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国学论文 >

国学与马克思主义的初遇

发布时间:2017-07-26 23:19

  本文关键词:国学与马克思主义的初遇


  更多相关文章: 梁启超 马克思 社会主义 国学


【摘要】:梁启超是中国近代史上的“国学”大师之一,,也是引入马克思社会主义思想的第一位“中国人”。西学东渐之初,中国社会时局动荡,梁启超代表的是中国传统的“民本”、“经学”思想,马克思代表的是西方的“民主”、“科学”进步思想。二人在思想的碰撞中,历史最终选择了马克思的社会主义并延续至今。本文通过考察梁启超早期传播马克思思想的递变过程,进而引出梁启超的社会主义观,从而探讨国学拒斥马克思主义的深层意蕴及历史对社会主义的选择,对辨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源头及其历史走向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阐述了选题的目的及意义并就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整理分析。第二部分梁启超与马克思思想的早期传播。集中资料对梁启超传播马克思思想的全过程进行梳理,并以“宣传-怀疑-反对”三层思想递进的形式进行文字表述。第三部分梁启超对马克思主义的拒斥。主要从阶级问题、土地问题、实业问题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说明中西方社会体制的区别。第四部分梁启超拒斥马克思主义的深层意蕴,也是本文的重点部分。这里梁启超倡导的是国家有机体的“内要统一”并统摄了孙中山的“民族、民权、民生”,马克思倡导的是如何创造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真实条件以及在民主制的原则下如何实现人的真实存在。第五部分马克思主义是历史的选择。也是本文的结语部分,重点表述传统儒学的没落与马克思主义救中国的主题思想。 本文认为,梁启超是从中国古代学术的民族文化特性来理解国学,国学思想是具有一定学术价值和文化价值的大民族主义思想,而“国家”本位的儒家道统思想、民本思想的儒家文化、经学救国的价值理念是不同层面的体现。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思想具有一种与时俱进的现代性,这样的社会体制不仅仅赋予了公民政治权利,也彰显了西方民主政治的自由性,同时也是一种努力发挥自身价值的科学体现。虽然马克思的社会主义思想最终挽救了近代中国的命运,但是梁启超的国学思想具有的历史意义是不可磨灭的。
【关键词】:梁启超 马克思 社会主义 国学
【学位授予单位】:黑龙江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G122
【目录】:
  • 中文摘要4-5
  • Abstract5-9
  • 绪论9-13
  • 一、 选题目的及意义9-10
  •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10-13
  • 第一章 梁启超与马克思思想的早期传播13-23
  • 第一节 宣传时期13-16
  • 一、 西学东渐初期的探索13-15
  • 二、 《新民丛报》、《清议报》时期的认知15-16
  • 第二节 怀疑时期16-20
  • 一、 美洲之行引发的思考16-18
  • 二、 1903 年前后国内革命的震荡及影响18-20
  • 第三节 反对时期20-23
  • 一、 巴黎和会后对马克思思想的反思20-21
  • 二、 《欧游心影录》对马克思思想的论说21-23
  • 第二章 梁启超对马克思主义的拒斥23-35
  • 第一节 关于土地问题23-28
  • 一、 中国的土地公有制传统24-26
  • 二、 西方的土地私有制传统26-28
  • 第二节 关于阶级问题28-32
  • 一、 中国古代无阶级可言28-30
  • 二、 西方社会阶级对立明显30-32
  • 第三节 实业问题32-35
  • 一、 实业的兴建32-33
  • 二、 实业配合体制33-35
  • 第三章 梁启超拒斥马克思主义的深层意蕴35-48
  • 第一节 “国家”与“社会”的对立35-39
  • 一、 梁启超:“国家”本位的儒家道统35-38
  • 二、 马克思:“社会”本位的自由人联合体38-39
  • 第二节 “民本”与“民主”的对立39-43
  • 一、 梁启超:“民本思想”为核心的儒家文化39-41
  • 二、 马克思:“民主思想”为核心的现代政治41-43
  • 第三节 “经学”与“科学”的对立43-48
  • 一、 梁启超:经学治国43-45
  • 二、 马克思:科学救世45-48
  • 结语48-52
  • 参考文献52-54
  • 致谢54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张昭君;儒学与梁启超文化思想的演进[J];安徽史学;2001年01期

2 王海林;杨江帆;董四代;;梁启超社会主义思想论略[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3 牟成文;;论马克思的社会观及其现实意义[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9年02期

4 姜丽华;;对马克思民主思想的再思考[J];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2年03期

5 李存山;;反思经学与哲学的关系(上)[J];哲学研究;2011年0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敖福军;梁启超民族国家思想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57885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guoxuejiaoyulunwen/57885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ad5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