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国学论文 >

黎氏语法体系研究

发布时间:2017-06-23 03:05

  本文关键词:黎氏语法体系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 本文对“黎氏语法体系”即黎锦熙的汉语语法体系进行研究,属于汉语语法学史这一学科范畴。 黎锦熙先生是我国现代汉语语法学的奠基人,对现代汉语语法的研究广泛、深入而且自成体系,其代表著作为:(1)《新著国语文法》(1924,简称《文法》);(2)《比较文法》(1933,简称《比较》);(3)《汉语语法初步教程》(1952,简称《教程》);(4)《汉语语法十八课》(1953,简称《十八课》);(5)《汉语语法教材》(1957—1962,简称《教材》)。本文以这五部语法专著为对象,对黎氏语法体系进行了详细、深入而系统的研究。 在研究过程中,本文坚持尊重历史、为现实服务的研究原则,使用语法学和语法学史研究领域中的多种方法如定量统计、定性分析等,对黎氏语法体系进行了客观的描写、全面的归纳、深入的分析和有效的解释。 除了引论本文包括六章内容。首先,对黎锦熙的五部重要语法著作充分考察,分四章进行详细而充分的描写,以还原黎氏语法体系的历史真实;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总结,得出结论,以期勾勒黎氏语法体系的全貌;最后,在“余论”部分对得出的结论做出解释,并对黎氏语法体系研究的价值和意义进行探讨。 本文第一章和第二章对《文法》进行了专门细致的考察。《文法》创建了“句本位”语法体系,汉语语法学界对于它的学术价值和贡献给予了积极的肯定和较高的评价。通过对《文法》原著的具体考察和分析,我们认为,《文法》在处理句法形式与逻辑语义方面有其独到之处。《文法》在注重语义内容的语法研究传统下,开始有意识地探索形式方面的种种句法现象,并在处理形式和内容的关系问题上积极尝试,做出了有效的努力。另外,它的研究内容大到篇章小到标点,几乎囊括了语法研究的所有对象,其体系是自足的;同时,《文法》提出“句本位”语法及图解法也适用于古文法研究,并于1933年出版《比较文法》,从而拓展了“句本位”语法的研究领域,使之成为开放的体系。 本文第三章对《比较》进行了专门研究。《比较》是研究黎氏语法体系的重要内容,其体例具有教材的特点,正文犹如大纲,观点明确,文字简洁;【参考】拓展视野,引领思路;各种“附注”补充说明,答疑解难;“问题”的设计配合思考和训练,既便于复习和预习,又能巩固重点、突破难点;所以,总体而言,《比较》适用于语法教学。同时,《比较》在很多方面对古文法进行了科学分析和理论探讨,使之学术含量较高,具有相当的理论价值。 通过对黎氏五部语法代表著作的专门考察和研讨,,本文第五章对黎氏语法体系进行了总结分析,并得出如下结论:第一,黎氏语法体系一脉相承,始终坚持“句本位”;第二,黎氏语法体系始终坚持把语法教学放在第一位,奠定了汉语“教学语法”的基础。 黎氏语法体系体现了两种重要的语法思想:“句本位”语法思想和“教学语法”思想。本文最后从个人原因和学术背景两个方面对黎锦熙语法思想的形成进行了探讨与概述。认为黎氏语法体系所体现的语法思想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三:一、黎氏长期的教学实践和当时语文界“国语运动”的推动:二、其国学基础深厚对中国“小学”之“离经辨志”这一实用目的的继承;三、对现代英语语法重视句法的借鉴。 最后,本文归结到研究黎氏语法体系的价值和意义,认为黎氏“句本位”语法体系在语法教学、计算语言学两方面的应用上,在理论语法和古汉语语法研究等方面都有极大的价值。
【关键词】:黎氏语法体系 句本位语法 教学语法
【学位授予单位】:安徽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H14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10
  • 引言10-14
  • 一、黎氏语法体系研究概况10-12
  • 二、黎氏语法体系研究的原则和方法12-14
  • 第一章 《新著国语文法》研究(上)14-30
  • 第一节 《文法》研究概述14-17
  • 一、汉语语法学史的有关评价14-15
  • 二、学术论文的有关研究15-17
  • 第二节 "句本位"文法是一种教学语法——《文法》"序"和"引论"解读17-23
  • 一、《文法》体系的形成和检验17-18
  • 二、"句本位"文法和图解法18-21
  • 三、《文法》的教学法和使用法21-23
  • 第三节 第一圆周:基本的讲授——《文法》前三章述评23-30
  • 一、前三章是学习"句本位"文法的基础23-28
  • 二、其编排特点是"总—分—总"结构28
  • 三、前三章是整个体系的第一环节28-30
  • 第二章 《新著国语文法》研究(下)30-88
  • 第四节 第二阶段:以简驭繁、以图解句——《文法》单句句法研究30-57
  • 一、"位"理论统辖下各种变式句及其他句法现象研究30-40
  • 二、"省略"理论统辖下各种句法现象研究40-45
  • 三、"复成分"和"附加成分的后附"统辖下的句法研究45-50
  • 四、单句研究中的"以图解句"举要50-57
  • 第五节 句法标准 只备参检——《文法》词类细目研究57-64
  • 一、动词细目研究中的句法标准57-59
  • 二、注重句法的介词细目研究59-64
  • 第六节 第三阶段:大语法观——《文法》复句、篇章研究64-71
