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师范教育论文 >

对社会转型期大学生道德倾向的社会学研究

发布时间:2022-12-17 13:45
  社会转型期大学生道德倾向是一个极具中国特色的问题。“独一代”大学生的道德社会化面临着“人的社会化”与社会角色的双重转型。这一时期,大学生道德倾向出现了由狂热政治意识为中心向价值取向多元化的转变,独立及竞争意识强烈,传统美德与时代精神并存,自我责任感、公德意识及民主法制意识得到强化,注重工具理性,追求个性自由,务实倾向明显,呈现积极、健康、向上的良好态势。但少数大学生内心与外力之间矛盾所形成的“剪刀差”,带来了道德人格的扭曲:冷漠、仇视而同情心缺乏,道德评价模糊;重智轻德造成了部分大学生道德人格的迷失:人文精神失落,理想信仰缺失;受功利主义影响,淡化理想信念的追求和过度注重自我发展导致了部分大学生道德人格的失衡…… 本研究从道德社会化这一宏观视角出发,以社会系统论、社会冲突论、结构功能论、社会场域论、文化变迁论、道德内化论、现代化理论,结合社会心理学、教育社会学、德育社会学等相关理论和研究成果,并搜集新闻报道等有关数据资料结合本人的所见所闻,从社会大环境与生活环境两个层面进行定性和定量的研究,分析当代大学生在社会转型期的道德倾向,进而研究其道德社会化主体功能的变化,提出道德人格的自... 

【文章页数】:8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导言
    一、 当代大学生道德社会化过程中面临着双重的转型
    二、 当代大学生道德社会化的历史轨迹
    三、 当代大学生道德社会化研究的意义
第一章 研究背景
    1.1 文献综述
        1.1.1 国外道德社会化研究的文献综述
        1.1.2 国内道德社会化研究的文献综述
    1.2 理论框架
    1.3 研究假设
    1.4 研究方法与资料来源
    1.5 几个核心概念的界定
        1.5.1 道德及其倾向
        1.5.2 道德社会化
        1.5.3 道德人格
        1.5.4 高校德育
第二章 当代大学生道德倾向及其分析
    2.1 对传统道德的看法
    2.2 社会公德
        2.2.1 对集体主义原则的看法
        2.2.2 社会生活领域
    2.3 学习观与职业道德
        2.3.1 学习观
        2.3.2 职业道德
    2.4 人生价值观和金钱观
    2.5 家庭道德
    2.6 网络道德观
    2.7 对于现状的理性审思
第三章 转型期大学生道德社会化主体功能的变化
    3.1 转型期宏观环境的道德社会化功能变化
        3.1.1 解读转型期大学生的道德社会化问题
        3.1.2 转型期大学生观念冲突与人文精神危机
        3.1.3 现代媒体的商业化及其失控
    3.2 生活环境的道德社会化功能变化
        3.2.1 家庭
        3.2.2 网络新媒体
        3.2.3 同龄群体
        3.2.4 邻里社区
    3.3 教育主体的道德社会化功能变化
        3.3.1 素质教育面临的困境
        3.3.2 社会转型中的教育失范
        3.3.3 学校教育与学生生活
    3.4 我国的高教改革及其不足
        3.4.1 有利条件
        3.4.2 不良影响
    3.5 当代大学生的道德主流和自身弱点
        3.5.1 当代大学生的道德主流
        3.5.2 自身令人忧虑的弱点
第四章 转型期大学生道德人格的重塑
    4.1 社会转型呼唤大学生道德人格的重塑
        4.1.1 自律和自主性的道德人格特征
        4.1.2 道德人格与青年情绪
    4.2 大学生现代道德人格的自我塑造
        4.2.1 树立崇高的道德价值目标
        4.2.2 自觉加强道德修养
    4.3 大学生现代道德人格的社会重塑
        4.3.1 大环境
        4.3.2 小环境——大学生家庭教育
第五章 当前高校德育的转型
    5.1 道德人格教育创新与目标重构
    5.2 大学的“大文化”建设
    5.3 高校德育的微观建设
        5.3.1 树立德育新观念
        5.3.2 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
        5.3.3 建立立体德育网络
        5.3.4 德育的队伍建设、工作机制和经费问题
        5.3.5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5.3.6 抢占网络新阵地
        5.3.7 “大师”之德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闽台学校道德教育比较及启示[J]. 曹宏伟.  福建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09(03)
[2]论当代大学生社会化中的家庭教育[J]. 黄国波.  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 2009(04)
[3]谈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及其对策[J]. 郭长伟,魏守丽.  青海师专学报. 2008(05)
[4]新建本科院校文化建设的理性思考[J]. 陈静,张玲.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4)
[5]浅谈大学生家庭教育[J]. 付国华.  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07(05)
[6]论社会转型期高校道德人格教育目标的重构[J]. 马嘉友.  教育与职业. 2007(11)
[7]至善——人类道德的终极价值目标[J]. 蔺海鲲.  社科纵横. 2007(03)
[8]互联网对大学生道德影响的调查与分析[J]. 王国良.  咸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6(02)
[9]析大学生家庭教育[J]. 王竹青.  湖南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5(05)
[10]网络交往对大学生人格发展的影响及对策[J]. 陈明龙.  中国高教研究. 2004(10)

硕士论文
[1]当代大学生道德社会化研究[D]. 郑金福.福州大学 2004
[2]人格塑造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D]. 程鲜彩.郑州大学 2001



本文编号:372003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shifanjiaoyulunwen/372003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0c9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