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素质教育论文 >

大学生职业价值观与就业力的相关性研究

发布时间:2017-04-24 13:21

  本文关键词:大学生职业价值观与就业力的相关性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2013年高校毕业生人数为699万,2014年这个数字将达到727万。解决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一方面要从国家社会方面入手,另一方面提高大学生个体的就业力,从大学生个体入手,溯本追源才能够真正做到大学毕业生与社会的和谐对接。提高大学生的就业力水平,增强大学生获取工作、保持职业、发展职业及在职业生涯中不断获得突破、实现个人价值的能力,是社会不断发展的重要保障,而价值观特别是职业价值观是影响就业力的重要因素。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是指大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在职业选择的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带有持久倾向性的、对大学生选择职业有深刻影响的、稳定的内心尺度。 为研究大学生职业价值观与就业力的关系,本研究在大学生职业价值观和就业力相关概念及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实证调查使用的研究工具是凌文辁等编制的《大学生职业价值观问卷》和何昭红等编制的《大学生就业力自评量表》,研究对象是广西师范大学、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桂林理工大学、桂林医学院、广西大学、广西医科大学六所高校大一至大四的大学生。通过随机抽样发放750份问卷,回收714份,有效问卷685,运用Epidate和SPSS数据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并针对研究结果从国家社会、高校、家庭和大学生个体四个方面提出培养大学生职业价值观以提高就业力的建议。 经研究发现: 1.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整体均值为3.654,声望地位、保健和发展三个维度的均分分别为3.359、3.884、3.835,得分均大于量表的中值3,处于中上水平。分数从高到低分别是保健、发展、声望地位,说明当今大学生在职业价值观上最看重的是保健因素,其次是发展因素,最后才是声望地位。从性别因素上来看,不同性别大学生在职业价值观总体上有显著差异。从生源地来看,来自不同地区的大学生在发展维度上有显著差异。在是否担任学生干部方面,学生干部大学生比非学生干部大学生更看重声望地位因素。在年级变量上,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在职业价值观总体及声望地位和发展两个维度上有显著差异。从专业上来看,不同类型专业大学生在保健和发展两个维度上有显著差异。从家庭类型来看,来自不同家庭类型的大学生在职业价值观总体及保健和发展两个维度上有显著差异。从政治面貌上来看,团员大学生比党员大学生更重视保健因素。而在民族、是否独生子女、是否兼职、家庭收入变量上,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没有显著差异。 2.大学生就业力总体均值为3.435,自我发展、人际沟通、就业自信心、实践能力及适应能力五个维度的均分分别为3.453、3.600、3.415、3.394、3.273,得分均大于量表的中值3,处于中上水平。从性别上看,不同性别大学生在就业力总体和就业自信心上有显著差异。从生源地上来看,来自不同地区的大学生在就业力总体及自我发展、人际沟通和实践能力上有显著差异。从学生干部任职情况来看,学生干部大学生与非学生干部大学生在就业力总体及适应能力维度上有显著差异。从年级上来看,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在就业自信心和实践能力两个维度上有显著差异。从专业类型上来看,不同专业类型的大学生在就业总体及人际沟通、就业自信心及实践能力三个维度上有显著差异。从家庭月收入上来看,家庭收入情况不同的大学生在就业力总体及实践能力和适应能力上有显著差异。从家庭类型上来看,不同家庭类型的大学生在就业力总体及其五个维度上均有显著差异。从政治面貌上来看,政治面貌为党员的大学生比政治面貌为团员及群众的大学生有更好的适应能力。大学生就业力在民族、是否独生子女和是否兼职变量上没有显著差异。 3.大学生职业价值观与就业力呈极其显著的相关关系,大学生职业价值观对就业力具有一定的预测作用。大学生职业价值观可以解释就业力26.6%的方差变异量,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发展和声望地位维度与就业力有线性回归关系,他们对就业力解释的方差变异量分别为24.4%和2.5%。
【关键词】:大学生 职业价值观 就业力 相关性
【学位授予单位】:广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G647.38;G641
【目录】:
  • 中文摘要3-5
  • Abstract5-10
  • 前言10-13
  • (一) 问题的提出10-12
  • (二) 研究的意义12-13
  • 1. 理论意义12
  • 2. 实践意义12-13
  • 一、大学生职业价值观和就业力的研究综述13-26
  • (一) 职业价值观的研究综述13-18
  • 1. 价值观的概念界定13-14
  • 2. 职业价值观的概念界定14-16
  • 3. 职业价值观的结构研究16-18
  • 4. 职业价值观的影响研究18
  • (二) 就业力的研究综述18-24
  • 1. 就业力的含义与发展18-19
  • 2. 就业力的结构研究19-23
  • 3. 大学生就业力的功能23-24
