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素质教育论文 >

价值观教育维度中的大学生网络语言研究

发布时间:2017-04-09 12:10

  本文关键词:价值观教育维度中的大学生网络语言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语言学家萨皮尔曾说过语言的背后有东西,语言是思想和行为的反映。网络语言作为网络虚拟世界的沟通交流媒介,因其独特性和大学生特有的身心特点而备受大学生追捧,从大学生热衷的网络语言中能够窥探出大学生具体的价值观,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核心内容,在网络语言语境下如何进行大学生价值观教育是本文探讨的重点。 本文在对国内外的相关著作、文献以及论文进行吸收、借鉴的基础上,通过实地调研对大学生使用的网络语言的基本情况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随后紧紧围绕大学生网络语言折射的价值观具体体现和如何进行价值观教育这一课题进行探讨。 本文共分为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通过调查问卷的数据分析,阐述了大学生使用网络语言的基本情况,概括了大学生使用的网络语言的特点,并在此基础上对大学生青睐网络语言的原因进行分析。 第二部分:首先,从理论上阐述了语言是价值观的反映,语言是一种交流工具,是思想和行动的反映,能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价值观。其次,从大学生使用的网络语言中挖掘出具体的价值观,从人生价值观、政治价值观、道德价值观以及婚恋价值观这四个方面来具体论述。 第三部分:提出了引导大学生网络语言的发展和加强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思路。具体表现为:第一,提高教育者认识网络语言的能力;第二,积极培育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第三,与时俱进,占领网络领域主阵地;第四,规范网络语言,优化价值观教育的语言环境;第五,教育者要挖掘利用网络语言的教育价值。
【关键词】:网络语言 大学生 价值观教育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G641;H136
【目录】:
  • 摘要6-7
  • Abstract7-10
  • 导论10-19
  • (一) 问题缘起及选题意义10-12
  • 1. 选题缘由10-11
  • 2. 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11-12
  •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12-17
  • 1.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12-13
  • 2. 国内相关的研究现状13-17
  • (三) 研究思路及方法17-19
  • 1. 研究思路17
  • 2. 研究方法17-19
  • 一、大学生使用网络语言的现状分析19-28
  • (一) 大学生使用网络语言的基本情况19-22
  • 1. 大学生对网络语言的熟识度较高19-20
  • 2. 大学生对网络语言的使用较理性20-21
  • 3. 大学生是网络语言传播的主要力量21-22
  • (二) 大学生使用的网络语言的主要特点22-25
  • 1. 便捷性22-23
  • 2. 多样性23
  • 3. 动态性23-24
  • 4. 新颖性24-25
  • (三) 网络语言受大学生追捧的原因分析25-28
  • 1. 网络语言受大学生追捧的外在原因25-26
  • 2. 网络语言受大学生追捧的内在原因26-28
  • 二、大学生使用的网络语言折射出的价值观28-36
  • (一) 语言反映价值观的理论分析28-30
  • 1. 语言是思想的直接外化,体现价值观28-29
  • 2. 语言的运用具有社会规范性,社会规范是价值观的体现29-30
  • (二) 大学生网络语言反映出大学生价值观的具体表现30-36
  • 1. 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努力奋斗,但拜金享乐主义思想膨胀30-31
  • 2. 大学生的政治价值观:参与意识增强,但官本位思想严重31-33
  • 3. 大学生的道德价值观:追求真善美,但道德行为冷漠33-34
  • 4. 大学生的婚恋价值观:追求自主恋爱,但功利性较强34-36
  • 三、引导大学生网络语言发展和加强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思路36-45
  • (一) 提高教育者认识网络语言的能力36-38
  • 1. 教育者要辩证看待网络语言36-37
  • 2. 重视网络语言背后的价值观问题37-38
  • (二) 积极培育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38-39
  • 1. 把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大学生价值观教育中38
  • 2.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消解网络语言的不良影响38-39
  • (三) 与时俱进,占领网络领域主阵地39-41
  • 1. 充分利用多种网络媒介的作用40
  • 2. 建立思想政治教育红色网站40-41
  • (四) 规范网络语言,优化价值观教育的语言环境41-43
  • 1. 加强大众传播媒介的管理,掌握网络语言发展动态41
  • 2. 增强对聊天工具和论坛的监管,屏蔽恶俗语言41-42
  • 3. 制定网络语言规范的原则42-43
  • (五) 教育者要挖掘利用网络语言的教育价值43-45
  • 1. 积极挖掘网络语言传递出的正能量43-44
  • 2. 综合利用网络语言的方法44-45
  • 参考文献45-48
  • 附录48-50
  • 致谢50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林佩云;;语言的规范与变异[J];修辞学习;2005年06期

