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建筑工程论文 >

压力型锚杆锚固机理与承载性能研究

发布时间:2023-11-30 17:35
  压力型锚杆锚固段存在如下两种常见的破坏模式:其一,锚固段灌浆体因达到界面极限粘结强度而发生界面脱粘破坏;其二,由于锚杆承载较大,灌浆体在承压板的压力作用下发生受压破坏。本文的研究工作主要围绕压力型锚杆灌浆体存在泊松效应的问题展开,考虑灌浆体因受压产生径向变形,开展泊松效应对压力型锚杆锚固机理、临界锚固长度及灌浆体受压承载性能影响的研究。基于界面脱粘破坏,分析推导了考虑灌浆体泊松效应时的界面剪应力及灌浆体截面轴力的解析解、临界锚固长度计算式。基于受压破坏,分析推导了灌浆体发生受压破坏时的承载力解析解;通过试验研究,分析了灌浆体在不同约束能力作用下发生受压破坏时的破坏规律,以及不同约束能力对灌浆体受压强度的影响。(1)考虑灌浆体泊松效应,推导了压力型锚杆界面剪应力及截面轴力解析解,并用泊松效应影响系数来定量分析泊松效应对锚杆荷载传递规律的影响。泊松效应的存在使界面剪应力分布更不均匀,且发挥主要承载作用的锚固段长度明显减小;分析了各影响因素对灌浆体泊松效应的影响。(2)推导了求解压力型锚杆临界锚固长度计算式,分析了相关参数对临界锚固长度的影响,并提出在工程实践中,可取临界锚固长度理论计算值的...

【文章页数】:10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目前存在的问题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思路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第2章 考虑泊松效应的压力型锚杆荷载传递机理研究
    2.1 引言
    2.2 理论推导
        2.2.1 基本假定
        2.2.2 理论求解
    2.3 泊松效应影响评价
        2.3.1 界面剪应力对比及泊松效应影响系数分析
        2.3.2 灌浆体截面所受轴力对比分析
    2.4 参数影响分析
        2.4.1 灌浆体泊松比的影响分析
        2.4.2 灌浆体弹性模量的影响分析
        2.4.3 灌浆体直径的影响分析
        2.4.4 岩体泊松比的影响分析
        2.4.5 岩土体弹性模量的影响分析
        2.4.6 界面摩擦角的影响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考虑泊松效应的压力型锚杆临界锚固长度解析解
    3.1 引言
    3.2 理论推导
        3.2.1 基本假定
        3.2.2 理论求解
        3.2.3 临界锚固长度
    3.3 参数影响分析
        3.3.1 灌浆体泊松比的影响分析
        3.3.2 灌浆体弹性模量的影响分析
        3.3.3 灌浆体直径的影响分析
        3.3.4 岩土体弹性模量的影响分析
        3.3.5 杆体直径的影响分析
    3.4 工程临界锚固长度
    3.5 对比验证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压力型锚杆灌浆体受压承载力试验研究
    4.1 引言
    4.2 试验目的
    4.3 试验方案及试件制备
        4.3.1 试验方案
        4.3.2 试件制备
        4.3.3 材料的物理力学参数
        4.3.4 试件的加载方案
    4.4 受压承载力试验结果分析
        4.4.1 灌浆体受压承载力统计结果与分析
        4.4.2 不同约束环厚度下承载力平均值的变化规律
        4.4.3 灌浆体的荷载位移曲线分析
        4.4.4 试件的破坏现象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压力型锚杆灌浆体受压承载力理论研究
    5.1 理论推导
        5.1.1 基本假定
        5.1.2 公式推导
    5.2 参数影响分析
        5.2.1 灌浆体黏聚力的影响分析
        5.2.2 灌浆体内摩擦角的影响分析
        5.2.3 灌浆体泊松比的影响分析
        5.2.4 灌浆体弹性模量的影响分析
        5.2.5 岩体弹性模量的影响分析
        5.2.6 灌浆体直径的影响分析
    5.3 锚固层径向约束应力计算
    5.4 灌浆体受压承载力的理论与试验值对比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一、 个人简历
    二、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三、 专利成果
    四、 在学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本文编号:386891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nzhugongchenglunwen/386891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f94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