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素质教育论文 >

洋务运动时期的留欧教育研究

发布时间:2017-04-21 06:38

  本文关键词:洋务运动时期的留欧教育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洋务教育是西学东渐的开端,具有里程碑式的影响。留学教育是洋务派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洋务派留学教育改变着人们的价值取向,促进了国人观念的现代化,成为中西方文化沟通的媒体和桥梁,,推动了中国教育现代化的历史进程。洋务派留欧教育是洋务派海防忧患意识的产物,是对国门大开,被动挨打局面的一种被动反抗,是对海防危机的深刻理解和时代使命感相结合的派生物。由海防忧患意识驱动下的洋务派留欧教育顺应时代潮流,相比清政府顽固派“国之强在德不在器”的观念,代表了历史的进步。 当初的留洋教育特别是留欧教育对现在的留学教育有什么值得借鉴的呢,如何更好地发展我们的教育事业,特别是在世界全球一体化趋势不断加强的今天,机遇和挑战并存,如何更好地应对周边严峻的国际形势,加快自身发展,通过发展留学教育加强本国教育水平,培养人才从而大力促进我国经济科技发展,为我们的国家安全和发展贡献力量。 本文论述了洋务派留欧的原因,留学情况,回国后的任用以及洋务派留欧教育的意义。并指出了当代出国留学教育的现状,特点分析,存在的问题和作用,还有留欧教育对当代留学教育的借鉴和启示意义。
【关键词】:洋务运动时期的留欧教育 当代留学教育 海防大讨论
【学位授予单位】:河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G529;G648.9
【目录】:
  • 中文摘要4-5
  • Abstract5-8
  • 绪论8-11
  • 一、 问题的提出及其意义8-9
  • (一) 问题的提出8
  • (二) 研究的意义8-9
  • 二、 相关研究文献综述9-10
  • 三、 研究思路和方法10
  • 四、 创新点10-11
  • 第一章 洋务运动时期的留欧教育背景及原因11-17
  • 一、 留欧教育的背景11
  • 二、 留欧教育的原因及第三次海防大讨论11-17
  • (一) 留欧教育的原因11-12
  • (二) 第三次海防大讨论12-17
  • 1 、第三次海防大讨论的起因12-13
  • 2 、第三次海防大讨论的共识13-14
  • 3 、第三次海防大讨论的结果14-17
  • 第二章 留欧教育的具体实施17-24
  • 一、 留欧教育的计划和目的17-20
  • 二、 留欧学生的选拔20
  • 三、 留欧学生的监督的人选和职责20-21
  • 四、 留欧学生的课程设置及考核奖励21-24
  • (一) 课程安排21-22
  • (二) 对留欧学生考核及奖励22-24
  • 第三章 对留欧教育的评价及其历史意义24-31
  • 一、 留欧教育的积极作用24-29
  • (一) 留欧教育推动了中国教育现代化的历史进程24
  • (二) 培养了中国近代第一批海军人才,加强了海防建设24-26
  • (三) 促进了当时中国社会多方面的进步26-29
  • 1 、留欧教育促进了近代中国实业的发展26-27
  • 2 、留欧教育培养了一批具有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人才27-28
  • 3 、留欧教育使我国培养科技人才提升了一个层次28-29
  • 二、 洋务留欧教育存在的问题29
  • 三、 留欧教育的历史意义29-31
  • 第四章 当代出国留学教育分析及留欧教育对当代出国留学教育的启示31-39
  • 一、 当代留学教育的情况分析31-34
  • (一) 当代出国留学教育的现状31
  • (二) 当代出国留学教育迅速发展的原因31-32
  • 1 、我国高等教育欠发达31
  • 2 、西方发达国家对中国教育资源的觊觎31-32
  • 3 、追求西式教育和文凭的心理32
  • 4 、留学政策的扶持32
  • (三) 当代出国留学教育的特点32-33
  • 1 、群体多样性32
  • 2 、心理跟从性32
  • 3 、时代发展性32-33
  • (四) 出国留学存在的问题33-34
  • 二、 留欧教育对当代留学教育的借鉴和启示34-39
  • (一) 留欧教育与当代留学教育的不同34
  • 1 、背景不同34
  • 2 、目的不同34
  • 3 、方式不同34
  • (二) 留欧教育对当代留学教育的启示34-39
  • 1 、应大力发展出国留学教育,扩大公派留学生规模34-35
  • 2 、合理调整派出留学专业的布局,明确目的性和加强针对性35-36
  • 3 、加强政策引导和实行科学管理36
  • 4 、应避免低龄化36-37
  • 5 、加大对留学生归国的吸引力度37-39
  • 参考文献39-40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景秀辉;;近代中国英语教学对当今双语教学的启示[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2 高晓芳;李开拓;;洋务运动时期的外语教育规划得失谈[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3 任江辉;;在日华人留学生状况研究(1896~1911年)[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1年02期

4 田丽君;;李鸿章海军教育实践研究[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0年18期

5 曹倩琴;;清末民初外交官群体素质比较——中国外交近代化历程探析[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6 刘佳;;清末留美预备学校探析——出洋肄业局与游美肄业馆之比较[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2009年03期

7 代祥;;清末赴日官绅教育考察述略[J];常熟理工学院学报;2010年07期

8 郭新耀;彭平一;;清末留学归国考试与清政府留学教育政策的变化[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9 邓城锋;;中央书院学制分析[J];滁州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10 王冬凌;福州船政学堂及其科学教育[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沈健;;我国双语教学的跨文化冲突背景[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二辑)[C];2008年

2 高慧斌;;京师同文馆“馆政”与“掌教”制度研究[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3 刘佳;;出洋肄业局与游美肄业馆之比较[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4 刘功君;;晚清留日经费的筹付与管理[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7)——中外教育交流史研究(含留学教育、教会教育等)[C];2009年

5 杨茂庆;;福建船政学堂赴欧留学生的贡献及其经验教训[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7)——中外教育交流史研究(含留学教育、教会教育等)[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阎乃胜;杜亚泉与中国近代科学教育[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袁哲;法学留学生与近代上海(清末-1937年)[D];复旦大学;2011年

3 方家峰;中国近代高等工业教育研究(1840-1927)[D];河北大学;2011年

4 赵娟;中国近现代教育小说研究[D];河北大学;2011年

5 刘秀俊;“中国文化的海外媒介”[D];山东大学;2010年

6 张宝强;体育专业留学生与中国体育发展研究(1903-1963)[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7 张陈;我国当代学位制度的传统与变革[D];西南大学;2011年

8 张坚;东南亚华侨民族主义发展研究(1912-1928)[D];厦门大学;2002年

9 王晓博;中国近现代后发优势经济思想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10 鲍明;满族文化模式[D];中央民族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路莹;洋教习与晚清新式学堂的建立[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林鑫;福建船政学堂的办学特色、成效及启示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3 王莹;福建船政学堂办学经验对我省高职教育变革的启示[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4 陈长江;甲午战后至戊戌维新前清政府的改革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刘秀俊;谭嗣同《仁学》宗教思想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左明;江标的思想来源及其在湖南的改革[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7 陈晨;南京临时政府时期人权约法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8 陈为;博物馆与中国近代社会变革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1年

9 王江荷;清末民初(1862-1918)教师群体近代化历史演进考略[D];西北师范大学;2010年

10 孙磊;江南制造局蒸汽机译著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


  本文关键词:洋务运动时期的留欧教育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1970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suzhijiaoyulunwen/31970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9dd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