2 侯三林;;浅议语言变异在英语诗歌中的表现[J];作家;2009年02期

3 王雪梅;浅谈广告中语言变异的分布[J];语文学刊;1999年05期

4 罗兰京子;;现代汉语类语码转换现象初探[J];文教资料;2008年01期

5 钟文秀;;语言变异在英语诗歌中的表现[J];才智;2008年03期

6 李春雁;“文革”时期的语言变异——以《战地新歌》歌词为例[J];辽宁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5期

7 徐涛;实现创造性的语言表述[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2004年05期

8 许廷顺;;当代先锋小说语言变异的重新检视[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9 林小平;从美学功能看诗歌的语言变异[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4期

10 丁崇明;语言变异与规范[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林达洁;;打破常规 异物重组——王蒙意识流小说语言变异谈[A];文学语言理论与实践丛书——辞章学论文集(上)[C];2002年

2 王冬梅;;文学性与文学翻译[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3 王德福;;关于零度与偏离理论的几点思考[A];语言学新思维[C];2004年

4 陈建民;陈章太;;从我国语言实际出发研究社会语言学[A];语言文字应用研究论文集(Ⅰ)[C];1995年

5 施春宏;;现代汉语规范化的规则本位和语用本位[A];世纪之交的中国应用语言学研究——第二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8年

6 李经伟;;语体转换与角色定位[A];全国语言与符号学研究会第五届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2年

7 王勇;;论语言类型学研究中的解释[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八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8 王中;;“网络变异”:网络法的困境与发展[A];2009中华全国律师协会知识产权专业委员会年会暨中国律师知识产权高层论坛论文集(下)[C];2009年

9 李予军;;从社会语言学角度看城市化发展与语言的变迁[A];第二届城市科学论坛论文集[C];2006年

10 丁廷森;;现代英诗中的非逻辑语义组合[A];贵州省外语学会2008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陆文军 陈一馨;网络有新“热词”另类的集体记忆[N];新华每日电讯;2008年

2 陆文军 陈一馨;网络“热词”共谱“集体记忆”[N];经济参考报;2008年

3 夏泽安;裁判文书语言应兼顾通俗与专业[N];江苏法制报;2010年

4 张卫国 刘国辉 山东大学经济研究院语言经济学研究所;语言文字应用:保持文化传承与降低交易成本并重[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5 向音 军事经济学院基础部;军语研究面临“双重基础”缺失的挑战[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6 瞿霭堂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突破与发展:历史语言学研究在中国[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郄远春;成都客家话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9年

2 周晨萌;北京话轻声、儿化、清入字的变异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6年

3 申慧淑;城市朝鲜族语言适应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4 曹起;新时期现代汉语变异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5 陈建伟;临沂方言和普通话的接触研究[D];苏州大学;2008年

6 张焱;语言变异与社会身份建构[D];吉林大学;2010年

7 曲辰;语言类型学视角下的汉语和法语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8 王淑艳;外来人口与广州市语言状况关系研究[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6年

9 张卫国;语言的经济学分析:一个初步框架[D];山东大学;2008年

10 俞理明;汉语缩略研究[D];四川大学;200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何巍;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八师一四七团语言变异的分析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2 刘毓容;《围城》语言变异研究[D];湖南工业大学;2010年

3 周均霞;英汉法律语言变异的对比分析[D];西南政法大学;2012年

4 苏宇炫;泰国中学生汉语使用中的语言变异现象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5 叶婧晶;后殖民翻译理论视角下《围城》中语言变异英译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2013年

6 赵冬丽;改革开放以来大众流行语言与中国社会的变迁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2年

7 王存辉;顺应论视角下的《写在人生边上》中的语言变异研究[D];湖南工业大学;2013年

8 李洁;城市化进程中的农村语言变异研究[D];汕头大学;2003年

9 刘颖;网络语言的变异分析:现象、成因及发展趋势[D];福建师范大学;2012年

10 王琳;《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的语言变异及其在译文中的再现[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关键词:价值观教育维度中的大学生网络语言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9521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suzhijiaoyulunwen/29521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6e3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