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国学论文 >

《国风》中的隐喻运用和《诗集传》中的隐喻解释

发布时间:2022-10-29 16:44
  在中国诗歌史上,谈到隐喻的发源时,就不得不提到《诗经》中的“比兴”。一般认为,在《诗经》的“赋”、“比”、“兴”中,“比兴”发挥的作用与隐喻颇为相似:它们都能够激发解释者的联想、体验、情感,促进解释者与诗人视域的融合;它们都能够启发认知,暗示解释者将一事物与另一事物联系起来进行认知。但是“比兴”又与“隐喻”有着本质的不同:“比兴”是诗歌的艺术手法,它是审美修辞学的重要范畴和抒情传统中的理论重镇;隐喻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现象,它更重要的是一种人类的认知现象。本文将隐喻作为一种认识方式和表达方式,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去认识《国风》中的隐喻现象。 本文主要由三个部分组成: 绪言:介绍隐喻的研究历史、现状和隐喻的本质。隐喻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现象,它更重要的是一种人类的认知现象,即将某一领域的经验用来说明或理解另一领域的经验的一种认知活动。 第一章:从隐喻的类型、隐喻的结构、隐喻的功用三方面详述了《国风》中隐喻的运用,分析了隐喻作为一种认知方式为解释者提供了一种新的认知视角,隐喻作为一种表达方式又在文本中形成了强大的召唤结构。... 

【文章页数】:3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言
    1、隐喻的研究历史
    2、隐喻的本质
一、《国风》中隐喻的运用
    1、《国风》中隐喻的类型
    2、《国风》中隐喻的结构
    3、《国风》中隐喻的功用
二、《诗集传》对隐喻的解释
    1、朱熹的解释目的和文本观念
    2、《诗集传》对隐喻的解释
参考文献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从认知角度看隐喻的起源、本质和功能[J]. 王勃然.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02)
[2]汉宋明《诗经》解释的人文启示[J]. 周光庆.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4(04)
[3]隐喻思维与语义演变[J]. 赖祎华,闻俊红,欧阳友珍.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4(03)
[4]论《诗经》比兴的联想方式及其与四言体式的关系[J]. 葛晓音.  文学评论. 2004(03)
[5]关于中国哲学解释学的一些基础性理解——道、意、象、构、言[J]. 林安梧.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3(01)
[6]经典与诠释——论朱熹的诠释思想[J]. 潘德荣.  中国社会科学. 2002(01)
[7]朱子《诗》学特征论略[J]. 褚斌杰,常森.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8(02)
[8]朱熹《诗经》解释方法新探[J]. 张旭曙.  江汉论坛. 1998(01)
[9]“中介物象”与赋比兴[J]. 叶桂桐.  齐鲁学刊. 1997(01)



本文编号:369805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guoxuejiaoyulunwen/369805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f39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