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国学论文 >

救亡图存背景下的个人自由

发布时间:2017-06-25 19:02

  本文关键词:救亡图存背景下的个人自由,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 自由观念的东渐已逾百年,但对西方自由主义的理解,自中国近代以来历经艰难。严复作为近代中国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在传播西学、引介自由观念上功不可没。作为“过渡的一代”,严复总是自觉不自觉的,以那尚未被彻底剪除的国学传统审视其所译介的西学经典,体现了其独到的见解。当严复为自由观念奔走呼告时,恰值清廷倾覆、民族危亡之际,其所具有的重要意义,不仅在于当时,亦见之于中国近代思想史的脉络。这种重要性,从中外学者对严复的大量研究中可见一斑。自由之于我们时代,可谓耳熟能详;然而,当我们不断的阐发自由之所是而无法廓清其盘根错节的进路时,也许我们真正该做的,恰是回溯历史的源流,对自由观念同中国接触的最初时刻,作一番细致的研析,并由此回答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自由对中国而言,究竟意味着什么?本文将以严复译著《群己权界论》为线索,结合严复的其他译著及文章,尽可能的阐明严复对自由观念的独到理解。 第一部分乃是全文的绪论,该部分概括说明严复对近代西方自由观念产生浓厚兴趣的原因,并为下文的引出进行了铺垫。 第二部分,从宏观上阐述近代中国引入自由主义之目的,这是把握严复自由思想的一个关键点。近代中国为实现国家的富强与独立,开始转向对西方制度与思想的关注。自由观念为近代西方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活力和辉煌,自然也成为了中国知识精英关注的焦点。关于严复对自由观念的定位,学界一直存有不同的观点,大致有以下两种主张:其一,以史华兹为代表的学者认为,严复之所以亲睐自由观念,乃是将其视为富国强兵的手段,从而与西方世界自由观念的本义相去甚远;其二,黄克武等学者则认为,严复固然是在民族危亡之际引入西方自由观念,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他仅将自由视作为国家主义服务的工具,自由有其独立的价值。在近代中国特定的社会背景下,知识精英对自由观念的把握难免会倾注其个体的感悟,对自由涵义的解读也反映出学者本身的性格特征。本文以这两种分歧为切入点,由此展开对严复自由思想的阐述。 第三部分,以《群己权界论》为线索,详细记述了严复对密尔《自由论》的翻译过程,并介绍严复自由思想的基本观点。本部分主要论证三个问题:第一,围绕《论自由》一书,介绍密尔的自由观念,从而为后文严复对密尔自由观念的把握提供参照——即严复对密尔思想的理解是否存有偏颇;第二,交代严复何以将《论自由》更名为《群己权界论》,这是严复在译介该书时对自由观念的独到见解,自由思想之有无,实为近代以来中西差异的根源,而将“自由”改译为“群己权界”,不仅一语道破了自由之所是,而且也易于使国人理解和接纳这一舶来品;第三,由译著的题目进而引发出严复对“群”与“己"问题的关注,将个人自由与公共精神相联系,乃是严复将西方自由观念与中国传统文化对接的一个契合点,由传统对群体自由的强调,转向近代对个体自由的关注,这既是西方自由思想的演变路径,同时也是中西自由观念的差异所在。 第四部分,这是本文论述的重点,本部分系统阐释了严复为自由观念在中国的实现所作的具体制度构想,主要从教育与宪政两方面着手进行论证。自由之真正实现,必然需要民众具备较高的智识水平、充分把握自由的真义。严复希望通过重塑国民的新式教育,使民众逐渐自治,最终享有自由。如果说教育为自由的实现提供了智识上的准备,那么,宪政则将自由纳入到法律规制的范围中,从而为自由之实现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在这个意义上,严复心目中的自由绝非仅是救亡图存的手段,自由在带来国家富强的同时,也有其独立的价值。 第五部分,在上一部分的基础上,进一步论证了严复对自由、特别是对个体自由的独到理解,虽然这种理解可能与西方自由观念的本义存有差异。概而言之,严复的思想是中庸的,他倡言改制,同时也主张调试的方法,他不单寻求国群的富强,亦肯定个人自由的独立价值。本部分以严复一生的际遇为主线,以其人生的跌宕起伏和思路的调整为线索,展示救亡时代对自由观念的限制和扭曲。这种限制和扭曲,不仅融入了严复个人的性格特征,也交织着时代的迷茫与矛盾,从而也预示了在自由观念东渐的百年史中,必将历经的种种曲折。
【关键词】:自由主义 个人自由 集体自由 宪政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政法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D09
【目录】:
  • 内容摘要4-6
  • Abstract6-9
  • 一、绪论9-11
  • 二、近代中国引入自由主义之目的11-18
  • (一) 寻求富强的时代使命11-13
  • (二) 个人自由的确认13-14
  • (三) 个人自由:实现富强的手段14-18
  • 三、《群己权界论》——近代中国自由观念的启蒙18-33
  • (一) 密尔及其《论自由》18-24
  • (二) 何以将《论自由》译作《群己权界论》24-28
  • (三) 严复关于"群"与"己"问题的思考28-33
  • 四、个人自由的制度保障33-46
  • 五、个人自由的所以然46-52
  • 结语52-54
  • 参考文献54-5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玲娟;杜智涛;;侵权法的正义理念研究——以侵权责任构成要件为视角[J];江西社会科学;2011年07期

