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高等教育论文 >

传统价值现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

发布时间:2014-07-24 11:41

  中国传统文化是社会历史长期积淀的文化成果。它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爱国、诚信、厚仁、重义、敬亲、贵和”等传统美德,它们成为中华民族精神不可分割的部分。中国传统价值观最根本的特征即道德至上,对于社会生活和个人生活中一切事物的衡量以是否符合独善其身、能群善群为标准,即做到“大我”与“小我”之间的辩证收放,以行为是否符合社会发展为最终价值取向,因此它们决定了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标准,与唯我独尊的个人主义产生鲜明对立。

  一、大学生传统价值观出现的危机现象高校是文化传播的载体,也是文化教育的重要基地。在当代,高校价值观出现危机的现象包括:

  其一,学校是文化延续的生命体,也是文化传播最有力的媒体。然而在当代高校中,正Et益丧失了这种功能。“大学生是中国的未来,他们既要学习先进的科学知识,也需要掌握必要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 但令人担忧的是,目前高校偏重于专业知识的传播,而忽视了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现代高科技的发展是与现代文化紧密相连的,现代的高技术人才如果只精通专业知识,而缺乏必要的人文科学知识,是无法适应现代化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其二,如果说学校是一棵大树,那么学生就是种子。一棵树是否能长成参天大树主要取决于种子的品种是否优良。在当前竞争激烈的社会中,大学生的价值观受到了市场经济的冲击以及传统文化危机的影响。因此,在大学生身上出现了一些悖于传统价值观的思想和不良行为:一是缺乏诚信。考试作弊的现象,在大学早已司空见惯了。一些学生平时不认真学习,考试准备不充分,再加上作弊的邪念在作怪,导致了学生的价值观发生了严重的质变。他们并不认为考试是严肃的事情,更主要的是他们并没有把考试作弊与个人的道德及信用联系在一起。此外,一些投机取巧的学生办理假证件以及求职简历上过分夸大造假,毕业拖欠学校贷款等都是当今大学生缺乏诚信的表现。二是道德素养的沦丧。众人皆知的药家鑫事件,一个在校大学生肇事撞人后,非但没救人还连捅受害者8刀,致其丧命。肇事者过激的行为,改变这场交通事故的性质,也成为了事后最引人关注的话题。再例如很多大学生不懂得尊老爱幼、尊师重教;缺乏公德意识;不注重言行举止,处事方式不得当。三是空虚颓废的生活。许多学生在轻松的学习中,散漫过度,自由放纵,没有目标和理想,更多的是茫然无措。美好的大学时光在消磨而不是好好的利用,这样的人多了,便形成了一种空虚颓废的大环境。

  二、高校教育中价值观问题滑坡的原因其一,随着西方文化的渗透,中国文化变得多元化。文化的多元化必然导致价值观的多元化,从而崇洋媚外的风气盛行,使中国传统价值观日渐弱化;其二,处于转型时期的中国,衍生出的许多消极因素影响了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市场经济的发展对于人才的需求就带有功利性的一面。面对严峻的就业压力,大学生不得钻破脑尖,顶着沉重的压力,加强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训练,从而忽视了个人修养和道德素质的提高。其三,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也给大学生的价值观带来了负面影响。许多大学生痴迷网络虚拟世界,造成了对现实生活的冷漠与隔阂。由于网络宣传的西方文化更为直接,使部分学生热衷于西方的风俗文化,追求时尚,同时忽视了中国民族的、传统的文化。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学校道德教育的历史长期性以及教育理念的滞后性与新时代道德教育相脱节,以及与当前大学生的思维方式相脱节。学校的道德教育在内容、形式、方法上还不能完全适应新时期教育转型和变化的步伐,更与大学生的理念相脱节,因此学校的道德教育迫切需要调整和改革。

  三、对当代大学生传统价值观的修复办法首先,高校的办学理念要人性化。所谓人性化,即“以人为本”,重视人的生命与价值。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有着浓厚的“以人为本”的思想,正如张岱年先生说过: “中国文化有两个基本精神,具有高度的理论价值,一是‘以人为本’,一是‘以和为贵一0’[21只有做到“以和为贵”才能达到“以人为本”的高度。对于一个学校来说,学生对于学校的爱戴和留恋取决于学校的文化建设和文化环境,那么,高校应坚持和实施“以人为本”

  “以和为贵”的办学理念,笔耕论文,给予师生充分的人本关怀,为师生创造和谐的教学和学习环境。

  其次,学校管理要民主化。高校在管理上,要制定有利于调动师生积极性、有利于促进学校发展的制度和政策,以为师生服务作为其价值取向,营造民主和谐的氛围,实现管理民主化。

  再次,课程安排要多样化,充分利用校园网络。为实现高校的德育的调整和改革,高校应改变过去课程单一枯燥,授课方式古板的教学模式,应实现课程的多样化,多开展与传统文化相关的课程。校园网站应多开设传统文化专题,介绍文化遗产,传递文化知识;提供传统文化科研平台,有利于师生深入学习传统文化知识;开展学习传统文化的讲座和相关的竞赛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领悟并更好地学习。

  最后,中国传统道德的标准是“仁、义、礼、智、信”,现代高校结合新时代的人文精神,又赋予其新的内涵: “仁爱、义勇、礼让、智谋、诚信。”高校应将传统文化的新内涵大力宣传并教育学生,一是鼓励学生友好团结。正如孔子所说:“仁者,爱人” ( 语》),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语·卫灵公篇))就是要求人人兼爱,推己及人,将心比心。作为当代的大学生更应该传承“爱人”的优秀传统,协调好人际关系,创造和谐的人际环境。二是倡导学生见义勇为,孔子日“见义不为,无勇也” (《论语·为 ),即见到不合乎正义的事不敢挺身而出,是懦弱的表现。随着私有制的发展,社会上的人也变得越来越自私,要改正不良风气,要从大学生做起。一位著名的主持人曾说过,如果有老人摔倒,请放心搀扶。你扶起的不仅仅是一位老人,而是跌倒的社会公德心。时代赋予了我们新一代艰巨的历史使命,那么,大学生传承见义勇为的传统美德才是推进社会健康发展的坚强动力。三是提倡谦虚礼让的精神。家喻户晓的“孔融让梨”的故事,教导学子们要培养谦让的礼仪。大学生在学校与同学之间要谦让,走向工作岗位要与领导同事谦让,才能为自己和他人创造融洽的氛围。四是锻炼大学生足智多谋的才能。社会的快速发展,要求新时代的主力军,也就是当代的大学生,不仅要有智慧,更要有谋略。做事要用脑,高瞻远瞩,不局限于眼前利益,放眼于未来,才能成大器。五是遵守诚实守信的原则。自古中国就以诚信为荣,以欺骗为耻。在全国政协十届四次会议上,胡锦涛总书记提出“八荣八耻”的重要思想,其中也提到“以诚实守信为荣”。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讲诚信是人生的必修课,更是在人生中时刻遵守的原则。六是加强大学生的纪律和法律观念以防止以个人为中心的过度自由倾向,要“把自由上升至一个与文化自觉、教育自觉相关的高度,开始重新审视与思量自由的规则”。



本文编号:510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gaodengjiaoyulunwen/510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774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