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组织管理论文 >

地震风险管理体系中的再保险制度研究

发布时间:2022-02-13 10:53
  中国是世界上受地震风险危害最大、死亡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与我国飞速发展的经济不匹配的,是相对滞后的地震风险管理体系。我国地震风险管理还停留在主要依靠政府救助的原始阶段。政府救助对财政和经济发展带来的压力,令公共事务管理者不得不考虑一套灾前融资和风险转移方案。显然,地震保险是最佳的选择。然而,由于地震风险不符合传统的可保风险理想条件,地震保险具有正的外部性和准公共品属性,单纯依靠市场自身,难以形成有效供给,会导致市场失灵。地震再保险因其能够改善保险公司财务稳定性,实现风险跨区域分散等原因,能够帮助突破可保风险理论的限制,扩大承保能力,破解市场失灵局面,成为地震保险中的核心环节。利用再保险机制来构建地震保险体系是必要且可行的。我国地震保险发展历经曲折。近年来随着政府对巨灾风险管理的重视,逐渐有了不同层面的地震保险制度创新和尝试,但始终没有建立起完整有效的地震风险管理体系。在这样的背景下,从再保险的视角开展研究,通过设计一套合理的再保险制度来促进我国地震风险管理体系的发展,对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的研究内容涵盖与地震风险管理和地震再保险相关的各个领域和层面的理论及实践分析。具体来说... 

【文章来源】: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北京市211工程院校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62 页

【学位级别】:博士

【部分图文】:

地震风险管理体系中的再保险制度研究


中国大陆五级以上成灾地震发生次数21王冬,我国城市建筑基于地震风险分析的保险管理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4.06,第1页

震中分布图,震中分布,致灾因子


图 2.2 中国地震震中分布图4影响地震风险和损失的第二个因素是风险暴露(exposure),即潜在受灾的人和财产。从世界范围看,1800 年城市人口仅有 3%,一百年后增加到 14%,到 2000年,全球总人口中 55%为城市人口。随着经济发展和城镇化推进,人类财富日益增长,并且集中度更高。人类有不少经济活动活跃的区域分布在地震带上,在这些地区,风险暴露的数量和价值呈现持续上升的趋势,巨灾损失的可能性和规模也在不断变大。由于致灾因子呈现区域性分布特征,有一定的规律可循,从理论上来说,可以有针对性地调整风险暴露。譬如,将灾害高发区的人口和工业向致灾因子低的区域迁徙。尽管确实有企业从自身风险管理的角度,调整工厂和园区的选址。但从全社会的角度,这样的转移并非易事。首先,人类活动的区域往往是因自然环境、交通等因素自发形成并不断汇聚的,有其合理性。例如美国加州的地震风险高,但加州海岸线绵长、气候和风景宜人。只因为致灾因子的存在就放弃其他,不免因噎废食。更有土耳其这样全国都处于高地震风险的国家,不具备国内迁徙的可行性。其次,自然风险种类众多,难以排除全部风险。例如美国的佛罗里达

分布图,款项,总损失,地震保险


?胫?喽杂Φ模?窃?0 亿的保险赔偿,仅占总损失的0.21%。[12]。这与世界平均水平的30%~40%相差甚远。图 2.3 汶川地震救灾和重建款项与总损失分布图2.3.2 我国地震保险的沿革和探索我国的地震保险实践并非一片空白,但其发展经历了较为曲折的过程。我国地震风险管理体系和地震保险的发展主要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新中国的地震保险始于上世纪五十年代,颁布的《职工团体火险办法》,将地震风险列入财产保险的基本责任范围。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被要求强制购买财产保险,并享受地震风险的承保范围。按照中央政府的决定,中国人民财产10吕志勇,透过汶川地震看我国对巨灾风险损失补偿机制的选择[J],山东社会科学,2008.10,第 60 页11夏祖军、韩馨仪,财政部支持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纪实[N],中国财经报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巨灾保险共保体模式适应性的博弈分析[J]. 张蕴遐,关恒业.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2016(06)
[2]基于POT-GPD模型的地震巨灾风险测度[J]. 耿贵珍,朱钰.  数学的实践与认识. 2016(13)
[3]基于POT-GPD模型的地震巨灾损失分布研究[J]. 耿贵珍,王慧彦.  自然灾害学报. 2016(03)
[4]我国巨灾保险的实践探索及发展方向[J]. 姚庆海,李连芬.  中国民政. 2016(10)
[5]从日本的二级再保险模式看我国的巨灾保险体系构建[J]. 王宁,李旭.  商. 2015(48)
[6]比较视角下我国巨灾保险制度体系构建的研究——以深圳、浙江、安徽为例[J]. 李子耀.  上海金融学院学报. 2015(06)
[7]巨灾风险定价在国际保险业中的常见方法及评析[J]. 傅宝丽.  保险职业学院学报. 2015(06)
[8]国外巨灾保险保障体系分析及对我国的启示[J]. 宇文晶.  当代经济. 2015(22)
[9]Empirical study on optimal reinsurance for crop insurance in China from an insurer’s perspective[J]. ZHOU Xian-hua,WANG Yun-bo,ZHANG Hua-dong,WANG Ke.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2015(10)
[10]加拿大农业巨灾风险分散体系及启示[J]. 蒲应?,吕晓英.  世界农业. 2015(09)

博士论文
[1]论我国巨灾保险制度的法律构建[D]. 梁昊然.吉林大学 2013
[2]巨灾保险需求研究[D]. 丁元昊.西南财经大学 2012
[3]巨灾保险需求的影响因素研究[D]. 张岳.武汉大学 2012
[4]中国地震保险的供给问题研究[D]. 成正民.武汉大学 2011
[5]中国巨灾风险融资研究[D]. 王琪.西南财经大学 2009
[6]巨灾风险融资机制与政府干预研究[D]. 曾立新.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06
[7]保险期权博弈分析[D]. 孙建胜.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06
[8]风险可保性理论与巨灾风险的国家管理[D]. 周志刚.复旦大学 2005
[9]博弈论前史研究[D]. 尚宇红.西北大学 2003

硕士论文
[1]我国农业原保险共保体法律制度研究[D]. 孟祥敏.湖南大学 2015
[2]基于Copula-ALM模型的中国农业保险共保体运营效果模拟研究[D]. 聂谦.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5
[3]四川省地震指数保险触发条件研究[D]. 刘永.湖南大学 2015
[4]我国城市建筑基于地震风险分析的保险管理研究[D]. 王冬.大连理工大学 2014
[5]国外巨灾保险财政政策比较及对中国的启示[D]. 徐俊.暨南大学 2014
[6]国际巨灾保险制度对我国的启示[D]. 肖亚驹.西南财经大学 2014
[7]地震风险中的家庭财产保险机制研究[D]. 何倩.西南财经大学 2013
[8]巨灾保险市场参与主体间的激励与约束问题研究[D]. 王学冉.西南财经大学 2013
[9]巨灾保险风险证券化研究[D]. 石虹渝.华南理工大学 2013
[10]房屋地震风险评价及其保险模式设计[D]. 由新.沈阳航空航天大学 2013



本文编号:362305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yunyingzuzhiguanlilunwen/362305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f0a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