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组织管理论文 >

国外社会惰性的理论与相关研究概述(2006年第1期)

发布时间:2016-09-13 15:43

  本文关键词:国外社会惰性的理论与相关研究概述,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国外社会惰性的理论与相关研究概述(2)

     2.6 自我注意(self-attention)

    自我注意理论强调自我监控对个人行为的指导作用。当个体产生自我觉知(self-awareness),即个体将自己的某方面与标准进行比较发现有差距时,自我就会成为注意的焦点,这个时候自我监控行为(self-regulation)就会出现。团体性工作会降低自我觉知水平,导致自我监控水平下降,当个体的自我监控机制失效时,社会惰性就会产生。

    3 影响社会惰性的因素

    通过理论分析,可以发现社会惰性产生有其复杂的心理过程,影响这个过程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下面就影响社会惰性的因素进行探讨。

    3.1 个体变量

    影响社会惰性的个体变量研究可以分为两大部分,即人口统计学变量和心理变量。

    3.1.1 个体人口统计学变量

    社会惰性的人口统计学变量研究的主要内容有性别、年龄和文化背景。研究发现,随着个体年龄的增加,个体的社会惰性倾向也有增加的趋势。女性社会惰性的倾向比男性低,来自东方文化背景个体的社会惰性倾向低于西方文化背景个体[2]。还有研究发现,当工作情境突然由个体转为群体时,男性的社会惰性行为突然增加,而女性的社会惰性倾向则没有太大的变化[3]。尽管这些研究都说明人口统计学变量与社会惰性有密切关系,但是本文认为,对于这些研究结果的解释必须要结合具体的情境因素,因为人口统计学变量可能是与其它相关因素协同对社会惰性行为产生影响的 ......

页 下一页


    百拇医药网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5622 字符。

国外社会惰性的理论与相关研究概述(3)

     4.2 Miller的社会惰性形成过程模型

    Miller认为,社会惰性行为与自我效能感、群体效能感有着密切关系[19]。首先是群体效能感会影响个体的自我效能感和坚持性(persistence),个人坚持性会影响个人努力与群体成员努力程度。个人的自我效能感会影响个体的个人的支持性和努力程度,,个人的努力程度也会影响群体成员的努力程度。同时,群体自我效能感会影响群体成员的努力程度。经过探索性因素分析和验证性因素分析,该模型得到了验证。本文认为,这个模型的重要价值在于明确了个体自我效能感、群体效能感与努力程度的关系,阐明了坚持性在其中的重要作用,但是这个模型过于简单,不足以揭示社会惰性形成的复杂机制。

    5 存在问题与启示

    目前对社会惰性的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社会惰性的概念界定,社会惰性的形成及其与相关因素的关系上。这些研究结果加深了我们对社会惰性现象的理解,但已有研究也存在以下不足。

    5.1 已有研究所得到的结论并非完全一致有些问题尚待进一步研究

    目前,社会惰性与相关因素关系的结论存在较大分歧。例如,研究者普遍认为,社会惰性的发生与群体情境有着密切关系,一般来说,群体规模越大,社会惰性行为越容易发生,但是有的研究者认为,社会惰性的发生与个体是否意识到社会惰性行为存在有关,如果个体没有意识到存在社会惰性行为,就不会表现出社会惰性,与群体规模无关 ......

页 下一页


    百拇医药网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5543 字符。

国外社会惰性的理论与相关研究概述(6)

     [40] Walller J E. Social loafing and group evaluation effect of dissimilarity in social comparison standard. Psychological Reports, 1996, 78(1): 177~178m)yo%, 百拇医药

    [41] Shepherd M M, Briggs R O, Reinig B A, Yen J, Jay F, Nunamaker J R. Invoking social comparison to improve electronic brainstorming: Beyond anonymity. Journal of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s, 1996, 12(3): 155~170m)yo%, 百拇医药

    [42] Karau S J, Willims K D. Understanding individual motivation in groups: the collective effort model. In: M E Tumer (Ed). Groups at work: theory and research. Mahwah. NJ: Erlbaum, 2001. 113~114m)yo%, 百拇医药

    An Introduction of Researches and Theory of Social Loafingm)yo%, 百拇医药

    Wang Yanfei,Zhu Yum)yo%, 百拇医药

    (Collage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Guangzhou 510640, China)m)yo%, 百拇医药

    Abstract: Social loafing is a reduction in motivation and effort when individuals work collectively compared with when work individually or coactively.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discuss some important aspects about the theory and research of social loafing, presenting the concept, origin and development, theorical explanation, antecedents, formation models, summarizes some drawbacks in this field, several interesting direc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 are raised.m)yo%, 百拇医药

    Key word: social loafing, social impact, formation model of social loafing.m)yo%, 百拇医药

    [ 上 页 ](王雁飞 朱 瑜)

6 页


    


  本文关键词:国外社会惰性的理论与相关研究概述,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1444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yunyingzuzhiguanlilunwen/11444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b9d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