2 任剑涛;;政治重塑文化——读《自由主义的核心真理》[J];中国改革;2010年07期

3 江学文;;“第三条道路”对当代中国的启示[J];延边党校学报;2011年04期

4 陈毅;;公民资格:同质化构建还是差异性共存——基于自由主义和共和主义的考察[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5 滕燕萍;;性自主权、道德与法律干预——以“南京换偶案”为例[J];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6 张福建;;在自由主义与共和主义之外:麦迪逊早期宪政思想探索[J];政治思想史;2010年01期

7 蓝剑平;张剑玉;;自由至上主义与自由平等主义之比较[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8期

8 朱晶;;激进主义思潮反思三十年[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9 潘爱国;;论非基本权利的宪法保护[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2011年04期

10 张颖;;指向个人自由:“公共利益”的原理辨析[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汪行福;;现代性与民主——批判理论的自由主义转向[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第三辑)[C];2002年

2 翁贺凯;;“修正的民主政治”辨析——重审张君劢1930年代的民主观念和制度设计[A];中国近代史上的自由主义——“自由主义与近代中国(1840~1949)”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3 丁东宇;;试论马克思的和谐社会思想[A];创新思想·科学发展·构建和谐——黑龙江省首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册[C];2008年

4 陈于武;;多少,还是有无?——试析《现代评论》对个人自由的诉求[A];中国近代史上的自由主义——“自由主义与近代中国(1840~1949)”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5 邹小站;;自由主义若干思想观念的早期输入[A];中国近代史上的自由主义——“自由主义与近代中国(1840~1949)”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6 ;后记[A];中国近代史上的自由主义——“自由主义与近代中国(1840~1949)”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7 黄克武;;严复与中国式“个人主义”的起源与发展[A];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家——严复诞辰150周年纪念论文集[C];2004年

8 陈于武;;《现代评论》“争国家的自由”中的几个问题[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7年卷)[C];2007年

9 刘贵福;;论五四时期钱玄同的自由主义思想[A];中国近代史上的自由主义——“自由主义与近代中国(1840~1949)”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10 姚大志;;哈贝马斯的程序主义[A];第五届马克思哲学论坛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研究会议论文集(下)[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 徐爱国;自由主义范式的变迁[N];法制日报;2009年

2 熊芳亮;西方自由主义天平之上的“民族”与“国家”[N];中国民族报;2009年

3 东北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教研部 邹佰峰;马、恩是怎么看待个人自由的[N];北京日报;2010年

4 卢建民;“四招”破自由主义[N];丽水日报;2011年

5 福建省厦门市中级人民法院 杨陆平;自由主义法治的叛逆[N];人民法院报;2010年

6 南京晓庄学院副教授 邵建;自由主义不止是政治哲学[N];东方早报;2008年

7 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 EDWARD L GLAESER 编译 严珂;监管是必须的[N];21世纪经济报道;2010年

8 徐贲;政府职能与个人自由[N];民主与法制时报;2011年

9 马宝和;反对自由主义[N];辽宁日报;2001年

10 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 雷颐;“生而平等”的意义[N];经济观察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静熔;《独立评论》的宪政思想[D];重庆大学;2008年

2 刘宏斌;认真对待平等[D];复旦大学;2004年

3 吴忠超;无法走出的困境[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4 马建红;人权派人权思想研究[D];山东大学;2005年

5 王元华;社会公民资格权利研究[D];苏州大学;2006年

6 王冠群;面向政治自由的现实之境[D];吉林大学;2010年

7 武小凯;以自由看待民主[D];武汉大学;2010年

8 王霞;越界的想象:论纳博科夫文学创作中的越界现象[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9 丛日云;基督教二元政治观与近代自由主义[D];天津师范大学;2001年

10 肖克;当代西方保守主义民主政治理念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仇婷婷;胡适自由主义人权观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2 李静;对格林自由主义政治思想的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3 陈留彪;洛克自由主义政治哲学思想及其影响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8年

4 乔欣欣;浅析伯林的价值多元论和自由主义的关系[D];天津师范大学;2010年

5 马丽;三、四十年代《大公报》民生观之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6 原蓓蓓;陶孟和思想述评[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7 李娟;论沈从文自由主义思想的本质[D];厦门大学;2008年

8 杨景志;理性与自由—斯宾诺莎自由主义政治思想研究[D];河南大学;2007年

9 马春景;三度香港之行与张爱玲自由主义思想的发展[D];厦门大学;2008年

10 白金祥;罗素的教育思想探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关键词:救亡图存背景下的个人自由,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8316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guoxuejiaoyulunwen/48316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1c5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