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护理论文 >

心理护理干预对冠心病患者负性情绪的影响

发布时间:2016-12-17 17:04

  本文关键词:心理护理干预对冠心病患者负性情绪的影响,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  目的  对的作用。方法  将2011年1月-2012年1月在南阳市中心的168例冠心病患者随机分成组与对照组,每组84例。观察组患者进行心理护理干预,对照组进行常规的心理护理,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后的忧郁、躯体化、焦虑、偏执、恐怖及人际关系的评分情况。结果  观察组的忧郁化评分为(1.53±0.58),躯体化评分为(1.22±0.53),焦虑评分为(1.12±0.48),偏执评分为(1.21±0.46),恐怖评分为(1.43±0.34),人际关系评分为(1.34±0.36),对照组忧郁评分为(2.14±1.88),躯体化评分为(1.98±0.68),焦虑评分为(2.54±0.56),偏执评分为(1.96±0.47),恐怖评分为(1.99±0.47),人际关系评分为(1.89±0.76),观察组的各项评分情况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心理护理干预可有效减轻冠心病患者的负性情绪,增强其治疗信心。
[关键词]  心理护理;干预;冠心病;负性情绪;影响
目前,冠心病已成为现代社会的高发病,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且随着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冠心病的发病年龄也在不断降低[1]。冠心病患者容易出现心情低落、思维迟缓等负性情绪,严重者可出现强烈的自杀意向,严重影响冠心病患者的治疗及恢复。本研究对2011年1月-2012年1月在南阳市中心医院治疗的84例冠心病患者进行心理护理干预,取得了良好,,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为2011年1月-2012年1月在南阳市中心医院治疗的168例冠心病患者。随机将168例患者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84例,观察组84例患者中男性45例,女性39例,年龄34~78岁,平均年龄(45.9±12.5)岁。对照组84例患者中男性46例,女38例,年龄33~77岁,平均年龄(45.7±12.2)岁。其中男98例,女70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心理护理方法
1.2.1  观察组  对观察组患者采取心理护理干预,具体方法如下:(1)加强培养护理人员的素质,例如请心理医生及讲师为进行心理讲座[2],增强其心理知识。(2)患者入院后加强对患者基础情况的评估,包括患者目前的生活状态、生理心理状态、知识技能水平等,同时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对患者进行健康宣教,向患者讲解冠心病的相关知识,指导患者调节自己的心理,使患者保持乐观的心理,树立起疾病恢复的信心。(3)护理人员在护理的过程中,要积极与患者沟通,积极了解患者的内心情况,同时护士在沟通的过程中,要通过温和、亲切的语言及握手,抚摸等肢体语言来关心及支持患者[3],积极引导患者主动诉说内心的苦闷,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相应的心理护理,尽最大能力缓解患者紧张、焦虑的心理。(4)进行健康知识讲座,一般1周1次,讲座的主持人可选择冠心病方面的专家或者专职的护士,也可以请一些康复的冠心病患者进行现身说法。讲座的内容也应丰富多彩,可以讲解冠心病的相关知识,包括冠心病的及冠心病的一些日常生活常识等,除此之外康复的冠心病患者也可以讲解自己战胜冠心病的过程中心理路程。(5)告知患者要保持充足的睡眠,对有睡眠障碍的患者要加强引导睡眠的方法,如睡觉时保持舒适的卧位,适当地听一些轻音乐等,如有严重的睡眠的障碍,可根据遗嘱给予安眠药口服。(6)改变患者对躯体疾病的认知,告知患者不同的情绪状态对躯体疾病会产生不同的影响,指导其肯定自身。对于那些失去自信心的患者,护士要帮助患者制定短期目标,尽早帮助患者恢复战胜疾病的信心。
1.2.2  对照组心理护理方法  对照组进行常规的心理护理,即入院后对患者进行常规的健康宣教等。
