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师范教育论文 >

论大学教育目标与课程对立统一关系中的度

发布时间:2022-12-10 14:01
  大学作为传授人类文化知识和文明观念的圣殿,在人类社会发展的相当长时期内,都为人们所敬畏和仰慕,而其中最为核心和基础的问题,则是处于大学思想、观念、制度基础位置的教育目标问题。大学的教育目标规定着大学教育的方向,大学的理想和使命主要通过教育目标来体现,而实现教育目标的主要手段和媒介是课程,课程设置的好坏是大学教育目标能否达成的关键。 由于目标理想与课程现实的矛盾、教育成人与教学成才的困惑、隐性人文与显性科学的无奈,导致大学教育目标与课程具有互为排斥对立性;而理想与现实在价值上的相互影响、成人与成才在途径上的相互借鉴、人文与科学在内容上的相互渗透,使得教育目标与课程又有互为依存统一性。 大学教育在发展过程中,教育目标不能完全指导课程在自己的框架中实施;而课程的编制、内容选择、实施、评价也不能完全按照教育目标的理念进行。导致教育目标与课程要么相距太远而无法互相补偿,要么相距太近而失去了各自的本性,或两者关系完全被人为割裂。 要使大学教育回归它的本然,使目标与课程之间取得平衡,需要合理设置课程,把握好目标与课程的度。从而达到人的价值与社会价值并重、通识教育与专业教... 

【文章页数】:6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选题缘由
    0.2 研究现状
        0.2.1 对大学教育目标的研究
        0.2.2 对大学课程的研究
        0.2.3 把教育目标与课程结合起来研究
        0.2.4 研究中的不足
    0.3 研究方法
    0.4 对大学教育目标及课程的内涵界定
        0.4.1 大学教育目标的特征分析
        0.4.2 大学课程的特征分析
第1章 大学教育目标与课程的关系解构
    1.1 互为排斥的对立性
        1.1.1 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1.1.2 成人与成才的困惑
        1.1.3 人文与科学的无奈
    1.2 互为依存的统一性
        1.2.1 在价值上相互影响
        1.2.2 在途径上相互借鉴
        1.2.3 在内容上相互渗透
第2章 大学教育目标与课程关系的困境分析
    2.1 过度:教育目标与课程相距太远无法互相补偿
        2.1.1 教育目标绝对化,忽视了课程的现实性
        2.1.2 课程绝对化,忽视了教育目标的指导性
    2.2 失度:教育目标与课程相距太近失去了各自的本性
        2.2.1 教育目标相对化:屈身媚俗丧失了自身的崇高性
        2.2.2 课程相对化:失去了依据教育规律办事的准绳
    2.3 无度:教育目标与课程的关系被人为割裂
第3章 度是协调大学教育目标与课程关系的关键
    3.1 度的提出
    3.2 度的意义
        3.2.1 能反映大学教育目标与课程的关系
        3.2.2 能协调大学教育目标与课程的隔阂
    3.3 适度方能化解大学教育目标与课程的隔阂
        3.3.1 适度可以看守大学不被异化
        3.3.2 适度可以提供理想与现实的张力
        3.3.3 适度可以使教育目标与课程相互体现又保持独立
第4章 教育适度片断回顾及大学教育目标与课程适度发展的展望
    4.1 中外教育史中大学教育目标与课程适度片断寻找
        4.1.1 国内:蔡元培时期的北京大学
        4.1.2 国外:洪堡时期的柏林大学
    4.2 大学教育目标与课程适度发展的展望
        4.2.1 在价值取向上,人的价值和社会价值并重
        4.2.2 在办学思想上,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平衡
        4.2.3 在知识结构上,人文知识同科学知识和谐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人学视域中大学课程的反思与重构[J]. 郭中华,唐德海.  江苏高教. 2008(02)
[2]论社会权力对高等学校课程的影响[J]. 王根顺,陈秋生.  江苏高教. 2008(01)
[3]人文教育在现代大学中的位序[J]. 金耀基.  书摘. 2007(12)
[4]人格本位:大学生健全人格之培育[J]. 蔡先金.  现代大学教育. 2007(06)
[5]我国工程管理教育的人文反思[J]. 曾山金.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07(05)
[6]大学课程管理的耗散结构[J]. 邓文元,刘聃.  高等理科教育. 2007(04)
[7]构建“人的发展”取向的大学课程体系[J]. 胡弼成.  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7(08)
[8]从斋舍到宿舍——中国近代大学生住宿形态考察[J]. 张奕,刘献君.  现代大学教育. 2007(04)
[9]《礼记》所见“大学之道”[J]. 姜国钧.  大学教育科学. 2007(03)
[10]大学课程设置的社会学分析[J]. 钟栩珲,杨现洲.  医学教育探索. 2007(05)

博士论文
[1]大学课程管理的理论与方法研究[D]. 唐德海.厦门大学 2001

硕士论文
[1]论学科知识增长与大学课程内容的选择[D]. 徐艳霞.中南大学 2008
[2]我国大学本科课程评价发展状况及其改进研究[D]. 王敏.中南大学 2007



本文编号:371687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shifanjiaoyulunwen/371687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d5c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