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组织管理论文 >

人民日报研究述评_组织惯例研究述评

发布时间:2016-10-09 17:24

  本文关键词:组织惯例研究述评,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第13卷第2期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4月 J. CENT. SOUTH UNIV. (SOCIAL SCIENCE) Vol.13 No.2 Apr. 2007

组织惯例研究述评

颜爱民,刘志成,刘媛

摘要:惯例是人类组织的关键特征,是研究组织和经济变迁的中心分析单元。论文介绍了组织惯例概念内涵、产生及其演变过程,分析了惯例的主要特征及其对组织的影响。研究表明惯例研究从概念、特征及其对组织的影响已全面展开,有关研究成果已开始应用到组织演化与发展等领域,但尚未形成统一的研究框架。我们认为惯例对于研究组织的发展机制、组织文化及组织成员的行为机制有着重要的意义,将惯例引入人类行为及竞争、合作和激励等人力资源管理问题研究中,可能带来方法上的重要突破。 关键词:组织惯例;惯例特征;惯例作用;演化

中图分类号:F0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04(2007)02 0187 06

(中南大学商学院,湖南长沙,410083)

在近代社会理论中, 惯例(routine)是一个重要的概念。Nelson 和 Winter(1982)在《An Evolutionary Theory of Economic Change》中指出惯例是演化经济学理论的核心概念,是组织的“基因”,它构成了演化理论的遗传因素,成为研究组织和经济变迁的分析单元[1,2],这一观点在经济研究中引起了对惯例的重视。惯例能强有力地解释组织能力和组织演化的观点已经被广泛接受,通过遗传原理它也成为解释企业实践和行为多样性的新方法,构成演化经济理论和管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许多实证研究表明惯例与组织结构、技术、创新、社会化以及决策制定都有关系[3]。本文旨在评介组织惯例研究起源、概念内涵演变、特征及惯例对组织的影响等最新有关惯例研究成果和动态,为从生态、遗传和基因角度研究组织与人力资源管理开拓思路、借鉴方法、奠定基础。

Nelson 和 Winter(1982)界定惯例为企业所有的规则和可预见的行为模式的总称。他们强调了惯例的两个主要维度:认知(cognitive)维度和动机(motivational)维度。惯例的认知维度包含了组织基础知识,构成组织记忆(organizational memory);动机维度控制了组织内的冲突,凸现惯例是一种“休战(truce)”协定。他们认为“惯例是组织的技能(skills)”,“惯例是目标(target)”;惯例在组织内外都发挥着协调的作用,“当惯例平稳运行时,,它承担着标准和目标的作用,管理者在处理实际的、紧急的情况时就会试图按照惯例行事。” [5]因此,“惯例”可以被认为是为什么要这样做(动力驱使)和怎样做(认知和协调)这两大问题的浓缩。Baum 和 Singh 从生态学角度将惯例归为“在连续的复制过程中较完整地传递信息”以及“组织中的产品、技能和知识的保持、传递和延续”的系统实体,它受到组织环境中诸多因素的影响[6]。Cohen 等人在1996年提出的惯例定义与Nelson 和 Winter的“惯例是目标”有相似之处,他们认为惯例是

作为人类组织的重要特征,惯例概念于1940年由Stene提出,此后惯例被认为是组织完成工作的主要途径[4]。March 和 Simon (1958)指出,“多数行为,尤其是组织中的多数行为是由执行程序(performance programs)决定。”此后很多学者都认为组织惯例只是行为的一种相对无意识地复制,这种复制的行为是通过演变或者是某个特定的人而非惯例中的参与者有意设计而建立起来的[5]。

收稿日期:2006 10 10; 修回日期:2007 03 12

作者简介:颜爱民(1963 ),男,湖南邵阳人,管理学博士,中南大学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生态经济管理,人力资源管理.

一、惯例概念

可执行的能力,它在某种情况下是组织为应对选择压力而学会的重复的行为[7]。Feldman 和 Pentland把惯例描述为几个人之间重复的、可识别的、相互依赖的行为模式[4]。Feldman(2003)认为惯例由两部分构成,在事实例证方面,惯例是抽象观念:由什么组成和用来做什么;在表述行为方面,惯例指特定的人在特定的时间和特定的地点的真实惯例行为。Becker在回顾了惯例概念历史演变的基础上,提出惯例可以解释为


  本文关键词:组织惯例研究述评,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3514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yunyingzuzhiguanlilunwen/13514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ea1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