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国学论文 >

从国学大师的学术成长生涯看新时期拔尖人才培养——以陈寅恪和胡适为例

发布时间:2017-08-02 14:09

  本文关键词:从国学大师的学术成长生涯看新时期拔尖人才培养——以陈寅恪和胡适为例


  更多相关文章: 国学大师 学术成长生涯 拔尖人才 陈寅恪 胡适


【摘要】:陈寅恪和胡适是我国学识渊博、学贯中西的国学大师。这两位国学大师学术成长生涯具有以下共同特征:良好的早期教育和家庭环境的熏陶;都接受过传统教育和正规的西方教育,具有完备的知识结构;喜爱读书和勤于动笔;重视与他人的学术交流;注重学术创新;重视个人能力的综合发展;等等。研究两位国学大师学术成长生涯对于新时期拔尖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作者单位】: 安徽大学历史系;
【关键词】国学大师 学术成长生涯 拔尖人才 陈寅恪 胡适
【基金】:安徽省重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2013ZDJY034)
【分类号】:G420
【正文快照】: 一、陈寅恪和胡适学术成长生涯的共同特征1.步入学术成长的前提条件:良好的早期教育和家庭环境的熏陶一个人的人格特征及其将来在社会上的成就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所受的早期教育和家庭社会环境的熏陶[1]。陈寅恪和胡适两人从小就接受了良好的早期教育和家庭环境的熏陶。陈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何炜;胡适的读书生活和对子女的教育[J];历史教学;1996年02期

2 王海晨;从胡适的学术品格看史家的主体意识[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富伟;;胡适蒲学研究的理论反思[J];蒲松龄研究;2005年04期

2 王光和;;论惠特曼自由诗对胡适白话诗的影响[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3 刘兴晖;;论清末民初词选对现代词史论著形成的影响[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4 程kW,姜继为;知识分子参政模式的重塑——梁启超对民初知识分子参政影响管窥[J];安徽史学;2003年01期

5 张广智;傅斯年、陈寅恪与兰克史学[J];安徽史学;2004年02期

6 徐希军;胡适对苏联外交的评判——以对华政策为中心[J];安徽史学;2004年05期

7 曹曦;殷开;;饱濡铅泪记桑田——陈寅恪与胡适眼中的“台湾民主国”[J];安徽史学;2006年03期

8 胡晓;;胡适思想批判运动述评[J];安徽史学;2009年06期

9 宋曲霞;;1948年前后中国自由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10 徐希军,刘向东;留学美国与胡适民主政治思想的形成[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李腊生;詹爱霞;;胡适与五四时期的文化转型——以丧葬礼仪改革为例[A];知识分子与近现代中国社会[C];2007年

2 李长林;;欧洲文艺复兴文化在中国的传播[A];西方思想在近代中国[C];2005年

3 罗检秋;;西潮冲击下晚清汉学的调适与演进[A];传统思想的近代转换[C];2007年

4 许博;;尊体的革命——试论王国维、梁启超、胡适对词学尊体的贡献[A];古代文学理论研究(第三十辑)——中国文论的直与曲[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东;马克思主义知识分子论[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李来容;院士制度与民国学术[D];南开大学;2010年

3 崔成成;陈寅恪“文史互证”思想与方法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4 杨玲;林译小说及其影响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5 杜波;五四文学期刊的现代性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6 曾繁花;晚清女性身体问题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7 杜翠叶;《新潮》月刊的社会改造思想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8 孙绪敏;论新诗体式之演变[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9 胡明贵;自由主义思潮与新文学现代性品格[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10 刘秀俊;“中国文化的海外媒介”[D];山东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付莹U,

本文编号:60964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guoxuejiaoyulunwen/60964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d53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