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国学论文 >

中国语境中文学研究的人类学视野及其限度

发布时间:2017-10-19 13:20

  本文关键词:中国语境中文学研究的人类学视野及其限度


  更多相关文章: 中国语境 文学人类学 原型批评 多重证据法 限度


【摘要】: 对文学研究的人类学范型在中国语境中的生长情况进行反省自察是本论题目的所在,贯穿这一考察和批判的是文学研究人类学视野中的方法论问题。 全文除导论和结语外,共由六章组成。 第一章和第二章的主要内容是对20世纪前期神话和歌谣研究中人类学视野的发生进行考察。神话是文学与人类学研究的共同领域,是文学人类学研究的首要发生地。神话的文学之维之所以能够敞开的主要原因在于人类学研究方法的渗透。20世纪前期的学人在神话研究中把比较范型具体化为各自不同的研究方法,人类学视野中神话研究的经验和方法参与到文学观念的建构之中。第一章选择了周作人、鲁迅、茅盾及闻一多诸位学人作为考察对象,讨论他们各自神话研究的人类学视野及其方法。第二章以20世纪早期北大的“歌谣运动”为考察中心,讨论歌谣研究中人类学视野及其对文学研究的影响。歌谣研究者把主要来自人类学领域中的比较研究法介绍到中国来,并与中国传统的国学研究方法向结合,创制了具有中国本土特色的文学比较范型。在比较研究的视野中,母题追索、历史演进法等具体研究方法的运用对歌谣与传说的研究具有范导意义。神话和歌谣研究中的“比较”范型在追寻相似点的进程中,清沈掉的恰恰是审美性得以生成的特殊经验。在材料意义上寻求对理论假设作出证明的致思路径在新时期文学人类学的研究中同样得以延续。 第三章到第六章对新时期文学研究中人类学视野进行批评性考察。围绕四个问题展开论述:西方视域中文学人类学的理论蕴涵及新时期文学人类学的发生语境;新时期文学人类学的理论建构及其问题;原型批评实践与理论的中国化改造及其审美维度的遮蔽;多重证据法的研究实践及其文本化倾向。新时期文学人类学的理论建构建立在文学与人类学两个学科关于“人”的共同理解上,但没有对人类生存经验的特殊性给予特别关注。这种缺失在原型批评和多重证据法的研究实践以及方法论建构中同样得以显明:原型批评实践中寻找原型活动成为批评的主要工作,文学意象与文化意象的相互混淆以及对原型作人类学意义上的还原成为原型批评的理论阈限,实践和理论的阈限遮蔽了文学研究中的审美维度;而多重证据法立足于材料,在比较的视野中进行“以西援中”式的学术改造,中西材料的相互文本化成为其问题所在。在文学人类学实践和理论建构中,如何关注个体化经验,使得审美维度得以彰显就成为文学人类学深入发展的关键。
【关键词】:中国语境 文学人类学 原型批评 多重证据法 限度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I0-05
【目录】:
  • 摘要6-7
  • ABSTRACT7-10
  • 导论10-18
  • 上编18-85
  • 第一章 20世纪前期神话研究的人类学视野18-58
  • 第一节 神话研究人类学视野的发生19-24
  • 第二节 神话作为文学之开端——以鲁迅为例24-31
  • 第三节 历史批评与艺术鉴赏的方法——以周作人为例31-37
  • 第四节 原始思维与比较方法的使用——以茅盾为例37-45
  • 第五节 历史语境的还原与三重证据法——以闻一多为例45-53
  • 第六节 神话研究的文学之维及其方法论反思53-58
  • 第二章 歌谣研究的人类学视野——以北大早期"歌谣运动"为中心58-85
  • 第一节 歌谣研究中人类学视野的发生58-68
  • 第二节 歌谣研究的比较研究法68-72
  • 第三节 母题的发生及主题学意蕴72-76
  • 第四节 历史演进法和孟姜女故事研究76-80
  • 第五节 从"歌"到"学"的歌谣研究及其方法论反思80-85
  • 下编85-158
  • 第三章 新时期文学人类学的西方视域与发生语境85-113
  • 第一节 西方文学人类学的双重蕴涵85-103
  • 第二节 新时期文学研究人类学视野的发生103-113
  • 第四章 文学人类学的理论建构与问题113-125
  • 第一节 文学人类学的理论建构113-119
  • 第二节 个体性经验:文学人类学理论建构的内在缺失119-125
  • 第五章 神话—原型批评与审美维度的缺失125-141
  • 第一节 神话—原型批评实践及其理论改造125-134
  • 第二节 原型批评的审美性缺失134-141
  • 第六章 多重证据法及其文本化倾向141-158
  • 第一节 多重证据法实践及其方法论构建141-147
  • 第二节 多重证据法的文本化倾向147-158
  • 结语158-160
  • 参考文献160-168
  • 后记168-16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程晓堂;;本期简评:中国语境下的理论与实践[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1年03期

2 景欣悦;;福柯理论对中国当代文学批评的影响[J];文学教育(下);2011年08期

3 谭佳;;“中国文学人类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会议综述[J];文学评论;2011年04期

4 马德生;;关于文学宏大叙事的几点思考[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5 郑健;;中国语境下的传播伦理初探[J];商业文化(上半月);2011年09期

6 庞书纬;;以“中国”的方式想象中国[J];中国图书评论;2011年07期

7 ;“中国文学人类学理论与方法研究”开题论证会在京召开[J];民族文学研究;2011年03期

8 刘翠霞;;“公民”还是“美德”——中国语境下“公民美德”概念的适用性考察[J];道德与文明;2011年04期

9 ;艺术中国[J];艺术与投资;2011年08期

10 徐新建;;“粉饰太平”与“忧患人生”:灾难记忆的古今比照[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衣俊卿;;现代技术文化批判的中国语境(提纲)[A];中国现代外国哲学学会年会年会暨西方技术文化与后现代哲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2 胡s,

本文编号:106132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guoxuejiaoyulunwen/106132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52b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