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素质教育论文 >

大学公共危机:发育与治理

发布时间:2020-05-28 20:48
【摘要】: 大学公共危机是指由大学组织发起的,能够导致大学组织或社会失序的重大群体性事件。大学公共危机是对现行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种社会矛盾的集中反映和放大。 鉴于大学在国家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影响,大学公共危机对社会和政府往往产生强大的冲击力,从而动摇社会的秩序和政府的合法性基础,这就使得任何一个政府都不可能对它漠视或放手。尤其是在当前,我国高校的多年连续扩招、高校自身的管理改革、改革开放所暴露的政治体制层面的深层次问题、社会弱势群体剧增、政府的社会控制能力减弱、利益阶层分化加剧、国家民族利益面临挑战等等诸多因素,使大学公共危机进入一个多发期,这就使本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本研究使用扎根理论作为整个研究的分析框架。在系统分析相关案例的基础上,得出有关大学公共危机的特质、诱因、发育和治理的初步假设。随后,按照扎根理论的程序要求,展开对假设的讨论。 在问题和假设的析出部分,本研究严格按照扎根理论的程序和要求逐次展开。按照理论抽样——开放式登录——主轴登录——建立典范模型——核心登录——开发故事线——析出结论的规范研究范式,得出关于大学公共危机的价值冲突诱因以及多因素发育的机制等结论。 在对假设的讨论上,本研究改进了扎根理论对研究假设讨论过于简单的传统结构,通过运用社会冲突等成熟的理论结合具体的案例分析,运用逻辑演绎的方法对扎根理论的结论进行理论验证并使之丰满化和系统化。这样既保持了扎根理论研究范式的完整性,又使研究结构上形成了扎根理论与逻辑演绎研究互相印证的格局,增强了研究的信度。 通过以上工作,本研究得出如下结论: 第一,大学公共危机具有冲击性、突发性、组织性和复杂性的特点;大学公共危机的结构包括冲突的各方、冲突目标和冲突手段;大学公共危机既具有破坏性,也具有促进社会与大学当局良性进化,不断改进的建设性作用;根据不同的诱因,大学公共危机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第二,大学公共危机的诱因是政府与大学之间的价值冲突,而这种冲突的动力则源于知识与权力的本质特征。大学组织一贯追求和坚持的人类社会的理想价值观与政府基于现实需要所选择的实用价值观之间的分野导致了双方之间的价值冲突。通过更深层次的考察,本研究发现这种价值冲突的宏观因素源自社会变迁及其所导致的阶层分化和话语形成。第三,大学公共危机的发育机制是一个复杂的有机过程。大学在探究知识,追求真理过程中所养成的组织性格、组织偏好和组织传奇以及它自身的组织特性使它对政府所秉承的实用价值和以强制为特征的权力意识一直保持着历史性的关系紧张。同时它还深具挑起对政府发动行动批判的伦理动力和文化资本。当这种紧张关系达到一定强度,由于双方的沟通阻滞和偶发事件的激化,大学公共危机就会瞬间发作。而大学组织特殊的社会身份则又赋予它强大的号召力,从而使大学公共危机产生更为强大的溢出效应。第四,大学公共危机的治理必须选择制度化的治理范式。大学与政府各自的组织性质和社会角色定位决定了双方之间的价值冲突在所难免,所以让大学的价值批判能够在既有体制内,通过当局所提供的有效、充足、合法渠道表达,即,通过有效的制度供给使大学的价值批判成为制度化的行动或舆论批判。这也是大学公共危机治理的最终目标。这种制度化治理大学公共危机的模式既包括危机状态下的沟通对话、妥协让步、社会动员和社会强制等方式,也包括大学日常治理中为了预警、规避、消弭危机而制定、实施的各种政策法规和管理措施。表现在理论层面上就是:政府只有不断提升社会制度的公平正义内涵并有效动员各种社会资源,才能降低大学公共危机的爆发几率,同时推动大学与政府之间,或大学当局与大学组织成员之间的价值冲突得以制度化地在体制内表达。
【图文】:

公益,自由选择,象限,“福利国家”


图 6.1 NGO 生成关系图图中纵坐标上端是公益,或者说是提供“公共物品”。下端是私益,,就是提供“物品”。图中的横坐标,左端是强制,右端是志愿自由选择。这样就形成了四个。先来看左上方政府运用公民授予的行政权力通过征税来获取资源,用以维护秩序、提供公共福利,以及从事国防与外交等对外维护国民公共利益的事业。府征税与行政运作都是强制性的,“福利国家”不同于慈善组织,就在于它是靠,而不是靠自愿的办法来分配资源,实现转移支付,提供公共物品的。亦即政现代民主政府是“通过强制机制提供公益”的组织,在图二的坐标系中就是左那个象限,这就是“第一部门”或政府部门。与此相对应,在发达国家,经济的主体是市场中的企业组织。图一右下方的象限代表这类组织,即“第二部门常称为企业部门,或者营利部门。它按照自由选择,自愿交易,契约合意的市则运作,追求参与者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工人追求工资尽可能高,投资者追求尽可能高。因此称为“通过自愿机制提供私人物品”的组织。图中右上方的象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G647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诗堂;冷树青;;高校突发事件的类型、特征及成因探析[J];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12期

2 袁明旭;;公共危机沟通:危机管理的生命线[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02期

3 郑欣;集群行为:要素分析及其形成机制[J];青年研究;2000年12期

4 薛文治;对“非典”之后高校教育管理工作的思考[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04年01期

5 吴建勋;浅探高校危机管理[J];生产力研究;2003年06期

6 刘少雪;试论大学的社会责任[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01期

7 杨见奎,欧飞兵,李正明;论我国高校的危机管理问题[J];上海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8 王民忠,石新明;高校突发事件应急机制初探[J];思想教育研究;2005年06期

9 谈振好;政治文明与大学的批判功能[J];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06期

10 龙太江;政治妥协的根源、价值与类型[J];探索与争鸣;2002年05期



本文编号:268581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suzhijiaoyulunwen/268581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014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