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育体制论文 >

走向主体间意义的教师主体性——教育工具的一个目标

发布时间:2020-11-21 22:42
   本文规定,教育工具指课程教学。爬梳文献得知,已有学者从教 学论或课程论的角度提出了教育工具的多种目标,笔者在分析其视角、达成难度 的基础上,站在教育学原理的角度提出一个“形而上”的目标:弘扬教师和学 生的主体性。 可能由于对主体性的理解有偏差和对传统“教师中心论”的矫枉过正,致使 人为地把教师主体性置于弱势。笔者在仔细分析个中原因的基础上,试图以后现 代主义观照的主体现为教师主体性描述一个新的分析框架,那就是主体间意义的 教师主体性。 为了弄清主体间意义的教师主体性的精确含义,笔者着重厘清了西方和中国 教育哲学史中的主体性和主体间性思想的发展脉络,并运用科学的定义方式,认 为主体性包含目的性和创新性,主体间性意指自我调节性,主体间性是主体性的 题中之义。换句话说,主体间意义的教师主体性就是教师要具备的目的性、创新 性和自我调节性。 为了有效达成目标,本文分析了教育工具中三个平台:校本、行动研究和反 思,进而认为在校本中确证“目的性”和“创新性”,意味着教师是校本课程的 主体,其路径有:1)教师获取课程自主权力;2)教师具备和提高课程创新的意 识和能力。在行动研究中确证“目的性”,意味着教师要成为学者型教师,其路 径有:1)把个人理论和抽象理论有效结合,注重理论导入“行动”;2)培养问 题意识和提高对问题的敏感度。在反思中确证“自我调节性”,意味着教师成为 反思性教师,其路径有:1)反思过程:描述、领悟、正视、改造;2)反思内容: 个人品质和实践智慧。
【学位单位】:四川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01
【中图分类】:G451.1
【文章目录】:
前言
一、 教育工具的规定性定义及其合理性分析
    (一) 教育工具的规定性定义
    (二) 教育工具规定性定义的合理性分析
        1、 合理性理论
        2、 合理性分析
二、 教育工具的目标谱系
    (一) 三种不同的视角
        1、 舒伯特的视角
        2、 艾斯纳的视角
        3、 笔者的视角
    (二) 教育工具的非本体目标
        1、 国家课程的非本体目标
        2、 操作性教学的非本体目标
    (三) 教育工具的本体目标
三、 “待证”:主体间意义的教师主体性
    (一) 主体性的含义
        1、 西方教育哲学中主体性思想的历史演进
        2、 中国教育哲学中主体性思想的历史演进
        3、 主体性界说
    (二) 主体间性的含义
        1、 西方教育哲学中主体间性思想的历史演进
        2、 中国教育哲学中主体间性思想的历史演进
        3、 主体间性界说
    (三) 主体间意义的教师主体性
四、 “确证”:在校本课程与反思性教学中实现
    (一) 在校本课程中确证“目的性”、“创新性”
        1、 校本课程概说
        2、 平台:校本
        3、 确证路径
    (二) 在反思性教学中确证“目的性”、“自我调节性”
        1、 反思性教学概说
        2、 平台一:行动研究
        3、 确证路径
        4、 平台二:反思
        5、 确证路径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引证文献】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郭健;高校教师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研究[D];天津理工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89371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tizhilunwen/289371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bd3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