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国学论文 >

新吟诵的兴起及其文化意义

发布时间:2017-11-16 09:13

  本文关键词:新吟诵的兴起及其文化意义


  更多相关文章: 国学热 吟诵 文化建设 文化保守 文化集体实践


【摘要】:自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兴起“文化热”,“传统”或者说“传统文化”逐渐成为一种显著的社会文化现象,对这一现象的解读也不断增多,加之在2000年以来网络媒体蓬勃发展,舆论环境在新媒体的作用下成为了主要的社会生活环境之一,正是在这种舆论环境中,“国学”火了起来,于是“国学热”成为了新世纪头十年最热门的社会话题和文化现象,“传统文化”的内容是“国学热”主要话题来源,但通过媒体进入大众的种种“国学热”的内容解读,不论是“水煮”、“某某读”、“我读”还是“谁谁谁讲”都显得是在解构,而不是在建构。就在“国学热”渐趋冷静的时候,一场新的文化实践兴起,这就是吟诵,吟诵在古代是士人或读书人学习诗文的一种方式,也是写作诗词的一利创作方式,同时还是书院或私塾教授诗词经典的读书形式。 上世纪初,科举废除,新学堂在各地不断建立,西方的朗读也逐渐成为学堂里主要的读书的方式,吟诵作为传统的读书方式渐遭抛弃,与此同时,深受传统影响的一些个人则以各种方式努力保存吟诵,特别是保存方言吟诵。因而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文化热”的时期,不少人士就开始抢救吟诵资源时,大多数都是方言吟诵,或者即使是普通话的吟诵也带着很浓厚的乡音。在“国学热”影响下兴起的这场吟诵活动,就是旨在保存传统吟诵资源,同时开展和推广普通话吟诵的文化实践。 本文首先用两章的篇幅考察了“国学热”和吟诵的要素,形成了一个比较稳定的知识背景基础,在此基础上进入了文章的主题对象,即新吟诵活动,新吟诵可以说是传统吟诵的延续和对现代环境的适应性变化,但其保存了吟诵作为一种读书方式的内涵,并以此为基础展开了各种传统文化的集体实践,这样一种集体实践得到了当局的支持和认可,因为它与当下时代的文化建设,特别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构这一主题是相合的,也正因为这样,新吟诵活动作为一个文化实践的意义就值得考察。 最后,笔者以“文化建设”为标题讨论了吟诵作为文化实践的意义之实质内涵,为何以文化建设而不是核心价值观的建设为题呢?因为在现实和历史的意文上核心价值观都是政治文化价值观,它是政治体的核心,这一核心是依靠持续的文化建设来巩固的,而新吟诵作为一种文化实践在范畴上属于文化建设,它对核心价值观的建构只具有启发意义,不是直接的有助于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另外建构核心价值观是政治变革的主题之一,并不在本文的考察范围内。
【学位授予单位】:中央民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G122;H01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宗桂;;国学与时代精神[J];学术研究;2008年03期

2 罗文东;;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国学的命运[J];国学;2011年05期

3 何爱国;;第三次国学浪潮:复古还是复兴[J];中国社会导刊;2008年07期

4 张梦;;天价“国学班”背后的浮躁[J];中关村;2007年07期

5 陈文新;;为晚清以降的国学思潮立此存照——写在《国学档案》前面[J];社会科学论坛(学术评论卷);2008年10期

6 陈斐;;国学与国家文化安全[J];文化艺术研究;2011年02期

7 邓小军;国学研究的态度与意义[J];中国文化研究;1998年02期

8 高专诚;;“国学热”中谈国学[J];山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7年02期

9 成复旺;;国学的今天[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10 ;国学不是一个圈[J];国学;2007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朝明;;弘扬传统美德 培育民族精神 推动文化建设[A];2003年“求实、创新、发展——面向新世纪的广西精神文明建设”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2 李克功;曲龙;沈为民;;提炼科室文化 营造精品科室[A];第一届航天医院管理论坛论文汇编[C];2007年

3 张红梅;;坚持改革开放 促进甘肃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改革开放30年甘肃省文化建设的调研与思考[A];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4 吴英熙;;积极探索精神文明和文化建设的有效活动载体[A];上海科技系统思想政治工作和人才管理研究会论文选编第九辑[C];2002年

5 李赫亚;喻佑斌;卢小山;;历史与使命——军工文化建设思考[A];军工文化论文集[C];2006年

6 高志英;;可持续消费的文化特征及文化建设[A];2009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暨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9年

7 张华;郑长兴;;研究所文化建设刍议[A];上海科技系统思想政治工作和人才管理研究会论文选编第九辑[C];2002年

8 胡秀平;;论加强工商行政管理文化建设[A];北京市工商行政管理优秀论文选编(二○○三年度)[C];2003年

9 刘玉;;初谈民办高校文化建设[A];高教改革研究与实践(下册)——黑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10 罗永剑;;浅论和谐文化[A];“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顾家宁 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也谈国学争鸣的历史论据[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2 本报记者 李爽;“特色中华国学”溢彩鹤乡[N];盘锦日报;2010年

3 记者 李瑞英;国学研究论坛呼吁汉字传承必须保持稳定[N];光明日报;2009年

4 林存光 中国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也论国学研究的态度、立场与方法[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5 本报记者 陈一鸣;万万不能化“神奇”为“腐朽”[N];南方周末;2010年

6 记者 张微;第二次“国学研究论坛”在北京举行[N];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8年

7 任国征;台湾的国学学术机构的启示[N];社会科学报;2010年

8 刘尊明;国学研究的现代化趋势[N];光明日报;2005年

9 本报记者 王洪波;清华国学尝试“体制特区”办院模式[N];中华读书报;2009年

10 整理 戴金波 邓梦军;国学=中国古典学[N];光明日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韬;南京国民政府文化建设研究(1927-1949)[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2 田兰;虚拟企业文化建设研究[D];中南大学;2007年

3 孙泽学;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文化建设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4 魏明;全球信息时代中国文化软实力发展战略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5 张保权;转型社会中的经济文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6 徐学庆;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7 牛小燕;论治边名臣松筠[D];中央民族大学;2006年

8 杨波;江泽民文化创新思想与当代企业文化建设[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9 蒋彬;四川藏区城镇化进程与社会文化变迁研究——以德格县更庆镇为个案[D];四川大学;2003年

10 胡孝红;弘扬与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研究[D];武汉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凤姣;我国民营企业文化建设问题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05年

2 陈峥;广州大学城文化建设的战略和策略研究[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9年

3 彭田宝;皖南新四军文化建设[D];苏州大学;2006年

4 陈光;从威武之师到文明之师[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5 刘雅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研究[D];兰州大学;2009年

6 李晶;新吟诵的兴起及其文化意义[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7 邹秀春;民营企业精神文化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5年

8 梁亚娟;论当代中国的文化保守主义[D];清华大学;2006年

9 周京华;大学学科文化建设探析[D];武汉理工大学;2007年

10 程向利;招商银行企业文化研究[D];西北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19184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guoxuejiaoyulunwen/119184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586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