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古代文学论文 >

汉晋颂文考论

发布时间:2022-08-06 16:28
  本文以秦汉魏晋颂文为研究对象,侧重于颂的“文本”细读与解析,分析研究重点作家及作品,并结合社会历史、政治文化背景,探讨不同发展阶段颂文的创作特征及艺术风貌。论文从具体的文本切入,企图揭示出颂文之于士人追寻社会文化价值、抒发个体心灵感受,寄寓人生理想的作用和意义;同时,兼以纵向的动态考察,对由汉而晋的颂文进行历时性的整体观照,探索颂文发展、演变的趋势与规律。通过以上的研究,全面把握汉晋颂文的文学艺术成就和发展线索,正确评价其在古代颂文史和文学史上的价值和地位。本文包括《绪论》、结语和六章正文:《绪论》:在梳理归纳了古今学者对于“颂”体特点的认识、述评古今学界既有颂文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分析“颂”与赋、赞、铭等相近文体的区别与联系,根据先秦及汉晋创作的文本实际,界定了“颂”的文体特征及本文的研究范围、主要内容,也明确了相应的研究思路与方法。第一章《“颂”的渊源与“颂文”的形成》:首先,在叙论古今学人探讨“颂”体起源的学术成果的同时,着重考辩了《国语》《左传》《周礼》《毛诗序》等文献资料对“颂”的解释及记载,简要地阐明了颂文的起源问题。接着,论述了《诗经》中的“颂诗”及其内容形式上的特点和对后... 