  • (三) 大学生职业价值观与就业力的关系研究24-26
  • 1. 职业价值观与就业力的关系24
  • 2. 大学生职业价值观及其构成维度对就业力的影响研究24-26
  • 二、本研究的总体构思和设计26-33
  • (一) 研究的基本思路26
  • (二) 研究目的26
  • (三) 研究对象26-28
  • (四) 研究工具28-31
  • 1. 《大学生职业价值观量表》28-29
  • 2. 《大学生就业力自评量表》29-31
  • (五) 研究方法31
  • (六) 研究过程31
  • (七) 研究假设31-33
  •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33-53
  • (一) 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结果与分析33-40
  • 1. 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总体情况33
  • 2. 大学生职业价值观在不同群体上的差异情况33-40
  • (二) 大学生就业力的结果与分析40-48
  • 1. 大学生就业力的总体情况40-41
  • 2. 大学生就业力在不同群体上的差异情况41-48
  • (三) 大学生职业价值观与就业力的关系48-53
  • 1. 大学生职业价值观与就业力的相关分析49-50
  • 2. 大学生职业价值观与就业力的回归分析50-53
  • 四、综合分析与讨论53-61
  • (一) 大学生价值观的总体情况及在人口统计学变量上的讨论53-56
  • 1. 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总体情况53
  • 2. 大学生职业价值观在人口统计学变量上的讨论53-56
  • (二) 大学生就业力的总体情况及在统计学变量上的讨论56-59
  • 1. 大学生就业力的总体情况56-57
  • 2. 大学生就业力在人口统计学变量上的讨论57-59
  • (三) 大学生职业价值与就业力的关系59-61
  • 五、研究结论与建议61-70
  • (一) 研究结论61-62
  • 1. 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方面61
  • 2. 大学生就业力方面61-62
  • 3. 大学生职业价值观与就业力的关系方面62
  • (二) 建议62-70
  • 1. 国家社会方面62-64
  • 2. 高校方面64-66
  • 3. 家庭方面66-68
  • 4. 大学生个体方面68-70
  • 六、研究不足与展望70-71
  • (一) 研究存在不不足70
  • 1. 研究样本有限70
  • 2. 研究方法单一70
  • 3. 量表的实效性有限70
  • 4. 研究样本比例不十分理想70
  • (二) 研究展望70-71
  • 1. 扩大研究样本范围70
  • 2. 比较研究70
  • 3. 增加研究方法70-71
  • 注释71-77
  • 参考文献77-82
  • 附录82-84
  • 读硕期间发表论文84-85
  • 致谢85-86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珏;;高职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J];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2 张云仙;;大学生一般自我效能、工作价值观与就业能力的相关研究[J];滨州职业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3 宁维卫;中国城市青年职业价值观研究[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年04期

4 张互桂;王中;;试论高校毕业生就业力[J];湖南社会科学;2009年02期

5 龚惠香,汪益民,袁加勇,陈杭渝;从两次问卷调查看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演变趋势[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1999年03期

6 李政;;当代大学生就业力问题研究[J];广东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7 陈静;李卫东;;大学生职业价值观、自我效能感和就业能力的关系研究[J];高教探索;2011年05期

8 于海波,张进辅;从职业价值观中分析当代大学生需要的特点[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2期

9 何昭红;吕兆华;;大学生就业力自评量表的初步编制[J];高教论坛;2012年11期

10 高涛;;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对提升高校大学生就业力的研究[J];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年04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陈勇;大学生就业能力及其开发路径研究[D];浙江大学;2012年


  本文关键词:大学生职业价值观与就业力的相关性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2429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suzhijiaoyulunwen/32429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4f9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