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国学论文 >

两大《论语》英译本的风格特色比较

发布时间:2017-10-13 01:10

  本文关键词:两大《论语》英译本的风格特色比较


  更多相关文章: 《论语》英译 特色 辜鸿铭 理雅各


【摘要】:近年来,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在物质日益丰富的今天,愈加追求丰富的精神生活,“国学热”的出现就是一大例证。《论语》作为儒家第一经典,自然而然地被学者们从各个角度都有所研究。有关《论语》的英译研究也越来越多,例如金学勤的《论语英译之跨文化阐释》、王勇的《论语英译的转喻视角研究》、杨平的《中西文化交流视域的论语英译研究》等等。这些研究让人们对《论语》英译文化有了一定了解,丰富了人们的视野;但是研究模式却颇有雷同之嫌:即对译本的措辞进行比较,先揭明孰优孰劣,最后对译者进行评判。笔者认为, 《论语》英译经历百年时光,在不同时代不同历史背景下,译者自身的经历不同,他们的翻译目的、翻译角度也不尽相同,自然就产生了风格各异的译本。各位《论语》英译的译者由于翻译初衷的差别,最终导致他们选择了不同的翻译策略。本文将从“国学热”的兴起谈起,探讨《论语》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分析译者想在读者心中塑造一个怎样的孔子形象,将《论语》描述为怎样的一部书,探究其英译《论语》的最终目的,考查他们对预期目标的完成情况等等。之所以选择理雅各和辜鸿铭二位译者,是因为他们的译本基本可以代表他们所属时代《论语》英译的最高水平。理雅各是英国汉学界的标志性人物,他的译本堪称是《论语》英译史上的标尺;辜鸿铭是晚清为中国传统文化呐喊的斗士,他的英译《论语》曾引起西方读者热捧,一时洛阳纸贵。二者代表着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出发点、不同的语言特点。对二家译本进行比较研究,对于汉学史的研究,尤其是中国古代经典外译史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所以本文将着重以上述二位大家为重点研究的对象,同时也会涉及其他译者的译文。在具体的讨论中,会较多地引用原典和译者的译文,并作出简要的解析,揭明译本的异同,品味译者的翻译特色。笔者对理雅各,辜鸿铭二家的英译本作了较为全面的比较,探讨了造成两家英译本风格差异的文化原因,进而对今后的《论语》英译作了简要的预期性论述。
【关键词】:《论语》英译 特色 辜鸿铭 理雅各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H315.9
【目录】:
  • 中文摘要8-9
  • ABSTRACT9-10
  • 1. 绪论10-13
  • 1.1 研究《论语》英译的意义10-11
  • 1.2 选题缘由以及期望达到的目的11-12
  • 1.3 研究方法概述12-13
  • 2. 国学与“国学热”13-17
  • 2.1 何渭“国学”13-14
  • 2.2 儒学的发展历程及影响14
  • 2.3 中华典籍的代表作品——《论语》14-15
  • 2.4 《论语》的成书及其历史价值15-17
  • 3. 论语英译史17-23
  • 3.1 外译时期17-18
  • 3.2 传教士英译时期18-20
  • 3.3 中坚时期20-21
  • 3.4 英译热潮时期21-23
  • 4. 《论语》英译研究的不足23-25
  • 4.1 研究视角较为单一23
  • 4.2 研究缺乏系统性23
  • 4.3 研究对象相近23-25
  • 5. 汉籍欧译三大师之一——理雅各25-27
  • 5.1 理雅各.翻译初衷,贡献及其局限性25-26
  • 5.2 各方评价及其译文特色26-27
  • 6. 到中国可以不看紫禁城,不可不看辜鸿铭27-29
  • 6.1 历史贡献及其影响力27-28
  • 6.2 翻译初衷28-29
  • 7. 理雅各译文特色举例29-31
  • 7.1 谨遵原文要义29-30
  • 7.2 对应原文句式且大量作注30-31
  • 8. 辜鸿铭译文的特色31-34
  • 8.1 不拘泥句式,再现原文风格31-32
  • 8.2 名人话语做注,利用西方名人类比《论语》中人32
  • 8.3 译文符合西方读者语言习惯32-34
  • 9. 多角度具体对比探讨二者译文34-46
  • 9.1 对于人名的不同表述34
  • 9.2 句式的处理34-35
  • 9.3 对某些中国元素的不同解读35-36
  • 9.4 感情色彩的轻重比较36-37
  • 9.5 翻译策略的不同37-38
  • 9.6 对历史上一些有争议的文句翻译38-39
  • 9.7 二者对“核心文化词”的不同译法39-40
  • 9.8 简单指出几处二者译文中的不足40-43
  • 9.9 译者的行文策略与特色总结43-46
  • 10. 结语46-48
  • 参考文献48-50
  • 致谢50-51
  • 附件51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欧阳跃峰;姚彦琳;;近代教会报刊的在华传播——以《万国公报》为考察的中心[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03期

2 旷乔华;唐去非;;论“五四”前后陈独秀的宗教观[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11期

3 潘崇;张兰英;;1933年庄士敦的儒学演讲及其对儒学的认知[J];保定学院学报;2009年06期

4 南治国;但开风气敢为先——基督教与清末女子教育[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5 王显超;;民国初期教会中学的发展(1912-1927)[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6 刘亚轩;;意大利那不勒斯中国学院与中国近代教会学校[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7 李重华;;1876年江北教案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8 马林;;李提摩太在华传教方式的转变[J];沧桑;2011年06期

9 疏仁华;利玛窦与西学东渐平议[J];巢湖学院学报;2003年02期

10 刘瑞强;;试从翻译效应学角度看中国文化对日本文化的影响[J];昌吉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杨剑龙;;论上海文化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A];都市文化——文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2 刘国鹏;;存在非此即彼的历史评判吗?——一桩有关光若翰的历史公案[A];基督教思想评论第十辑[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冀爱莲;翻译、传记、交游:阿瑟·韦利汉学研究策略考辨[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2 陈惠;阿瑟·韦利翻译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3 刘荣臻;国民政府时期的北京社会救助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4 刘晖;从“民族救亡”到“民族复兴”—我国近现代体育发展的历史动因[D];北京体育大学;2011年

5 潘震;中国传统情感英译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吴雪萌;英语世界老学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7 孙志丽;民国时期专业社会工作的发展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8 黄江苏;周作人的文学道路[D];复旦大学;2011年

9 房正;中国工程师学会研究(1912-1950)[D];复旦大学;2011年

10 唐海东;异域情调·故国想像·原乡记忆[D];复旦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路莹;洋教习与晚清新式学堂的建立[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李昆励;论洪仁s曅挛潘枷隱D];湘潭大学;2010年

3 梁永康;“西学东渐”与晚清经济思想的近代化(1860-1911年)[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4 徐静;镜像与真相[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5 卢燕君;近代漳州基督教会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6 贾志峰;十字架与樟脑[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7 王亮;基督教会与19世纪末中国习俗之改良[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8 阎铭;明清士大夫与耶稣会士译著[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9 林洁;民国时期福州教会中学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10 邵琴芬;论民国时期教会大学的道德教育[D];杭州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02195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guoxuejiaoyulunwen/102195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247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