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古代文学论文 >

鲁迅笔下“孤独者”形象的世界性意义与民族性文化内涵

发布时间:2024-02-24 10:29
  本文的研究对象是鲁迅笔下的二十世纪中国知识分子形象。本文拟从考察多边文学关系的角度出发,首先确立各国文学间平等对话关系的前提,将其关系描述为一种互文互释的状态,在这个基础上去探讨形象之间的共鸣与互补。“孤独者”形象作为一个世界性的文学形象,几乎在各国文学中都有其独特的“代言人”。作为世界“孤独者”形象的一部分,鲁迅笔下的“孤独者”形象因其与其他孤独者面对着共同的时代背景、关注共同的问题、通过现代文学的多样方式得以塑造出来而具有世界性因素。具体说来,鲁迅笔下孤独者形象不但具有“先觉者”的孤独,还具有二十世纪文学特有的一种“荒原感”;就艺术手法来说,本文以《狂人日记》为例,说明其以“结构”的隐喻来塑造形象具有的创新性。作为中国的“孤独者”形象,鲁迅笔下的“孤独者”还具有映射出中国“启蒙”的特殊性、中国的“科举”、“文化垄断”、“文学革命”等民族性内涵。

【文章页数】:5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依据与研究内容
        一.选题依据
        二.研究内容
    第二节 已有研究概况与本文的研究意义
        一.已有研究概况
        二.本文的研究意义
    第三节 研究视角与展开思路
        一.对“东方——西方”架构的怀疑
        二.本文的研究视角与展开思路
第一章 “孤独者”:世界性的文学形象
    第一节 外国文学中的“孤独者”形象
        一.迷狂的西班牙骑士与忧郁的丹麦王子
        二.烦恼的维特与“拜伦式英雄”
        三.俄国“多余人”形象
        四.二十世纪“荒原”中“迷惘的一代”
    第二节 《呐喊》、《彷徨》中的“孤独者”形象
        一.辛亥革命前后的知识分子
        二.“五四”时期的知识分子
        三.鲁迅笔下“孤独者”形象的世界性因素
第二章 鲁迅笔下“孤独者”形象的世界性意义
    第一节 在“荒原”中首先“觉醒”的人
        一.先觉者的孤独
        二.在“荒原”中觉醒
    第二节 “孤独者”形象的塑造方式的世界性
        一.《呐喊》、《彷徨》与中国现代白话短篇小说
        二.“孤独者”的塑造方式的多元化与世界性
第三章 鲁迅笔下“孤独者”形象的民族性内涵
    第一节 中国启蒙的特殊性
        一.启蒙的历史环境
        二.面临的阻力
        三.启蒙的任务与手段
    第二节 对中国文化的思考与批判:科举制、文化垄断与文学革命
        一.鲁迅笔下的另一类知识分子
        二.文学革命
结语
参考文献



本文编号:390885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daiwenxuelunwen/390885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1e6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