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国学论文 >

历史合力中的经典文论

发布时间:2017-10-17 12:04

  本文关键词:历史合力中的经典文论


  更多相关文章: 王国维 《人间词话》 文化学


【摘要】:《人间词话》作为文学批评史上一部重要的作品,它的产生与时代历史的发展有着不可分割的紧密联系,是多重历史合力作用的结果。 词话的形式古已有之,并非王国维的独创,而《人间词话》之所以具有如此重要的地位和研究价值,除了它自身的文学批评价值之外,还与它产生的特殊的时代历史背景相关联,它是历史选择与个人选择的必然。《人间词话》是建立在王国维深厚的国学底蕴的基础上,用中国传统的词话形式表现出来的经典著作,但在《人间词话》中他将西方的新观念和新方法融入其中,这种融合本身就只能产生于特定的历史背景之下,那就是传统文化面临着西方文化冲击的激变时代,因此重新审视《人间词话》中诸多诗学观点文化碰撞的痕迹,并将其还原到当时特定的时代历史之中,为《人间词话》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阐释维度。“知人论世”的研究方法对于分析《人间词话》产生的历史多重合力是非常有效的,同时加之文本细读,并将二者予以融合,做深度的文化学探索,或许可以更加透彻地理解《人间词话》这部经典之作。 本文采用文化学的研究方法,以更开阔的视野去看待这部文学批评理论著作,准确把握《人间词话》产生的多维文化背景,分析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这一中国历史上大动荡的年代,,外来文化的急剧涌入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巨大的冲击,而社会的巨变又必然会导致文学思想的变化,时代历史的困惑使得有识之士们自觉地重新思索如何处理中西文化冲突,王国维作为这一时代风气的先觉者,以其深厚的国学功底和广阔的西化视野,通过《人间词话》这一理论批评实践,建构了以“境界”为中心的理论体系,但其分解后再重组的研究方法客观上对中国古代整体性思维造成了巨大冲击。《人间词话》作为社会巨变时期的典型代表,体现了王国维建立统一学术体系的自觉意识,而这也是社会转型期学者们在面对异质文化时调整自身的有益尝试,虽然在这一过程中难免会有理论上的矛盾冲突和实践中的困惑之处,但其作为一种有益的尝试是我们应该予以关注的。因此,考察这样一部杰出的词学理论所透视出的文化碰撞和交流的特点也就超越它的美学价值,具有了更广阔的文化学意义。
【关键词】:王国维 《人间词话》 文化学
【学位授予单位】:辽宁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I206.09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9
  • 绪论9-11
  • 1 采用传统词话形式的内在规定性11-16
  • 1.1 批评实践——词学创作的呼唤11-13
  • 1.2 入内出外——词学点评的特征13-16
  • 2 “境界”说中体现出的中西交汇影响16-26
  • 2.1 “境界”说包孕于中国古代浑融的整体性思维中16-18
  • 2.2 嫁接西方方法的有益尝试18-23
  • 2.2.1 逻辑思辨方法的运用20
  • 2.2.2 无利害的纯粹美术目的20-22
  • 2.2.3 超越性的普世观22-23
  • 2.3 静安化合中西时体现出的混乱之处23-26
  • 2.3.1 “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呈现出的混乱23-25
  • 2.3.2 “关系”与“遗其关系限制之处”间的矛盾25-26
  • 3 《人间词话》的文化学探源26-37
  • 3.1 学术转型机制尚未建立26-28
  • 3.1.1 知识分子阶层的普遍精神状态和价值追求26-27
  • 3.1.2 社会转型带来的学术转换上的混乱27-28
  • 3.2 社会巨变下同时期学者的积极探索28-31
  • 3.2.1 器物和政治制度的生硬引介28-30
  • 3.2.2 “化合”中西在实践中的困惑30-31
  • 3.3 王国维作为先觉者思想中的内在矛盾性31-37
  • 3.3.1 国学大师与西学先驱的矛盾31-32
  • 3.3.2 王国维性格内在矛盾的独特性32-33
  • 3.3.3 《人间词话》中的哲学思辨性与文学体验性的交互影响33-34
  • 3.3.4 核心范畴“境界”说的双重意义34-37
  • 结束语37-38
  • 参考文献38-40
  • 致谢40-41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41-4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萌;;试析王国维对李煜过高评价的原因[J];新西部(下半月);2009年12期

2 朱雯静;;一缄书札藏何事——探究王国维《人间词话》不提及李清照的原因[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4期

