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组织管理论文 >

从新公共管理理论的视角看人事管理制度第2页

发布时间:2016-12-26 09:02

  本文关键词:科层制组织的理性与非理性——兼论中国组织体制改革的理性化趋向,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2、传统公职人员在封闭的官僚组织里工作,高高在上、官僚作风严重,公众意见颇多。规则化原则要求行政人员只要按照规章制度行事即可,这样公职人员根本不考虑社会和公众的需求。并且规章制度也不可能事无巨细地规定所有事情的操作。但是随着人的主体意识越来越高,需求愈来愈个性化,统一的规章制度和作业标准根本不能满足。而公共管理者是作为负责任的“企业经理和管理人员”,社会公众是提供政府税收的“纳税人”和享受政府服务作为回报的“顾客”或“客户”,公共管理者的服务以顾客为导向,满足公众的需要而不是“自我服务”,增强了对社会公众的响应力,必将赢得公众的满意和支持。
  3、传统人事制度的等级制使组织运行僵化,无法应付快速的变化。等级制的原则达到登峰造极的程度,设定了大量的等级,每个等级之下又分设许多子级,,并设定限制以防止下级的发展超过一定程度。在现代社会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的运用,使得管理者可以使文件在电脑屏幕上显现出来,根本不再需要等级制度逐级传递到自己手中。并且信息化社会要求行动迅速,如果还要等到层层请示再做决策,许多机遇都会错过。新公共管理的人事管理制度更加强调灵活性,削减了大量的中间等级,产用现代化的管理技术,实行分权式管理,取代了高度集中的等级制度,这样公共管理者可以得到更多的信息和来自客户及其他利益团体的反馈。同时这种人事管理制度还着力发展一批可随时在不同职位和部门之间流动的高级管理人才,这样更具灵活性,以优化人员配置。
  4、传统人事制度的终身雇佣制原则使得组织内部缺乏竞争机制,公职人员没有危机感,不管称职不称职在实践中都不能解雇任何人,有了铁饭碗,行政人员缺乏工作热情,组织内部象一盘散沙。新公共管理的人事管理制度改革有保障的终身雇佣制,实行灵活的退休金制度,使得公职人员的优势地位正在消失。根据绩效进行考核,表现不好的雇员将被解雇。而且更多地实行合同制,实行合同制的员工不再享有公共服务的就业条件,减小政府的负担。主要实行绩效控制,如果完不成组织交给的任务,就会有被惩罚或者解雇的风险。
 5、传统人事制度规定基层的行政人员可以从学校直接招聘进行补充,但是实践中却常常被扭曲,认为所有的人员招聘都应该达到这一标准,歧视那些学历不高但更有能力的人。人员晋升只能从初级职务开始,一大批公职人员以同样的方式获得提升,直至离职,直接任命外界人员担任较高的职务是不被允许的。新公共管理理论主张管理者雇佣最合格者的雇佣制度,注重的是管理人员的能力。不要求所有的工作人员都从基层选拔上来,可以从各种层次上招聘过来,基层任命不再是达到最高职务的必经之路,并且从外界招聘人员担任较高职务将更为普遍。扩大了公职人员的“入口”,选拔的公职人员将更符合职位的需要。
  6、传统人事制度虽然确立了功绩制的晋升标准,但实际中资力原则非常普遍,单纯的由服务年限的长短就可以决定升迁与否。使得那些没有耐心的或者天资高的公职人员将会离开。有毅力、无野心的或健康的公职人员将会成为部门的首长。组织成为庸庸碌碌人员的温床。新公共管理指导下的人事管理制度根据工作中的绩效对人员进行测评,建立一套绩效评估体系,按照业绩进行管理,绩效好的公职人员将会得到提升。这种人事管理制度还改变了以前的按“位”和“服务年限”付给薪金的制度,按业绩付酬,不论“地位”的高低,这样有助于激励公职人员保质保量的完成任务。
  7、新公共管理理论指导下的人事管理制度主张放松严格的行政规则,实施明确的绩效目标控制。任何组织都必须具有规章才能运转,但是传统的人事管理制度过于注重遵守规章制度,是非人格化的,注重的是过程。刻板的规章制度严重妨碍了公职人员办事的效率,不能应对迅速变化的环境,同时公职人员也并不可能只会机械的遵从规则而不带丝毫的个人成分。“新”的人事制度制定出能让自己的雇员放手实现组织使命的制度,没有规定公共管理者如何实现所要达到的目标,关注的是完成目标的结果,追求的是经济(economy)效率(efficency)和效果(effect)。这样公共管理者可以充分调动积极性寻求尽可能有效的方法完成使命,给予公共管理者更多的自主权,有利于激发士气,更具有创新精神。
  8、传统的人事管理制度中,公共利益被假定为公职人员的惟一动机,为公众服务是无条件的付出,会受到公共利益的奖励。但是实践证明人在行为方面基本上是自利的、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会出现“官僚政治”的现象。不能不承认公职人员在行政过程中会更多的关注个人利益非公共利益,谋求个人的发展,公共利益不可能是惟一动机。而新公共管理理论指导的人事管理制度承认个人抱负可产生最优的结果,给雇员充分的发展空间。
  总之,新公共管理理论是对官僚制理论的彻底清算和否定,在其指导下的人事管理制度运用较好的管理方法,并且和新技术相结合,使得可利用的人力资源素质比以前要高,对传统的人事管理制度进行了根本性的改革。
  【参考文献】
  [1][澳]欧文·E·休斯.公共管理导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张康之.公共行政学[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
  [美]戴维·奥斯本·盖布勒.改革政府:企业精神如何改革着公营部门[M].上海译文出版社,1996.
  陈振明.走向一种“新公共管理”的实践模式--当代西方政府改革趋势透视[M].厦门大学出版社(哲社版),2000(2).
  赵景来.“新公共管理”若干问题研究综述[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1(5).
  钱再见.科层制组织的理性与非理性——兼论中国组织体制改革的理性化趋向[J].求实,2001(2).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本文关键词:科层制组织的理性与非理性——兼论中国组织体制改革的理性化趋向,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2692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yunyingzuzhiguanlilunwen/22692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6f2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