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国学论文 >

生命与永恒

发布时间:2017-06-25 17:06

  本文关键词:生命与永恒,,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如果说生命超越是中国哲学的主题,它同样也是印度哲学的主题。我认为与西方哲学相比,中国哲学和印度哲学有更多的相似之处,中国哲学与印度哲学都充满了诗意,是情感化的,而不是像西方哲学那样是逻辑的、科学性的,它们都立足于生命本身,力图求得更好的生命状态,它们的本体论、知识论等都围绕着这一个目的。但是,在如何求得生命超越这个问题上,中国哲学和印度哲学走了不同的道路,因而形成了两种各具风格的文化。有人说代表儒家的道理是“生”,代表佛家的道理是“无生”,这大约可以代表我对中国哲学和印度哲学的看法,中国哲学以正向调节生命的方式完成生命超越,印度哲学以负向调节生命的方式完成,而这两种方式都是可以让人安详和悦的,我尝试对这两种方式的相同和不同进行了初步探索。 吠檀多哲学是正宗印度国学,最能代表印度文化的精神面貌,而儒家哲学在古代中国一直处于正统,所以我选取了这两个学派比较,希望它们能充分表现中国文化和印度文化的特点。商羯罗是印度中世纪最伟大的思想家、吠檀多哲学的集大成者,他的思想至今仍然影响着印度哲学,我选取了他的思想来作为吠檀多哲学的缩影。而要谈到商羯罗的思想,就要涉及到乔荼波陀的思想,商羯罗作为乔荼波陀的再传弟子,他的思想深受乔荼波陀影响、与乔荼波陀一脉相承,于是我在文中以商羯罗思想为主、旁及乔茶波陀的思想。中国理学与吠檀多哲学在本体论上、宇宙论上、心性论上、修养方法上、哲学体系的结构上有不少相似之处,同时,理学也是儒家哲学中很有哲学性的一个学派,于是,我选取了理学泰斗朱熹的思想作为儒家哲学这方面的代表。而朱熹的思想是秉承着二程的思想衍化发展的,朱熹和二程的思想是一体的就像乔荼波陀和商羯罗的思想是一体的那样,所以我将二程的思想也引入文中。程朱的思想与乔商的思想明显有着向现世人生开放和向飘渺的来世开放两种不同的指向,但生命又是它们共同关注的。我从本体论、心性论、修养论三个方面做了比较,因为我认为一种哲学就是一种生活方式,需要有这三个方面才能呈现一种哲学的全貌。在本体论部分,理学与吠檀多哲学提出作为终极存在的理与梵的存在,在心性论部分,理学与吠檀多哲学认为终极存在存在于个人之中,而修养论部分展示了理学与吠檀多哲学各自不同的找回终极存在的方式。而实现了与终极存在的合一,理学与吠檀多哲学也就都达到了它们各自的目的——天人合一与梵我合一。全文围绕终极存在、实现终极存在展开,显示了理学和吠檀多哲学在自然的观念、人的观念、心的观念、身体的观念、灵魂的观念、生死的观念等许多方面的相同与不同。
【关键词】:理学 吠檀多哲学 朱熹 商羯罗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B351;B244
【目录】:
  • 致谢5-7
  • 摘要7-8
  • ABSTRACT8-10
  • 目录10-11
  • 序言11-16
  • 本体论编16-40
  • 第一章 理与梵17-27
  • 第一节 生与无生18-22
  • 第二节 实与虚22-27
  • 第二章 万物之本27-40
  • 第一节 绝对一元论与相对一元论29-35
  • 第二节 现实世界与终极存在35-40
  • 心性论编40-91
  • 第三章 性与最高我41-54
  • 第一节 本初的善44-49
  • 第二节 气蔽与附托49-54
  • 第四章 性与心54-72
  • 第一节 心体58-66
  • 第二节 心的发动66-72
  • 第五章 心与身72-91
  • 第一节 形神关系76-83
  • 第二节 生死问题83-91
  • 修养论编91-139
  • 第六章 致知92-105
  • 第一节 体知94-98
  • 第二节 一贯与不二98-105
  • 第七章 静思105-124
  • 第一节 无念与无为107-119
  • 第二节 孔颜之乐与阿难陀119-124
  • 第八章 力行124-139
  • 第一节 灭人欲与灭欲128-134
  • 第二节 仁与慈悲134-139
  • 结语139-143
  • 参考文献143-152
  • 作者简历152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霞;论道家在宋明新儒学形成与演变中的作用[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2期

2 吕美生;孔正毅;;程朱理学的现代审视[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3 米文科;;良知与虚寂合一——王龙溪虚寂思想略论[J];安康学院学报;2009年05期

4 何俊;;由礼转理抑或以礼合理:唐宋思想转型的一个视角[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5 熊江梅;;程朱理学嬗变与宋代文论变迁[J];武陵学刊;2010年03期

6 金仁权,崔昌海;二程与朱熹的主敬思想[J];东疆学刊;2000年01期

7 曹锦清;宋代疑经思潮与理学的形成[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5年01期

8 王晓龙;宋乾;;论宋代理学教育传播的主要信息[J];贵州社会科学;2007年10期

9 孙以楷;论二程人性学说的历史地位[J];安徽大学学报;1988年03期

10 孙晶;印度中世纪罗摩奴

本文编号:48286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guoxuejiaoyulunwen/48286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2b8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