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师素养论文 >

浅谈怎样开发语文生活化课程资源发展策略

发布时间:2016-04-26 07:23

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新一轮课程改革提出的新目标。语文生活化课程资源包括两个层面:一是指教材内容的学习与学生的生活经验、体验紧密联系起来,促进语文知识向语文能力的转化。二是指把与学生密切相关的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人际交往、自然景观等内容根据教育教学需要,选取最佳时机纳入到语文课程体系,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从而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的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从而获得充满活力和灵性的知识,使语文综合素养得到真正的提高。 
  一、语文生活化课程资源的特点 
  1.内容的丰富性与生成性 
  生活化课程资源的内容既包括学生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也包括学生所处的社会生活,还包括学生之间的人际交往等等,为学生尽可能多地创设学习语文、运用语文的情境。 
  2.形式的灵活性与开放性 
  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发展规律决定了他们认识事物是由具体到抽象的。而传统的语文正规课程在系统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忽视了学生的这些特点,造成了学生厌学趋势。与之相比,生活化课程资源能较好地弥补这些不足。它呈现的场所既可以在校内,也可以在校外;既可以在家里,也可以在繁华的闹市;既可以在声响世界里,也可以在广阔的大自然。它的呈现方式既可以是文字的,也可以是图画的、声音的。 
  3.实施过程的自主性和愉悦性 
  传统的课程内容是从上到下统一规定的,教师和学生都处于教与学的被动局面。生活化课程资源的开发强调师生共同参与,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体现出个性化学习特征;强调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密切相连,巧妙地把学习目标转化为学生的需要,让学生生动活泼地、愉快地学习。 
  二、语文生活化课程资源的开发形态 
  叶圣陶早就提出“哪里有生活,哪里就有语文”。作为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者,教师必须深入地了解学生,抓住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并把它融入学生的语文学习中。 
  1.把各种活动作为展示学生语文能力的平台 
  生活处处皆语文,校园里更是如此。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是语文学习的练兵场,语文教师应该树立“大语文”观念。比如办手抄报,组织演讲比赛,举办辩论会,开展语文知识擂台赛,诗歌朗诵,课本剧表演等。通过多种形式,给学生提供一些自我展示的机会和历练的场所。 
  2.让大众传媒成为语文学习的工具 
  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是个瞬息万变的时代,新的知识不断涌现。教材、课堂、教师不再是学生获得知识的单一渠道,很多方面的知识正在由学生向教师传递,这种后喻文化现象的出现将影响到教学方式的变革。教师要引导学生逐步形成从多渠道获取知识的能力。比如引导学生收听、收看新闻,上网查阅资料、阅读报刊杂志等。把大众媒体纳入语文学习范畴要从正、反两方面来进行。 
  3.让地区的自然、人文、社会资源进入学生的语文学习视野 
  每一座城市都有其独特的自然景观、人文环境和社会环境,语文教师要善于利用这些资源,让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比如参观风景区、调查风俗民情、采访名人等。 
  三、语文生活化课程资源开发的实践意义 
  1.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 
  一位教育家说过:“要让学生学好一门课,首先要让他喜欢上这门课。”可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小学生来说,更是如此。 
  传统的语文学习受应试等因素的影响,正在变成一种纯技能的训练,将整体的语文肢解为条条框框,,使得课程的理念无法渗透,更严重的是学生在这种烦琐分析、机械训练中,不知语文为何物,越学越糊涂,越学越厌学。生活化课程资源模糊了语文技能训练的痕迹,增强了对学生的吸引力。它把课程的目标转化为学生的内部需要,由“要我学”到“我要学”。另外,生活化课程资源内容的丰富性与生成性、形式的灵活性与开放性、实施过程的自主性与愉悦性与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认知规律相吻合,为语文学习活动的开展奠定了基础。 
  2.能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学以致用,永远是教育的直接目的。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动手机会,让学生参与更多的社会实践,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必要条件,也是社会发展对人才提出的基本要求。学生在学校中学到的东西,只有与丰富的社会实践相结合,才能变得鲜活起来;只有经过自己的亲身实践,知识才能变得丰满、深刻。 
  3.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学校对学生进行语文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目前他掌握了多少关于语文的知识,更主要的是我们让学生形成了多少对他的终身学习有帮助的习惯、态度,掌握了哪些对终身学习起作用的学习方法等。如果把当前语文教学实际效果与理想效果的差异用“有心栽花花不开”来形容的话,那么,开发生活化课程资源就是在刻意营造一种“无心插柳柳成阴”的氛围,追求一种“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坚持开发生活化课程资源,将有利于学生健康、持续发展。 
  经常引导学生带着一颗思考的大脑生活,有助于学生养成善于观察、勤于积累等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生活化课程资源传递给学生的理念是语文教育的本体价值,而非功利性的目的。他重在引导学生感受生活就是语文,语文就是生活。比如,为什么阅读、写作?因为阅读、写作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交流与交往的需要,是给自己找一个美好的精神家园的需要。学生长期受这种熏陶,就会把语文学习当作自己生命的一部分。对生活世界的自觉关注将会逐步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细腻的感知力等。 
  生活化课程资源的开发,还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教师尽可能地因人而异,设计符合学生特点的课程单元,来满足学生多元化的学习需求。 
  语文生活化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关系到语文教育质量的优劣。教师要成为语文课程的开发者,一切要以学生为本,促进他们可持续发展为根本出发点和归宿,因地制宜地开发生活化课程资源,通过校内外沟通、课内外结合、学科间融合等方式,形成语文教学“课内得法、课外练功;课内长骨、课外长肉。既向40分钟课堂要效率,也向40分钟以外问收获。只有这样,学生的语文能力才会真正提高。



本文编号:1843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sxd/1843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d68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