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素质教育论文 >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青年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

发布时间:2017-03-20 08:00

  本文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青年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当前,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通过科际合作、文化融通、实践整合与界外阅读的方式,对青年学子的现实生活所产生的多边切入和大众表达正在全面铺开、奋力开拓。马克思主义在青年学子中广泛普及与普遍接受的大众化理路,使之大大改变了原有形象,树立了一种“新左派”形象,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文化元素的一切形态都别无选择地处在和谐社会这一新生活阳光的普照之下,使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精神成为现代青年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内在构成要素,不仅在精神生活中和理性层面,而且在经验事实上和实践层面都严重改变了它的当代风格。当代马克思主义对青年人的学习生活和文化实践的发散性影响,不仅照亮了他们前进的航标,在思想上开辟了许多自我生成之域,为他们在大学学习生活中实现人文社会科学和各种自然科学的界外联手提供了公共性的逻辑之桥,而且还张扬出了一种指向未来、面向青年、多元融通的群众性姿态,使之在青年大学生中赢得了生活、时代和未来。同时,在青年学子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方案,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使之避免僵化、保守的纯粹性、教条化取向,有利于防止它通往神秘主义、主观主义、形而上学的危险境地,马克思主义对当代青年学子学习和生活发挥着直接性的影响,这种精妙绝伦的体认和情真意切的回味,决不会使之精神失控和意义放任,更不会使之淹没在具体的生活细节、文化泡沫中而丧失自己的感召力、再造力和提升力,反而会使之以大众化的姿态重新活在当代青年思想记忆的深处和社会实践活动的深层。当代青年学子在与大众化的马克思主义进行平民化的对话与交流中实现自我深化、自我拓展,以变化了的新姿态重新呈现在历史理性的逻辑运动中,并使马克思主义以普遍永恒的大众化形式,从而升华为一种伟大的民族精神和日常性的社会心理。 当代马克思主义宣传、教学、研究只有以特殊的大众化的方式与当代青年学子保持亲密的对话态势,才能使之不断地获得时代性跃迁,多渠道、多层面展示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所特有的魅力与风采来。但是,当代青年学子们只有伫立时代变革潮头,以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方式积极反思和回应重大的时代性课题,积极有效地参与当代社会变革所做出的一切重大安排,涌跃地对各种生活实践谋划,,献言献策、概括总结、及时范导,才能在历史与当代、理性与实践、哲理与生活的全新高度、全新意义上激活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智慧因子。同时也会使当代青年学子不断提高自己的学识和见解,积极参与革新时代的社会实践,与时代、与人民、与实践均保持内生性的文化价值关联,从而真正赢得时代、人民、社会的青睐,因见重于当代与未来而成为一种革新时代的生力军和主力军。在青年学子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会使之在思想文化界获得非常特殊的优势地位,就会巩固其庞大的群众基础,就会使他的精神力量变成社会革新的物质力量。因为马克思主义通过向相邻学科的交叉和渗透,向其它文化门类的弥漫与扩散,早已逾越了自己与社会隔绝开来的专业屏障,成为了一种深受青年学子们广泛关注的公共话语、一种出文入史、科际合作的拥有完全知识理想的通观大略,从而获得了多种学科的支撑、混合文化的滋养,涵盖了人文理性、价值理性、科技理性和工具理性,包容了社会实践中的各种智慧,在其专业领域之外也发现了广大青年这一接受群体。①由于马克思主义在混合文化中的生长,不仅拭亮了自己的公共形象,编织了多维的和谐文化网络,开拓了新的生存空间,也在学理内部发现了其生存和发展的多种可能性出口和路径,注入了新的语言元素、生命活力和文化之魂。在青年学子中推进大众化马克思主义,有利于他们整合不同文化类型中的光明性要素而求得在混合文化中的快速增长,这既是青年群体在自觉顺应时代发展的新要求和社会发展的新走势,也是当代马克思主义自觉顺应自我发展的本质要求和文化发展一般规律的集中表现。马克思主义与当代青年的这种合和境遇,导致了它的文化间存在着大众性表达,也为它整合各种光明性元素并实现文化的合和取向提供了公共性的文化平台。马克思主义在青年学子中实现大众化,就会在公共文化视域中获得混合生长,而且这种文化实践必须长期积淀下去,才会形成一种合和的文化传统和和谐理性,它将最直接、最集中地影响着青年群体的人生未来。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理想信念教育 青年大学生
【学位授予单位】:河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G641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1
  • 引言11-17
  • 一、 课题史回顾与学术价值评述11-13
  • (一) 课题史回顾11-12
  • (二) 学术价值评述12-13
  • 二、 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13-17
  • (一) 研究方法13-15
  • (二) 创新之处15
  • (三)不足之处15-17
  •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青年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内在一致性17-29
  • 一、 马克思主义只有赢得并见重于青年群体才能真正实现大众化17-21
  • (一) 马克思主义只有实现大众化才能发挥其思入时代并引领时代前进的指导作用17-18
  • (二) 只有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才能为广大青年喜闻乐见和勇于实践18-19
  • (三) 当代青年学子必须以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为基础来树立自己的理想信念19-20
  • (四) 必须以大众化的马克思主义来引导青年大学生未来的人生之路20-21
  • 二、 从党的历史和青运史的角度谈用大众化马克思主义掌握青年群体的重要性21-29
  • (一) 在党的发展史上特别重视用大众化的马克思主义来赢得青年群体21-23
  • (二) 青年群体只有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才能实现自己建功立业、报效时代的伟大理想23-25
  • (三) 在课堂教学中如何使青年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入脑、入耳、入心25-27
  • (四) 在实践中务必要重视青年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知行合一、德行合一27-29
  • 第二章 通过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夯实青年大学生理想信念的理性基础29-43
  • 一、 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确立青年群体的理想信念是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29-32
  • (一) 用大众化的马克思主义武装青年群体的头脑是党的事业发展之根本需要29-31
  • (二) 用大众化的马克思主义确立青年群体的理想信念要注重方法与创新31-32
  • 二、 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青年大学生树立科学社会主义理想的需要32-38
  • (一) 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方法论是青年理想信念的理性基础32-33
  • (二) 青年群体要积极争当现时代马克思主义忠实的信仰者33-36
  • (三) 青年群体要争当现时代马克思主义坚定的实践者36-38
  • 三、 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夯实大学生理想信念理性基础的根本需要38-43
  • (一) 以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最新成果丰富发展青年理想信念教育的科学内容38-39
  • (二) 马克思主义是维系青年大学生投身改革事业的生命力和凝聚力的精神纽带39-43
  • 结语43-47
  • 参考文献47-50
  • 致谢50-51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51-52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彭忠益;王俊杰;许欢;;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培养途径——基于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机制的审视[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0年02期

2 张澍军,邸晓军;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与青年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0年07期

3 姜华;黄蓉生;;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深入发展[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年11期

4 吴春宝;高燕;曹尤;;西藏高校推动党的十八大精神“三进”教育的对策[J];大庆社会科学;2014年01期

5 李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现路径探析[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9年07期

6 陈德虎;;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载体建设探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年05期

7 朱荣英;;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文化之思、价值选择与公共出口[J];青海民族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年03期

8 王炜明;徐鹏杰;;论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长效机制的构建[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9 王文利;白向宁;;新形势下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境遇及方式探求[J];思想教育研究;2006年04期

10 孙霞;;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J];中共银川市委党校学报;2008年05期


  本文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青年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5739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suzhijiaoyulunwen/25739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70d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