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师素养论文 >

积极心理学背景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有效模式探究

发布时间:2022-02-20 13:26
  传统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取向模式,关注的是少数有心理问题的学生。然而现实情况与调查研究显示:一方面,高校集中有限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力量和资源尽力帮助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另一方面,多数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却并不愿意求助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相关机构与心理教师,二者之间的矛盾与冲突要求高校必须探索新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以满足学生的实际需要。积极心理学背景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有效模式是学生自身资源取向模式,该模式是为全体学生服务的,旨在帮助大学生充分运用自身的优势与资源应对和解决自身心理问题。在积极心理学理论指导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学生自身资源取向模式注重调动学生自身存在的潜能和力量,帮助学生发现并挖掘自己的力量,即充分运用自己积极心理品质的力量来解决自身的问题;帮助学生体验更多的积极情绪,积极情绪可以促进学生建设更丰富的个体资源;帮助学生建立积极的社会关系,为学生提供有效的社会支持,全面提升学生自我救助能力。 

【文章来源】: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9,37(03)北大核心

【文章页数】:5 页

【文章目录】:
一、积极心理学理论研究成果
    1.积极心理品质
    2.积极情绪
    3.积极社会关系
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研究现状
    1.目标取向发生偏离
    2.偏理论而缺乏可操作性
三、积极心理学背景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有效模式建构
    1.服务全体学生
    2.注重挖掘学生的潜能和力量
    3.注重让学生体验更多的积极情绪
    4.注重为学生建立积极的社会支持系统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积极心理干预是“新瓶装旧酒”吗?[J]. 段文杰,卜禾.  心理科学进展. 2018(10)
[2]中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生成与发展[J]. 佘双好.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6(07)
[3]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量表的编制[J]. 吴九君.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14(11)
[4]建立中国特色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思考[J]. 胡凯.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02)
[5]心理健康教育的整合模式探析[J]. 陈旭,张大均.  教育研究. 2002(01)
[6]学校心理学的服务模式[J]. 刘翔平,周俊华.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1999(05)
[7]论现代学校心理辅导模式[J]. 吴增强.  教育研究. 1998(01)



本文编号:363513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sxd/363513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82d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