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国学论文 >

传统与反传统的纠结

发布时间:2017-07-18 00:25

  本文关键词:传统与反传统的纠结


  更多相关文章: 新文化运动 启蒙 传统 反传统 工具理性 多元化


【摘要】: 发生在中国的五四新文化运动并未如启蒙者预期的那样唤醒中国人的自我意识,也未能如启蒙者主张的那样彻底反传统。启蒙者在宏而观之的反传统文化立场下,针对一些具体问题、具体事物其文化立场还是传统的,有些甚至是顽固的。这就使他们反传统的呼声在力度和深度上被大大削弱,也令他们反传统的实践无法履行。启蒙者在尖锐批判传统的同时,对于传统文化的认同却根深蒂固,并且这种文化认同是基于无意识的。启蒙者一方面接受西方文明之切,另一方面谙于传统文化之深,这样一种矛盾的心理状态导致他们在中西方文化认同上的危机。除此之外,一些根源已久的思维方式也是致使他们纠结在传统与反传统之间的深层原因。他们的全盘西化主张体现出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与工具理性的霸权有关。他们无法抹去思想中传统文化的烙印,这体现出传统的顽固性和文化发展的复杂性。二元对立、宏大叙事已不适应当前语境下的文化建设,面对当代文化中出现的人们对价值理性的回归、国学热、读经等现象,矫枉过正或是以偏概全都不如以一个宽容的胸怀接纳文化的多元化。
【关键词】:新文化运动 启蒙 传统 反传统 工具理性 多元化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G122
【目录】:
  • 摘要2-3
  • Abstract3-5
  • 前言5
  • 学术综述5-9
  • 本篇论文的尝试9-10
  • 第一章 启蒙者对传统的矛盾态度10-15
  • 第一节 启蒙者对传统的批判10-11
  • 第二节 启蒙者对传统的认同11-15
  • 一 胡适11-13
  • 二 鲁迅13-15
  • 第二章 启蒙者对传统的认同根深蒂固15-24
  • 第一节 理智—情感二分法的缺失15-16
  • 第二节 自觉服从于传统道德16-19
  • 第三节 道德自觉的无意识19-24
  • 一 内化道德规范19-21
  • 二 基于农业文明的“孝道”21-24
  • 第三章 启蒙者纠结于传统与反传统的深层原因24-31
  • 第一节 文化认同危机导致的自卑24-25
  • 第二节 反对制度而认同价值观念25-28
  • 第三节 破与立之间的矛盾28-31
  • 第四章 新文化运动中启蒙的问题31-39
  • 第一节 新与旧、中与西的二元对立31-33
  • 第二节 工具理性的霸权33-35
  • 第三节 传统的回归35-39
  • 结语39-40
  • 致谢词40-41
  • 参考文献41-4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古多·韦斯特维勒;;启蒙的理念[J];文史知识;2011年07期

2 日落乌啼;;在故里路旁等着你[J];幸福(婚姻);2011年07期

3 孙君飞;;文化乱象[J];涉世之初;2008年06期

4 刘士岭;;“雪花社”与新文化运动在宁波[J];宁波通讯;2011年12期

5 庞虎;;论20世纪30年代新启蒙运动的历史定位[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07期

6 吕峥;;新文化运动的“闯将”刘半农[J];文史参考;2011年10期

7 张中驰;;再谈《祝福》中“我”作为启蒙者的形象——对比阿Q分析启蒙者身上的缺陷与可贵之处[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8 黄振;沈芸;张玉君;;清末民初中国公民意识发展史探[J];湖南社会科学;2011年04期

9 熊裕娟;陶许娟;;浅谈《新青年》与其所建构的公共领域[J];新闻世界;2011年08期

10 丁三;;后五四时代 消失的启蒙者[J];国学;2011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蒲星;;当代油画 繁荣假象后的末落[A];2006年当代艺术与批评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2 刘静;;与时俱进的文物定级工作——北京新文化运动纪念馆文物定级工作有感[A];继承 发展 保护 管理——北京博物馆学会保管专业十年学术研讨纪念集[C];2010年

3 吴凤鸣;;丁文江在新文化运动中是科学派的主将——为纪念他诞辰120周年而作[A];“中国区域地质调查历史的回顾暨纪念丁文江先生诞辰12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7年

4 周正猷;缪琳;;父母是儿童性别发育的启蒙者[A];江苏省首届性学研讨会论文集[C];1996年

5 刘则先;;刘少奇、陈毅与苏北抗日根据地新文化运动[A];铁流6:新四军文化工作专辑——新四军文化工作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6 郑万鹏;;新文化运动与中国传统文化[A];儒学与二十世纪中国文化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7年

7 朱成甲;;郭沫若与“五四”新文化运动[A];郭沫若百年诞辰纪念文集[C];1992年

8 陈国清;;五四运动与新文化运动的转折[A];中国现代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9 吴孝桐;;萧县在抗战中的新文化运动[A];纪念抗日战争胜利六十周年文集[C];2006年

10 于维栋;;文化与现代化[A];文化现代化的战略思考——第七期中国现代化研究论坛论文集[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宫苏艺;北京新文化运动纪念馆重新开馆[N];光明日报;2009年

2 湖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张绍春;湖南知识分子对新文化运动的贡献[N];光明日报;2009年

3 山西大学历史系 杨彩丹;北京高师对新文化运动的贡献[N];光明日报;2010年

4 ;新文化运动中的王毅哉[N];运城日报;2011年

5 郭俊英;北京新文化运动纪念馆回顾与展望[N];中国文物报;2009年

6 郑师渠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本报记者吕莎 采访整理;反思现代性思潮[N];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9年

7 白贵 金强;回族新文化运动与回族报刊[N];中国民族报;2009年

8 相晓冬;白酒业酝酿新文化运动[N];中国企业报;2007年

9 林鸣;谁是暴力的启蒙者[N];中国质量报;2000年

10 朱大可 著名文化学者、批评家和随笔作家 本报记者 李辉 整理;中国的财富应该与思想结盟[N];中国经营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亮;继承五四和扬弃五四[D];上海师范大学;2012年

2 王雪明;制衡·融合·阻抗[D];复旦大学;2008年

3 毕昆鹏;阿拉伯文化复兴的旗手[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4 王代莉;五四前后文化调和论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9年

5 彭春凌;儒教转型与文化新命[D];北京大学;2011年

6 史玉丰;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中的寻根意识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7 顾广梅;中国现代成长小说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8 刘黎红;“调和论”与文化改造的理论和实践[D];南开大学;2003年

9 王英;儒家心性心理学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10 季桂起;中国小说创作模式的现代转型[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瑜;梁启超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的角色考辨[D];河北大学;2006年

2 黄志斌;论林纾对“五四”新文化运动的贡献[D];福建师范大学;2006年

3 郝涛;研究系与五四运动[D];吉林大学;2007年

4 周丽飞;早期儒家思想价值的重新发现[D];外交学院;2006年

5 陈小奖;文化批判与文化重构[D];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6 刘浪;新国文·新文学·新国民[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7 吕(吕+吕);传统与反传统的纠结[D];上海师范大学;2008年

8 夏莹;论新文化运动对民国服饰嬗变的影响[D];苏州大学;2010年

9 万义兵;前五四时期陈独秀的启蒙思想研究[D];复旦大学;2009年

10 陈党;《晨报副刊》与启蒙文学[D];辽宁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55527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guoxuejiaoyulunwen/55527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608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