3 韩德民;;“光大吾国固有哲学”的努力与王国维的学术转向[J];中国文化研究;2011年02期

4 郑苏淮;王国维《人间词话》“境界论”探讨[J];南昌高专学报;2005年02期

5 周佳;;王国维文艺美学观管窥[J];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6 赵玲霞;羊亚;;王国维《人间词话》境界说的内涵[J];文教资料;2008年15期

7 马璐璐;陈妍;;真是王国维境界说的灵魂[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8 江新献;邓文慧;;从“不喜美成”到“词中少陵”——论王国维与清真词[J];新西部(下半月);2009年10期

9 安朝辉;;《人间词话》推重李煜词的一个原因——从王国维及其词论的“悲剧性”探讨[J];河池学院学报;2009年06期

10 王玉琴;;“境界”与“意境”——《人间词话》的核心范畴辨析[J];天府新论;2010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敏;;《人间词话》研究二题[A];山东近代文学会——第十届年会论文集[C];2004年

2 徐敏;;《人间词话》研究二题[A];中国近代文学学会第十二届年会暨翻译文学与中国文学近代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3 赵莉如;;王国维与心理学[A];全国第五届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1984年

4 陈宁宁;;尼采对王国维与陈铨的影响[A];时代与思潮(2)——中西文化冲撞[C];1989年

5 翟广顺;;王国维译介西方教育学说的嬗变历程[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6 罗惠缙;;王国维“以诗补史”的诗学阐释[A];湖南省美学学会、文艺理论研究会2010年年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7 赵莉如;;第六章清末译自西方的心理学著作——评介王国维与他的心理学译书[A];心理学动态(专集)——中国现代心理学的起源和发展[C];1990年

8 卢善庆;;梁启超与王国维、蔡元培社会功利观比较研究[A];中国现代美学与文论的发动:“中国现代美学、文论与梁启超”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选集[C];2008年

9 严奇岩;;王国维与中国的比较教育研究[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10 邹振环;;上海东文学社与南洋公学的东文学堂[A];多元视野中的中外关系史研究——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第六届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罗金;王国维:传统文化的殉道者[N];中国邮政报;2005年

2 李 翼;惆怅西园满地红[N];人民法院报;2003年

3 本报记者 陆成钢;“豪情请客”值不值?[N];嘉兴日报;2005年

4 金谷子;灯火阑珊处[N];中国教育报;2000年

5 蔡仲德;四论王国维的死因[N];中华读书报;2000年

6 孙闻;王国伟:玩出来的俱乐部生意经[N];财经时报;2006年

7 许铮;王国维在戏曲方面的贡献[N];云南政协报;2001年

8 朱静燕邋沈秀红;王国维后,国学大师问是谁?[N];嘉兴日报;2007年

9 王学海;王国维考古辨学研史的现代意义[N];文艺报;2007年

10 何怀宏;那个曾经异样的中国[N];中国邮政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丽;《人间词话》辨[D];暨南大学;2003年

2 刘凌;王国维《人间词话》“境界”理论的文化阐释[D];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

3 孟泽;王国维鲁迅诗学互训[D];首都师范大学;2004年

4 牛秋实;从经学到史学:刘师培学术思想研究[D];南开大学;2009年

5 包莉秋;功利与审美的交光互影:1895-1916中国文论研究[D];扬州大学;2007年

6 秦惠娟;民国时期词学理论新变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7 O@同壮;庄子与中国现代美学[D];暨南大学;2007年

8 彭发胜;翻译与中国现代学术话语体系的形成[D];北京大学;2008年

9 张霁;中西交融背景下的红学研究范式得失考论[D];吉林大学;2008年

10 杨再红;中国古典戏曲的悲剧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远秋;王国维的“境界说”研究[D];新疆大学;2009年

2 徐敏;古雅说与境界说[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3 牛冬梅;王国维与中国现代悲剧意识[D];清华大学;2004年

4 林煦;从王国维到王元化[D];西北大学;2011年

5 王海涛;从刘熙载到王国维——兼论中国传统美学的近代转型[D];四川师范大学;2001年

6 齐小刚;王国维人生悲剧思想研究[D];西北大学;2004年

7 张硕;历史合力中的经典文论[D];辽宁大学;2012年

8 包学菊;批评的美学境界[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9 马军英;试论康德对王国维和巴赫金美学思想的影响[D];郑州大学;2001年

10 陈林男;清华国学院时期王国维述论[D];福建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04872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guoxuejiaoyulunwen/104872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64c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