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素质教育论文 >

大学生非婚同居问题的对策研究

发布时间:2017-03-28 21:19

  本文关键词:大学生非婚同居问题的对策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随着社会物质的极大丰富与精神文化的传播发展,特别是近年来国内外思想文化领域的相互渗透,两性结合的方式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非婚同居作为其中一种方式不仅在社会上广泛存在,而且在大学校园里滋生。大学生非婚同居行为具有与学生属性相违背的危害特征,同时承受着与传统婚恋观和性观念的道德碰撞、与学校和家长的道德价值冲突以及社会道德评价等心理压力。如何引导大学生避免非婚同居成为社会热点问题。 本文从课题出发,分析研究该课题的目的与意义,以文献研究和对比分析的方法参考国内外研究资料,结合研究现状,阐述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及方法,以此为基础展开研究。采取理论研究的方法梳理大学生非婚同居的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对非婚同居以及大学生非婚同居进行概念界定,并与相关概念进行辨析,分析大学生非婚同居的特点,并对非婚同居的构成要件加以认定,从社会学和伦理学的角度阐述该课题的理论基础。结合实证分析叙述大学生非婚同居的现状并结合实际探讨大学生选择非婚同居的原因。从大学生的学业与生活、生理与心理、校园秩序、社会风气及合法权益五个方面分析大学生非婚同居的危害性,据此从道德层面对大学生非婚同居行为进行解析,在最大限度内避免大学生的非婚同居行为。最后,从社会、学校、家庭、法律规制等四个层面提出避免大学生非婚同居的对策。 大学生非婚同居现象的社会关注度与话题敏感度决定了在进行研究时不能局限于单一的研究方法。在对相关理论基础采取理论研究法的同时,参考国内外的研究文献进行资料参考与对比分析,并结合实际情况和调查数据进行实证分析与论证,采用规范分析的方法归纳总结出相关的涵义、条件、对策等,形成笔者全面系统的观点。 大学生非婚同居行为虽然具有法律意义上的合法性,但该行为对大学生各个方面的影响与危害性,都决定了大学生非婚同居行为的不合理性,应当结合大学生自身的特点以及其所存在的社会环境,从多个层面引导大学生避免非婚同居行为。
【关键词】:大学生 非婚同居 道德 法律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G645.5
【目录】:
  • 摘要8-9
  • Abstract9-11
  • 1 引言11-16
  •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11-12
  • 1.1.1 研究目的11
  • 1.1.2 研究意义11-12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12-14
  • 1.2.1 国外研究现状12-13
  • 1.2.2 国内研究现状13-14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14-16
  • 1.3.1 研究内容14
  • 1.3.2 研究方法14-16
  • 2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16-20
  • 2.1 相关概念16-18
  • 2.1.1 大学生非婚同居的概念16-17
  • 2.1.2 大学生非婚同居的特点17-18
  • 2.1.3 大学生非婚同居的构成要件18
  • 2.2 理论基础18-20
  • 2.2.1 霍曼斯交换理论18-19
  • 2.2.2 伦理道德引导理论19-20
  • 3 大学生非婚同居的现状及成因20-26
  • 3.1 大学生非婚同居的现状20-23
  • 3.2 大学生非婚同居的成因23-26
  • 3.2.1 社会环境因素23-24
  • 3.2.2 学校因素24
  • 3.2.3 家庭因素24-25
  • 3.2.4 法律环境因素25
  • 3.2.5 大学生个人因素25-26
  • 4 大学生非婚同居的危害性及道德解析26-31
  • 4.1 大学生非婚同居的危害性26-28
  • 4.1.1 对大学生学业与生活的影响26
  • 4.1.2 对大学生生理与心理的双重影响26-27
  • 4.1.3 对校园秩序的影响27
  • 4.1.4 对社会风气的影响27-28
  • 4.1.5 对合法权益的影响28
  • 4.2 大学生非婚同居的道德解析28-31
  • 4.2.1 与传统婚恋观和性观念的道德观念碰撞28-29
  • 4.2.2 与学校及家长的道德价值冲突29
  • 4.2.3 社会道德评价29-31
  • 5 引导大学生避免非婚同居的对策31-41
  • 5.1 社会层面31-32
  • 5.1.1 完善社会伦理道德引导机制31
  • 5.1.2 完善社会救助与管理机制31-32
  • 5.2 学校层面32-36
  • 5.2.1 注重大学生正确婚恋观和爱情观的培养32-34
  • 5.2.2 加强性教育并普及性知识34
  • 5.2.3 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34-35
  • 5.2.4 完善学校心理咨询与辅导机构35-36
  • 5.3 家庭层面36-38
  • 5.3.1 家长应重视在子女成长中的作用36-37
  • 5.3.2 家长应注重与子女的正确沟通和引导37-38
  • 5.4 法律规制层面38-41
  • 5.4.1 我国大学生非婚同居的立法现状38-39
  • 5.4.2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39-41
  • 6 结论41-42
  • 致谢42-43
  • 参考文献43-45
  • 附录45-48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48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严秀英;商钰祺;金慧华;;大学生同居的心理因素分析[J];赤峰学院学报(科学教育版);2011年11期

2 高留志;论非婚同居的立法规制[J];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年06期

3 刘潇潇;性权的法理学分析[J];河北法学;2005年11期

4 王薇;;美国非婚同居法律制度述评[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5 王丽;李俊丽;;大学生非婚同居问题浅析[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1年11期

6 李佳斌;;从法律角度探讨大学生非婚同居现象[J];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7 陈苇;如何认定和处理非法同居关系[J];现代法学;1994年03期

8 张民安;非婚同居在同居配偶间的法律效力[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02期


  本文关键词:大学生非婚同居问题的对策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7306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suzhijiaoyulunwen/27306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812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