  • 一、《文法》对复句的研究65-69
  • 二、《文法》对段落篇章和修辞的研究69-71
  • 第七节 《文法》的体例和体系特点研究71-88
  • 一、《文法》体例研究71-82
  • 二、《文法》的体系特点82-88
  • 第三章 《比较文法》研究88-133
  • 第一节 《比较文法》研究概述88-93
  • 一、《比较》研究概述88-89
  • 二、《比较》的体系、内容和研究方法89-93
  • 第二节 《比较》对宾位和副位的研究——突出"疑否倒装"等变式句法93-102
  • 一、"变式的宾位"之研究94-98
  • 二、"变式的副位"之研究98-102
  • 第三节 《比较》对"补位"的研究——突出"足位免谓"和"宾足意使"102-109
  • 一、突出"足位免谓"的问题103-104
  • 二、解决"宾足意使"之难题104-109
  • 第四节 《比较》对领位和同位的研究——攻破四个虚词难点109-118
  • 一、主领标"之"109-114
  • 二、转化用"其"114-115
  • 三、联代用"者"115-116
  • 四、形附标"所"116-118
  • 第五节 《比较》之体例研究118-133
  • 一、"中外比较"之"谜"119-121
  • 二、"古今比较"之研究121-130
  • 三、《比较》的体例特点130-133
  • 第四章 《教程》、《十八课》和《教材》研究133-156
  • 第一节 《教程》研究133-146
  • 一、书名和成书经过133-135
  • 二、体例特点和内容简述135-146
  • 第二节 《十八课》和《教材》研究146-156
  • 一、书名和成书经过146-147
  • 二、体例特点和内容简述147-156
  • 第五章 结论156-171
  • 第一节 黎氏语法体系始终坚持"句本位"156-162
  • 一、九品五类词和六大成分157
  • 二、"七位"和"名物化"157-158
  • 三、词法、句法和章法158-159
  • 四、中心词分析法和图解法159-162
  • 第二节 关于"教学语法"162-169
  • 一、教学语法和语法教学163-165
  • 二、狭义的教学语法和广义的教学语法165
  • 三、教学语法属于应用语法学范畴165-166
  • 四、教学语法是规范性的传统语法166-167
  • 五、教学语法的特点和教学语法体系的特点167-169
  • 第三节 黎氏语法体系是经典式教学语法169-171
  • 第六章 余论171-181
  • 一、黎氏语法体系形成之个人原因171-175
  • 二、黎氏语法体系形成之学术背景175-177
  • 三、黎氏语法体系的研究价值和意义177-181
  • 附录:黎氏语法研究成果181-189
  • 参考文献189-193
  • 感言193-194
  • 读博期间发表的论文194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良明;黎锦熙晚年对其语法体系的发展[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83年04期

2 张拱贵 ,刘宁生 ,刘丹青;《新著国语文法》对汉语语法学理论的贡献[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84年06期

3 许嘉璐;“句本位”与古代汉语词类研究[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84年06期

4 史锡尧;《新著国语文法》的历史贡献[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84年06期

5 廖序东;论句本位语法[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0年02期

6 曹述敬;黎锦熙先生著作目录系年[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0年02期

7 丁崇明;;20世纪80年代以来对外汉语教学语法研究综述[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8 杨庆蕙,黎泽渝;语文学术史上一位划时代的宗师黎锦熙先生囿——纪念黎先生逝世20周年[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06期

9 史国东,胜广;评《新著国语文法》的语法思想[J];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1999年04期

10 高更生;论教学语法的学术性[J];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2002年01期


  本文关键词:黎氏语法体系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7375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guoxuejiaoyulunwen/47375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274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