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证券论文 >

创业板上市公司IPO效应实证研究

发布时间:2017-03-25 17:15

  本文关键词:创业板上市公司IPO效应实证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从2000年国务院同意证监会将二板市场定名为创业板市场起,十年磨一剑,承载着“中国纳斯达克”称号的创业板于2009年10月底正式登场。如今,创业板开市的钟声犹在耳畔,彼时新股发行受到市场猛烈追捧的景象也历历在目:28只新股全天换手率均在85%以上,收盘价较发行价的平均涨幅达到106%,平均市盈率也达到111倍。三年后,创业板上市公司已经扩容至目前的355家,总市值增幅近6倍,然而量的扩张并未带来质的飞跃,我国资本市场对创业板的狂热早已退去,创业板指数也在2010年12月触及1239.6的高点后一路下滑至目前的713.86点(2012年12月31日)。三年来,创业板上市公司发展中暴露的问题以及这些问题的根源值得我们进行深入的研究。 本文首先对国内外学者关于IPO效应的理论解释和实证研究进行了整理,接着分析了我国创业板上市公司IPO发展现状,并在此基础上对创业板上市公司IPO效应进行了检验,构建了回归模型对创业板企业IPO效应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创业板除了在短期偿债能力、长期偿债能力方面不存在IPO效应外,在盈利能力、股东获利能力、现金流量能力、运营能力、发展能力等方面均存在IPO效应。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后发现:控股股东性质、股权激励机制、独立董事比例、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等均会对创业板上市公司的IPO效应均有显著影响。最后,本文从公司治理和监管机制角度提出了几点建议,希望能对我国的创业板上市公司的发展有所帮助。 与目前国内外相关研究状况相比,本文的创新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①研究对象的创新。本文以创业板上市公司全面的财务指标作为研究对象,不但具有深刻的实践意义,而且填补了以往研究的空缺;②研究视角的创新。本文以从创业投资角度出发考虑IPO效应,为创业板上市企业IPO效应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颖的视角;③研究成果的创新。本文采用Wilcoxon检验、线性回归模型等方法对创业板上市公司的全面财务指标的IPO效应进行实证研究,得出更加科学合理的结论。
【关键词】:创业板 上市公司 IPO效应
【学位授予单位】: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F275;F832.51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9
  • 1 绪论9-14
  • 1.1 研究背景9-10
  • 1.2 问题的提出和研究意义10
  • 1.3 研究内容与文章框架10-11
  • 1.4 技术路线11-12
  • 1.5 数据样本来源12
  • 1.6 文章创新之处12-14
  • 2 国内外相关理论与文献综述14-19
  • 2.1 IPO 效应的理论解释14-15
  • 2.1.1 基于“盈余管理”的理论解释14
  • 2.1.2 基于“机会窗口”的理论解释14
  • 2.1.3 基于“代理成本”的理论解释14-15
  • 2.1.4 基于“主持人假说”的理论解释15
  • 2.2 国内外关于 IPO 效应的理论综述15-19
  • 2.2.1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15-16
  • 2.2.2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16-19
  • 3 创业板 IPO 效应实证检验19-43
  • 3.1 指标选取19-22
  • 3.1.1 公司盈利能力19
  • 3.1.2 股东获利能力19-20
  • 3.1.3 偿债能力20
  • 3.1.4 营运能力20
  • 3.1.5 现金流量能力20-21
  • 3.1.6 发展能力21-22
  • 3.2 样本的选择22
  • 3.3 描述性统计分析和显著性检验22-43
  • 3.3.1 盈利能力分析23-25
  • 3.3.2 股东获利能力分析25-28
  • 3.3.3 偿债能力分析28-34
  • 3.3.4 营运能力分析34-37
  • 3.3.5 现金流量指标分析37-40
  • 3.3.6 发展能力分析40-43
  • 4 基于公司治理的业绩影响因素实证分析43-51
  • 4.1 研究假设43-45
  • 4.1.1 股权集中度43
  • 4.1.2 独立董事比例43-44
  • 4.1.3 股权激励机制44
  • 4.1.4 控股股东性质44-45
  • 4.2 研究变量的设定45-47
  • 4.2.1 被研究变量的设定45-46
  • 4.2.2 解释变量46-47
  • 4.2.3 控制变量47
  • 4.3 回归模型的建立47-48
  • 4.4 实证结果与分析48-51
  • 5 创业板高新技术企业上市后业绩不佳的启示和政策建议51-56
  • 5.1 上市公司治理结构方面51-52
  • 5.1.1 合理调整股权集中度51-52
  • 5.1.2 完善独立董事制度52
  • 5.1.3 建立科学的团队激励制度52
  • 5.2 市场监管体制方面52-54
  • 5.2.1 加强证券市场监管52-53
  • 5.2.2 规范地方政府行为53
  • 5.2.3 大力发展机构投资者53
  • 5.2.4 发挥银行和资本市场在公司治理中的合力作用53-54
  • 5.2.5 加强中介机构信誉评价机制54
  • 5.3 研究局限和进一步研究方向54-56
  • 5.3.1 本文的研究局限54-55
  • 5.3.2 未来研究方向55-56
  • 参考文献56-59
  • 后记59-60
  • 附录60-66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66-67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卢文彬,朱红军;IPO公司经营业绩变动与股权结构研究[J];财经研究;2001年07期

2 黄碧;;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IPO效应研究[J];财会月刊;2008年20期

3 元建兴;王琼;黎翠梅;;制度适应、公司治理与IPO募集资金使用研究[J];财政研究;2007年04期

4 桂荷发,赖德健;IPO与企业绩效:理论与经验分析[J];当代财经;2005年02期

5 王林;;陕西省上市公司盈利能力与资本结构的实证研究[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3期

6 程敏;赵惠芳;潘立生;;投资机会集与盈余管理相关性实证研究[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7 陈文斌;陈超;;新股上市后盈利能力下滑及募集资金使用分析[J];管理科学学报;2007年04期

8 朱武祥,张帆;公司上市前后经营业绩变化的经验分析[J];世界经济;2001年11期

9 王春峰,李吉栋;IPO企业盈余管理的实证检验[J];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10 刘中学;林福永;;从财务信息透视中小企业板的健康状况[J];统计与决策;2005年2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赵国儒;中国民营企业IPO前后经营绩效变化问题研究[D];辽宁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来小华;创业板IPO定价影响因素分析[D];浙江大学;2011年

2 李绍君;上市家族企业治理结构对代理成本影响的实证研究[D];杭州电子科技大学;2009年

3 丁鑫;香港创业板IPO效应研究[D];清华大学;2004年

4 李小霞;我国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IPO效应研究[D];暨南大学;2009年


  本文关键词:创业板上市公司IPO效应实证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6753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zhqtouz/26753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a7e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