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国学论文 >

汉语动量词认知研究

发布时间:2017-12-10 06:24

  本文关键词:汉语动量词认知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动量词 认知


【摘要】:+从汉语量词研究的整体状况来看,动量词的研究比名量词的研究要薄弱。从动量词的内部研究而言,基于分类、语义、语法功能等角度的研究已取得丰硕成果。而从认知语言学角度,对动量词产生及历时演变的讨论相对较少。本文在对动量词“次”“趟”“通”个案语料调查的基础上,通过摸清动量词个案的历时与共时演变情况,以汉语事实为根基,借助相关的认知语言学理论,一方面,对汉语动量词个案进行客观明确的描写,并对其产生和演变情况做出合理的解释:另一方面,在个案考察的基础上窥探整个动量词系统,并对动量词的认知哲学基础、认知加工方式、转喻机制与词类范畴的转化等问题进行理论性的尝试。从研究方法来看,本文虽然是个案研究,但在动量词的选取上却不是随意的,三个动量词个案分别代表了动量词研究方法的不同侧面,由于个案的特点不同,选取的研究方法也并非一律。第一,动量词“次”是目前使用频率最高的动量词,其在汉语史上使用时间长且计量范围广。因此,研究方法上侧重历时考察,在认知理据上不仅分析动量词与动词的组合,还加以关注计量对象在认知上的关联。第二,动量词“趟”的语义相对简单,不同于动量词“次”复杂的语义引申网络,且出现时代较晚,语言的历史跨度小,故在研究方法上,与动量词“次”大跨度的历时演变考察不同,动量词“趟”更加侧重共时分析。并试图从理论上探寻动量词“趟”与名量词“趟”的认知转化关系。最后,动量词“通”与多数动量词仅具有单一量词词性不同,“通”在古汉语中既具有量词词性,还具备副词词性。由于范围副词“通”本身含有“量”的因素和意味,这就导致了研究方法上,考虑词类系统内部相互影响与转化的问题,以表量特征为主线,从整个词类系统出发找寻动词、量词、副词间的演变关系。本文的创新点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就目前动量词仍未达成共识的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第二,基于认知语法的语义结构和认知语义学相关理论,通过对语料的调查讨论动词向动量词演变的语义基础和语法环境,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合理的认知解释。第三,在个案研究的基础上,从认知的哲学基础、动量词的语法化、转喻机制与词类转化等方面,对动量词形成与演变的认知规律做出新的理论性尝试。全书共分为六章。内容大致如下。第1章为绪论,介绍本文的研究背景与现状、研究目的与方法,以及论文的结构等。第2章介绍本书的理论框架与理论方法,将认知语法的语义结构、认知语义学等相关认知理论与动量词的研究结合起来,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空间体验与空间量、认知加工模式的转化、转喻机制与词类转化等理论问题。第3章考察动量词“次”的来源及历时演变。在对动量词“次”产生和历时演变语料调查的基础上,依据认知语言学的相关理论,主要讨论了以下四个问题:第一,动量词“次”的来源问题,笔者认为动量词“次”来自其动词“停顿、驻留”义。动词“次”由空间位置的“驻留、停顿”转化为空间上的分界特征,实现了空间范畴内部的次范畴转移。进而,又由空间的分界隐喻时间的分界,通过将时空的连续过程片段化以计量完整的动态过程,实现了空间域向时间域的跨域映射。因此,动量词“次”由空间域的“驻留”到时间域的“分界”,再到对于动态过程的计量,是由空间范畴向时间范畴的隐喻性扩展。第二,基于认知语言学的体验观,即身体和大脑通过对世界的体验(embodiment)可以形成概念,本文对动量词“次”的计量范围进行重新分类,将动量词“次”计量的动作行为与人类的身体部位相关联,确立出“与口相关”“与耳相关”“与眼相关”“与肢体相关”和“与大脑相关”五类。从身体部位出发来范畴化动作行为,不仅可以使分类简单化,还有利于从认知来源上对动作行为进行范畴化。第三,对动量词“次”的历时演变做出认知解释。笔者认为动量词“次”的历时演变是认知域之间的跨域隐喻映射。由言说到视觉,是向更高级更复杂认知域的转化等。第四,讨论了与动量词“次”相关的问题,即“V次”结构与动量词“次”形成的关系等。第4章考察动量词“趟”的来源与基本功能及用法,在厘清动词“趟”字形纠葛和对动量词“趟”共时考察的基础上,从理论上探寻动量词“趟”的形成动因。主要讨论了以下四个问题:第一,动量词“趟”当来自动词“趟”,语法化的语义存留特征决定了动量词“趟”仍然保留动词“趟”的“行走”语义特征,表现在用法上,动量词“趟”多计量与行走有关的动作。第二,由于动量词“趟”晚见于明清时期,笔者着眼于其共时层面的基本功能与用法。句法结构上,从“动+数+量”“数+量”“指代+数+量+动”“指代+数+量”等结构入手进行考察。第三,笔者认为名量词“趟”来自于其动量词用法,在探寻“趟”演变过程中重新分析的句法结构的基础上,对形式上动量词“趟”与名量词“趟”出现的相同结构进行分析,进一步明确了动量词“趟”与名量词“趟”的判定标准。第四,从空间体验、心理扫描和转喻模式的认知角度,对动词“趟”向动量词“趟”的演变以及动量词“趟”的内部演化做出解释。从空间体验来说,动量词“趟”由具体的实体空间位移向抽象的虚拟心理位移转化。从心理扫描方式来看,动词“趟”是对动态情景(变化或事件)的顺序扫描,动量词“趟”是对静态情景的总体扫描,人类认知将所有阶段的活跃状态整合为一个动态过程的完形体。从转喻方式来看,域与次域在动量词“趟”形成与演变的过程中主要体现为源域是靶域的次认知域和靶域是源域的次认知域两种类型的转喻。第5章考察动量词“通”的来源及历时演变。从词类系统性出发,考察量词“通”与副词“通”来源上的语义和认知共性,以及动量词“通”的形成动因。主要考察了以下两个问题:第一,笔者认为动量词“通”来自其动词“通达”义。从认知上看,本义的核心义素具备“全量特征”,由社会空间范畴、物质空间范畴、时间空间范畴转向逻辑空间范畴,在连接两个空间范畴的过程中,伴随产生量的变化,由线性序列变为范畴面,表量范围逐渐扩大。同时,在物质空间范畴向逻辑空间范畴转化的过程中,又进一步由客观量度虚化为主观全量。第二,从历时演变路径上看,基于身体经验,动量词“通”由计量“与手相关”“与口相关”“与眼相关”的动作行为演变为计量“与心相关”的动作,“以身喻心”的隐喻是具体认知域向抽象认知域的转化。第6章在动量词个案考察的基础上,对其产生及演变的认知机制进行理论性的探讨。笔者认为,第一,动量词的形成以空间体验和身体经验为认知基础,演变的过程中,在心智加工的作用下通过转喻等认知思维形成新的语言形式。第二,词汇的语义演变是诱发动量词产生的原因。动量词的形成是动词语义迁移,经过语义泛化进而实现动量词语法意义的过程。第三,在动量词形成与演变的过程中,一方面涉及词类范畴间的转化,即动词向动量词转化;另一方面涉及量词内部次范畴间的转移,即动量词与名量词的转化关系。笔者认为,转喻是词类范畴间转化与词类内部次范畴转移的认知机制。除此以外,本文还对空间体验与空间量、认知加工模式的转变、转喻机制与词类转化等问题做出了理论性尝试。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H146


本文编号:127348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guoxuejiaoyulunwen/127348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38a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