1.3  观察指标及判断标准  观察指标:忧郁,躯体化,焦虑,偏执,恐怖及人际关系评分。判断标准:根据Zung在1971年编制的焦虑自评量表(SAS)及抑郁自评量表(SDS)进行评定[4],对表中提及的内容为“没有或少有”记1分,“小部分时间有”记2分,“大部分时间有”记3分,“经常有”记4分,将各个项目的分数相加×1.25即为最后得分。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5统计学软件进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2检验,计量资料用(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的各项评分情况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的护理前后的各项评分情况见表1。
表1  两组冠心病患者护理前后的各项评分情况(分,x±s)
组别 例数 忧郁 躯体化 焦虑 偏执 恐怖 人际关系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观察组 84 2.59±0.68 1.53±0.58 2.02±0.73 1.22±0.53 2.92±0.48 1.12±0.48 2.21±0.66 1.21±0.46 2.34±0.34 1.43±0.34 2.34±0.26 1.34±0.36
对照组 84 2.58±0.58 2.14±1.88 2.01±0.74 1.98±0.68 2.94±0.46 2.54±0.5 2.23±0.57 1.96±0.47 2.35±0.39 1.99±0.47 2.37±0.16 1.89±0.76
  注:两组治护理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比较,P<0.01
3  讨论
冠心病患者因为其病程长,容易产生悲观、失望的负担心理,而这些情绪变化会一定程度上增加的发生。本研究中,我们对观察组患者进行有效的心理护理干预,患者的负性情绪降低,这与吴红燕等[5]的研究结果相符。其在于,我们通过加强对护士基本素质的培养,提高了护士基本素质,通过心理讲座,提高了护士的心理学知识,使其能更好地了解患者的心理,运用恰当的心理学知识来影响患者的心理。同时由于护士基本素质的提高,护士不得体的语言也减少了,这大大减少了护士与患者的冲突,降低了患者不必要的心理伤害。同时本研究中我们在患者入院时对患者的基本情况进行了评估,这样能全面了解患者的情况,在心理护理的过程中,护士可以根据患者的文化背景、知识水平等对患者进行恰当的健康教育,从而使患者清楚地了解冠心病的知识,减轻其焦虑、恐惧的心理,增强其治疗的信心。本研究中,护士加强了与患者的沟通,并在沟通过程中注意了沟通的技巧,通过正确的语言及非语言沟通,改变了患者紧张、恐惧、烦躁的心理,同时通过沟通,使患者主动讲述了其内心的想法,为护士进行有效的心理护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6-7]。除此之外,在本研究中,我们加强了健康知识讲座,且丰富了健康知识讲座的内容,通过这些丰富多彩的讲座,不仅能使患者了解冠心病的知识,也使患者了解到康复患者的心理路程,对患者战胜疾病信心会有很大的提升作用。而睡眠也是影响患者心理重要因素,我们通过护理改善了患者的睡眠情况。通过心理护理改变患者的对躯体疾病的认识也是本次研究重点,患者对躯体疾病的认识改变了,必然会提高患者对社会及家庭的主观能动性,增强其战胜疾病的信心。
综上所述,心理护理干预可有效减轻冠心病患者的负性情绪,增强其治疗信心。
参考文献
[1] 张震香,郑蔚.心理护理干预对冠心病患者负性情绪的影响[J].护士进修杂志,2009,24(2):139-140.
[2] 姜丽娜,时昆,席晶,等.护理干预对冠心病患者负性情绪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外医疗,2012,31(1):162.
[3] 刘志荣.护理干预冠心病患者不良情绪对治疗效果的影响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2,7(8):231-232.
[4] 游东晓.心理护理干预于冠心病患者负性情绪的影响分析[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2,3(8):136.
[5] 吴红燕,于江.心理护理干预对于冠心病患者负性情绪的影响[J].中国医药指南,2011,9(28):174-175.
[6] 李朝辉.心理干预对中冠心病患者负性情绪的影响[J].当代医学,2012,18(22):78-79.
[7] 李琳.系统性护理干预对冠心病患者负性情绪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0,26(33):4-5.


  本文关键词:心理护理干预对冠心病患者负性情绪的影响,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1714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huliyixuelunwen/21714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0a6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