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素质教育论文 >

职业适应期大学生员工工作稳定性特征及对策研究

发布时间:2023-04-08 06:04
  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大学毕业生数量剧增,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压力达到了空前的程度。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再加上高校“先就业、后择业”就业策略的引导,部分大学毕业生仓促就业,而在职业适应期内就频繁离职,工作稳定性极差,给自身、学校和企业都带来了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 本研究在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将大学生员工参加工作的前3年定义为职业适应期,分析这一时期大学生员工的择业标准、工作满意度、择业标准与工作满意度之间的差距以及离职影响因素等,探寻他们频繁离职,不能在企业稳定发展的原因,并多角度思考相应的稳定策略。 通过实证调查,本论文主要得出以下结论: 大学生员工在职业适应期内出现离职的情况比较突出,工作稳定性较差,不同类型大学生员工的工作稳定状况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不同类型大学生员工在择业标准和工作满意度的总体特征和部分具体项目上呈现出显著性差异。 大学生员工的择业期望值与对实际工作的满意度之间存在较大差距,尤其是在发展因素和经济收入等保健因素方面的差距比较显著。 不同类型大学生员工产生离职倾向的影响因素在总体特征上较相似,在具体项目上有不同的侧重。 职业适应期大学生员工普遍认为要保持...

【文章页数】:10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研究目的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假设
    1.6 研究变量及变项定义
2 文献综述
    2.1 职业发展的相关理论研究
        2.1.1 职业生涯的含义
        2.1.2 职业发展理论
        2.1.3 职业选择理论
    2.2 员工离职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
        2.2.1 工作满意度的理论研究
        2.2.2 离职倾向的理论研究
        2.2.3 工作满意度与离职倾向的关系研究
    2.3 国内外职业价值观的研究
    2.4 研究趋势与不足
3 研究设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设计、方法和实施程序
        3.2.1 研究设计
        3.2.2 研究方法
        3.2.3 研究的实施程序
    3.3 研究工具
    3.4 问卷的发放
        3.4.1 抽样结果
        3.4.2 有效样本人口统计学分析
    3.5 资料的处理与统计方法
    3.6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4 职业适应期大学生员工工作稳定性特征的调查分析
    4.1 职业适应期大学生员工职业稳定现状的总体分析
        4.1.1 职业适应期大学生员工的离职行为分析
        4.1.2 职业适应期大学生员工的离职心理分析
    4.2 职业适应期内不同类型大学生员工职业稳定现状的比较分析
        4.2.1 调查统计前的研究假设
        4.2.2 调查统计后的研究结论
    4.3 职业适应期大学生员工对“先就业、后择业”观点的看法
    4.4 本章小结
5 职业适应期大学生员工工作稳定性有关特征的比较分析
    5.1 职业适应期大学生员工的择业标准分析
        5.1.1 职业适应期大学生员工择业标准的整体现状分析
        5.1.2 不同类型大学生员工择业标准的比较分析
    5.2 职业适应期大学生员工的工作满意度分析
        5.2.1 职业适应期大学生员工工作满意度的整体现状分析
        5.2.2 职业适应期大学生员工工作满意度的比较分析
    5.3 工作满意度与择业期望值之间的差距及影响分析
        5.3.1 工作满意度与择业期望值之间的差距分析
        5.3.2 工作满意度与择业期望值差距的影响分析
    5.4 职业适应期大学生员工的离职影响因素分析
        5.4.1 离职倾向各项指标的因素分析
        5.4.2 职业适应期大学生员工的离职影响因素的整体分析
        5.4.3 职业适应期大学生员工离职影响因素的比较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职业适应期大学生员工工作稳定性对策探讨
    6.1 职业适应期大学生员工对自身工作稳定性措施的认识
    6.2 加强职业适应期大学生员工工作稳定性的对策
        6.2.1 大学生员工个体层面的对策
        6.2.2 企业层面的对策
        6.2.3 学校层面的对策
7 研究结论与进一步研究建议
    7.1 研究结论
    7.2 进一步研究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本文编号:378615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suzhijiaoyulunwen/378615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45c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