【文章页数】:327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颂”的文体特点及其研究范围
    二、汉晋颂文研究现状综述
    三、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思路方法
第一章 “颂”的渊源与“颂文”的形成
    第一节 古今学人对于“颂”体起源的探讨
        一、《周礼》“六诗”及《毛诗序》对“六义”之“颂”的解释
        二、《国语》《左传》记载西周至孔子之前已有“颂”诗之称
        三、现当代研究者关于“颂诗”起源的探讨
    第二节 《诗经》的“颂诗”及其影响
        一、“颂之正体”:告神敬祖的《商颂》与《周颂》
        二、“颂之变体”:“奚斯颂僖”的《鲁颂》
        三、《诗经》“颂诗”的句式及表现手法
    第三节 《管子》“国颂”及《庄子》“有焱氏颂”辨析
        一、《管子·牧民》“国颂”章不是“颂体”之文
        二、《庄子·天运》“有焱氏之颂”当是庄周论道之辞
    第四节 屈原《橘颂》以“颂”名篇的意义
        一、“江陵千树橘”与《橘颂》的产生
        二、颂橘与颂人相融汇的情感内容
        三、“美橘”与“喻德”并重的艺术特点
        四、屈原《橘颂》以“颂”名篇的文体意义
第二章 秦及西汉颂文的兴起
    第一节 “祇颂秦德”的秦代刻石文
        一、秦始皇巡游与李斯“秦德颂”的创作
        二、东巡之《泰山刻石》《峄山刻石》《琅琊台刻石》
        三、东游之《之罘刻石》《东观刻石》《碣石门刻石》
        四、秦始皇晚年南游越地之《会稽刻石》
        五、仆射周青臣《进颂》及淳于越、李斯的评议
        六、秦刻石文“质而能壮”而“文泽有疏通之美”的文学价值
    第二节 西汉颂文的创作概况
        一、汉代“赋、颂”关系考辨
        二、西汉颂文创作概况及其题材的扩展
    第三节 董仲舒《山川颂》及东方朔《旱颂》
        一、董仲舒颂山水之德的《山川颂》
        二、东方朔《旱颂》与贾谊《旱云赋》的关联
    第四节 王褒《圣主得贤臣颂》及其《甘泉宫颂》
        一、王褒颂文的创作背景
        二、《圣主得贤臣颂》“蕴理博喻”的艺术成就
        三、《甘泉宫颂》及《碧鸡颂》
    第五节 扬雄《赵充国颂》和刘向《列女传颂》
        一、扬雄《赵充国颂》
        二、刘向《列女传颂》等颂文
第三章 东汉颂文的发展
    第一节 东汉颂文发展的政治文化背景
        一、“光武中兴”与“明章之治”背景下的“汉颂”之风
        二、臣僚文士的热情创作与丰富多样的颂文类型
    第二节 班固、傅毅、崔骃等征巡颂
        一、班固《东巡颂》《南巡颂》等颂文
        二、傅毅《西征颂》及《显宗颂》等颂文
        三、崔骃《四巡颂》及《明帝颂》等颂文
        四、班固、傅毅、崔骃等三篇同题《窦将军北征颂》的比较
        五、史岑及其《出师颂》考述
    第三节 崔瑗《南阳文学颂》与马融《广成颂》等颂文创作
        一、崔瑗的《南阳文学颂》
        二、马融《广成颂》“雅而似赋”的艺术特色
        三、马融《东巡颂》与《西第颂》
    第四节 王升《石门颂》和东汉中后期的碑刻颂
        一、东汉中后期的碑刻颂文
        二、王升的《司隶校尉杨孟文石门颂》
        三、碑刻颂的写作特点
    第五节 汉末蔡邕别具一格的贤臣清官颂
        一、当朝名臣之颂——《胡广黄琼颂》
        二、地方良吏之颂——《京兆樊惠渠颂》
        三、祖先盛德之颂——《祖德颂》
        四、蔡邕对颂体文学的贡献
第四章 三国颂文的衍变
    第一节 三国颂文内容题材的变化
        一、内容题旨驳杂
        二、注重抒怀叙志
        三、美物颂明显增多
    第二节 曹植因物制巧、随变生趣的颂文
        一、讽谏讥评之作:《皇太子生颂》《宜男花颂》《柳颂》
        二、抒怀叙志之作:《社颂》《郦生颂》《学宫颂》
        三、歌颂赞美之作:《孔子庙颂》《冬至献袜颂》《母仪颂》等
        四、曹植颂“文义相扶,音情顿挫”的艺术特色
    第三节 魏王粲、繁钦、何晏和吴国薛综的祥瑞颂
        一、王粲及其《太庙颂》《灵寿杖颂》
        二、繁钦《砚颂》及阙名氏《柑颂》
        三、何晏与他的《瑞颂》
        四、吴薛综的《麟颂》《凤颂》等
    第四节 魏晋之际刘伶《酒德颂》及江伟《襄邑令傅浑颂》
        一、魏晋名士刘伶与酒
        二、《酒德颂》以“解嘲”为“颂”的特色及创新意义
        三、江伟《襄邑令傅浑颂》
第五章 晋代颂文的繁荣
    第一节 晋代颂文的主要特征
        一、作者及作品繁多
        二、内容题材丰富多彩,同类作品争相斗艳
        三、艺术手法臻于成熟
    第二节 西晋陆机“褒贬杂居”的《汉高祖功臣颂》
        一、“文繁理富”:绘写汉初建国功臣“三十一人”群英谱
        二、“褒贬杂居”:叙事述功状貌论德再现历史人物生动形象
        三、《汉高祖功臣颂》对后世颂文创作的艺术影响
    第三节 陆云鸿篇巨制的古今人物颂
        一、揄扬汉高祖刘邦辉煌帝业的《盛德颂》
        二、追美东吴重臣名将功勋的《祖考颂》《张二侯颂》
        三、赞颂古今神仙隐逸登仙的《登遐颂》
        四、陆云颂文的思想艺术成就
    第四节 傅咸、潘尼叙赞祭圣典礼的《释奠颂》
        一、傅咸的《皇太子释奠颂》
        二、潘尼的《释奠颂》
    第五节 挚虞、张载歌颂平吴征伐的《太康颂》与《平吴颂》
        一、挚虞的《太康颂》
        二、张载的《平吴颂》
    第六节 东晋孙绰、慧远、苏彦及辛萧等人的颂文
        一、人物颂:孙绰《聘士徐君墓颂》等
        二、佛法颂:慧远《襄阳丈六金像颂》等
        三、美物颂:苏彦《女贞颂》和辛萧《芍药花颂》等
第六章 汉晋颂文的艺术价值及文学史意义
    第一节 汉晋颂文的艺术价值
        一、新颖独到,丰富多彩的艺术构思
        二、铺陈描写,虚实相接的表现手法
        三、庄重典雅,绮丽丰腴的语言艺术
    第二节 汉晋颂文在文学史上的意义
        一、颂文的功能价值
        二、对其他文体的影响
        三、美颂传统的发扬
结语
    一、颂文在自身的革新演变中不断发展
    二、颂文的发展受到社会政治、历史文化的制约和影响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橘颂》并非屈原写给自己的诗篇[J]. 郑志强.  中州学刊. 2017(11)
[2]萧统把《圣主得贤臣颂》归为“颂”体的考论[J]. 王雅婷,董宏钰.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17(03)
[3]论王褒的创作及其心态[J]. 刘跃进,彭燕.  社会科学战线. 2015(07)
[4]汉代颂体风貌以及颂与赋的关系[J]. 彭安湘.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02)
[5]班固的“赋颂”理论及其《两都赋》“颂汉”的赋史意义[J]. 何新文,王慧.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5(02)
[6]“情兼雅怨”的内涵与曹植诗的“集大成”地位[J]. 李定广.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06)
[7]楚辞音乐性文体特征及其相关问题——从阜阳出土楚辞汉简说起[J]. 戴伟华.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05)
[8]东汉颂文的文化特征[J]. 尚学峰.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05)
[9]论战国至西汉宣帝期间颂体文学的流变[J]. 李光先.  开封教育学院学报. 2014(08)
[10]班固《封燕然山铭》所涉故实及写作年代考辨[J]. 李炳海.  文学遗产. 2013(02)

博士论文
[1]唐代颂赞文体研究[D]. 张志勇.河北大学 2010
[2]作为文体的颂赞与中国美颂传统的形成[D]. 胡吉星.暨南大学 2009
[3]上古“颂类”文学精神及其体类特征[D]. 段立超.东北师范大学 2007
[4]颂诗的起源与流变——三代诗歌主流的逻辑推演与实证研究[D]. 韩高年.西北师范大学 2001

硕士论文
[1]颂文文体与唐前颂文概说[D]. 赵英哲.辽宁师范大学 2007
[2]论先秦两汉的颂、赞、箴、铭[D]. 张立兵.西北师范大学 2004
[3]中古颂文研究[D]. 郭宝军.广西师范大学 2003
[4]中古封禅文研究[D]. 刘成荣.广西师范大学 2003



本文编号:366997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daiwenxuelunwen/366997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fb1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