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国学论文 >

今古文经学对《内经》学术传承的影响

发布时间:2017-04-02 18:11

  本文关键词:今古文经学对《内经》学术传承的影响,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 儒、释、道通常被视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然佛学本非源自中国,道家于官修目录归于诸子之列,则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非儒家莫属。而儒学要旨自当归属于以《诗》、《书》、《易》、《礼》、《春秋》(《乐》经早佚,或散见于《礼》经之中)五经为基础的经学之中。自秦有“掌通古今”的博士官起,汉以后的博士几乎为经师所垄断。后世在五经之上衍出九经、十三经,亦或是朱子的四书等,均是儒家孔孟思想的演绎和提炼。因此,在这两千余年的历史中,经学的传承牵系着中国学术的大脉。而经学自孔子删订六经之后,又经历了秦汉两代相接的特殊历史变革时期,演变为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两支风格迥异的经学派别。这两种经学派别之争一经肇始,便一发而不可收,自汉时起绵延至今。那么,欲把握中国传统学术的精髓,必然要对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进行探讨。如章太炎先生曾言:“讲国学而不明派别,将有望洋兴叹、无所适从之感。”中医古籍,尤其是《内经》,在传承过程中亦经历过秦汉之际的文字变革,在理论上亦与汉代经师一样同讲阴阳五行,在两千余年经学统领中国传统学术核心的背景下,今古文经学对《内经》的学术传承有着怎样的影响,是本文要探讨的重点。 孔子删订六经是中国历史上最具影响的文献整理事件。但孔子与经书的关系,后世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却说法不一:今文经学家认为六经为孔子所作,古文经学家认为六经自古就有,孔子仅删述而已。无论孰是孰非,五经典籍历经王朝的更替,焚书坑儒之灾,文字的变革,至西汉时已不复春秋时原貌。因此,在西汉初期经历过黄老时期的休养生息之后,经书的传承大抵如伏生口授《尚书》,讲求家法师承。而至汉武末年,孔子壁中古文经书的出现改变了这种今文经学的传承格局。这些古文经书均由先秦古文书写,在文字上有别于用时行隶书所书的今文经书,对于当时的汉儒而言难识难读,因而仅传训诂而已。今古文经学的学术分野亦由此而逐渐清晰起来。在这样的背景下,为使现有典籍得以更好的承继下去,刘向父子的校书工程应运而生。对于中医学而言,《黄帝内经》之名首见于今古文经学纷争兴盛的两汉时期,与《内经》同时的诸多中医经典也与五经、诸子典籍一样经受过刘向、刘歆父子主持的经籍文献整理。而虽为父子,刘向主倡今文经学,刘歆却偏执于古文经学,如《汉书·刘向传》云:“歆数以(《春秋左氏传》)难向,向不能非间也,然犹自持《谷梁》义。”可见今古文经学之间的学术鸿沟在当时已愈裂愈大。此外,刘向还撰《尚书五行传》,于经学中发挥五行理论。后世学者责其“功在《七略》,罪在《五行传》”,意为此五行理论为经师杜撰,有碍五经大义。至东汉末郑玄校注五经时,出现今文五行与古文五行两种不同五行说的争议,而这种争议则直接关乎中医五行理论中五行与五脏的配属关系。今古文经学的论争因西汉发现古文经书而起,至东汉古文经学地位日益强势,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之间的分歧已由今古文字之别而转为学术派系之争。今文经学倡导发挥五经的微言大义,务求通经致用,古文经学强调对经书的名物训诂,讲求实事求是——这已是截然不同的两种治学途径。不论《内经》中篇章的内容是何时代的思想,其书编辑成文在刘向校书时的西汉已无异议。那么,在这个今古文字经历隶变的巨大文字变革时期,《内经》中是否也有诸如五经中的今古文字之别,这些今古文字对于解读《内经》有何文献价值;在今文经学占据博士官主导地位的西汉,今古文经学之间的分歧与隔阂会在《内经》中得到怎样的体现;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两种不同治学态度对后世医家传承注疏《内经》又有着怎样的影响?本文将就这三个论题进行详尽的阐述。 因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之争先由文字上的差异而起,本文首先亦从今古文字入手,参照经书中今古文字的不同,将《内经》各版本中的今古文一一对应拣出,并进行分析。可以看出《内经》与经书一样经历过秦书同文与汉代文字隶变的过程;其次,从五经中今文经与古文经五行配属五藏不同的内容着眼,参合《内经》五行配属中有别于主流今文五行配属的条文,证明现行的《内经》五行理论受到当时今文五行配属的影响,而间残有非今文五行配属的痕迹;最后,从今古文两种不同的治学态度出发,审视杨上善《太素》注与王冰《素问》注语之不同,阐述今古文经学不仅在客观文字及理论上影响着《内经》学术思想,今文经与古文经两种不同的学术风格同样也渗透进后世医家对于《内经》的注疏、发微之中,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中医学术渐至形成有类于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的两种不同治学态度。 通过上述研究,笔者认为:今古文经学因汉代文字的今古不同而起,所倡行的五行学说又有今古文之别,这些经学上的争端均影响着《内经》的文字与五行理论。许慎曾言:“文字者,经义之本,王政之始,前人所以垂后,后人所以识古。”辨析五经中的今古文字,可达到“垂后”及“识古”的目的。如金德建先生所论:“我们想推究汉代经传的沿革变迁,只能从汉代的异文当中加以考察。我们分析这些异文,便能够明w菏蹦持志鞔裎谋净蛘吖盼谋荆幻鱳菏本窆盼谋咀忧昂蟮囊环馗锉淝ā!闭馔部梢阅美蹿故汀赌诰分薪窆盼淖值囊庖濉R焕纯季翟戳,

本文编号:28293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guoxuejiaoyulunwen/28293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09e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