大学日语Ⅰ与Ⅳ成绩差异研究

发布时间:2014-09-12 10:23
    为了比较选修大学日语Ⅰ与Ⅳ课程成绩的差异,随机抽取了近两年来中国海洋大学选修日语的本科生大学日语Ⅰ55名与大学日语Ⅳ33人的期末试卷,进行统计学的分析与检验。
  一、大学日语Ⅰ与Ⅳ的成绩差异
  55名本科生(非日语专业)选修大学日语Ⅰ成绩如下:
  方差反映的是一组数据的变异情况,一组数据方差越大,说明这组数据波动越大。标准差也是一个用来衡量一组数据的波动大小的重要量。一组数据的标准差越大,同样说明这组数据的波动越大。
  二、成绩差异的统计学检验
  在此我们使用参数检验。参数检验是通过样本统计量来估计总体参数。因为参数检验通常比相应的非参数检验更有检验力,对于同样的参数,参数检验更可能达到显著性差异。
  虽然参数检验更灵敏,更容本文由笔耕文化传播www.bigengculture.com收集整理易得到显著性结果,然而参数检验要求数据满足以下假定条件:独立样本t检验的前提假设包括:(1)每个总体中随机抽取的分数应该是正态分布的;抽取样本的潜在总体必须假定为正态的,然而我们得不到总体,也很少知道总体是否正态。一般可通过大体上观察偏态来检验正态性。这可以通过简单观察数据的直方图中明显偏离常态的点的情况来进行判断。(2)每个总体的离散程度是相同的,即方差齐性。因此当我们通过方差齐性检验得知 且总体方差未知时,这时就不能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这时只能用两个样本方差作为各自的无偏估计量,在 = 成立的条件下,根据下面的公式:
  计算出的统计量t值不再服从自由度为 的t分布。柯克兰与柯克斯于1957年提出一种方法,认为当总体方差不齐时计算出的统计量 是近似的t分布,因此临界值不能直接用df= 所对应的 ,而要用下面的公式计算:
  三、方差齐性检验
  当 与 都未知时,以各自的无偏估计量 与
  代替。如果假定两个总体的方差是相等的,即 ,那
  么 的值应该在1的附近波动,其比值服从F分布。如
  果这个比值过大或过小,超过了我们所设定的某个水平,那
  么根据小概率事件原理,将对 这个前提假设产生疑
  问,从而拒绝这个假设,接受备择假设,即 。
  四、平均数的差异检验
  五、选修动机的调查与成绩差异原因的分析
  首先制作动机调查表,内容包括(1)兴趣动机(2)成绩动机(3)职业动机(4)学分动机(5)其他。在以上5个问题后面,附有五种不同的选择答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看法,从中选出最适合自己的选择项。四种选择项:很不同意(-2分),不同意(-1分),不知道(0分)同意(1分),非常同意(2分)。
  通过问卷调查,获取55名被试的动机的分值分别是:
  下面看大学日语Ⅰ一组学生选修动机的算术平均数 =3.4;大学日语Ⅳ一组学生选修动机的算术平均数 =3.4,两者是相等的。再看选修大学日语Ⅰ的动机标准差S=2.4, 选修大学日语Ⅳ的动机标准差S=2.7,两者相差无几。
  从以上的统计分析与比较中可以看出大学日语语Ⅰ与Ⅳ选修动机基本相同但成绩差异显著。笔者认为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不在学习动机而在大学日语Ⅰ与Ⅳ的难易程度上。
  《新编日语Ⅰ》是高等院校日语专业基础阶段教材第一册,供一年级上学期使用。本书编入日语语音、文字、词汇、语法、句型、功能意念等方面的内容。题材以学校、家庭、社会为主,同时兼顾日本文化、风俗习惯等方面的内容。题材除会话和短文之外,还有少量的书信、日记等。本书第一册共二十课,分为四个单元,每五课为一个单元。第一单元为语音阶段,各单元的最后一课时单元复习。每课教学时间为十二学时左右。本书除语音阶段稍有不同,每课由前文、会话、功能用语、解说、读解文、练习六个部分构成。前文是引子,供朗读练习和连贯叙述用。会话是连贯性的对话,用于听说训练。功能用语只要求模仿,目的在于通过日积月累逐步提高学生的日常交际能力。解说是说明该课出现的语言现象,包括语法、句型以及某些词组和惯用语。单元复习课后面有单元归纳,除复习和归纳外,还补充有关的语言知识。读解文是为了扩大词汇量和提高读写能力,其中基本上没有新的语法现象。各课练习和单元练习包括机械练习和活用练习,既可以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又可以作为课外作业。《新编日语Ⅱ》是高等院校日语专业基础阶段教材第二册,供一年级下学期使用。第二册共二十课,分为四个单元,每五课为一个单元。各单元的最后一课时单元复习。每课教学时间为十二学时左右。每课有前文、会话、功能用语、解说、读解文、练习六个部分组成。二十课的练习是模拟考试,参照了日语能力考试的要求和形式。

本文编号:883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tongjijuecelunwen/883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6e8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