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学校管理论文 >

人性理论对学校管理实践的指导意义

发布时间:2016-09-29 13:27

  本文关键词:人性理论对学校管理实践的指导意义,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人性理论对学校管理实践的指导意义


网络出版时间:2014-06-13 13:25 网络出版地址: 第 11 期 MODERN READING 2013 年 11 月

现代阅读

NO.11 November.2013

人性理论对学校管理实践的指导意义
薛桂华 (西安思源学院电信分院) 【摘要】在现代学校管理中,高校普遍采用的管理方式仍是以科学化管理和制度管理为主,以定量评价对教师进行考核。 然而,我们发现教师的工作动力并未随制度的完善而提高,综合教师教学态度,发现定量的论文和课题的发表与研究对教学质 量提高只起很小的促进作用。可见,学校机械地将各项考核纳入学校的各项管理当中,并不能达到预期学校管理的效能。因此, 学校管理实践中,除了科学管理和制度管理方式外,以人性化理论为指导,充分调动教职工和学生的积极性,以人为本,才能 更好的实现学校的预期管理效果,提高教育质量。 【关键词】人性理论 【中图分类号】G642 学校管理 教师管理 【文章编号】1673—8497(2013)11—0016-01 三、学校管理中坚持情理交融,增强情感性 1. 树立“以师为本”的管理思想。 一位教育家曾说过,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就如同池 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成为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然而,我们发现现在越来越多的教师在学校更多的是被管理者, 教师的自主性受到限制,只是被制度化的管理,学校管理的参 与意识很弱,教职工的责任心和自豪感大大减弱。所以,在高 校中学校要建立“以师为本”的管理思想,凸显教师管理者的 身份,充分调动教师的的积极性,才能发掘教师的潜能,更好 的实现教学效果。 2. 营造一个互尊互爱的学校环境。 在学校环境中,人始终处于主体地位 , 如果忽视一个人的 主体价值,就会影响一个人的个性和自信心,并且使人自尊心 受挫,这种影响会慢慢扩散到生活学习的各个方面。比如,首 先影响个人的人际关系,在亲情,友情之间,其次,没有了自 信心,学习工作上没有了动力,也就直接的影响了自身的工作 状态和成绩。所以,在学校实施人性化管理首先要营造一个互 相尊重的学校环境。感情因素对人行为的影响是以共识和情感 为基础的, 在这个基础上营造一个平等、 团结、 尊重的组织氛围, 这对于主体意识突出的教师们,将具有极大的感召力。 3. 学校文化引导作用。 在现代企业管理中,每个公司都有自己独特的企业文化, 这种企业文化引导着全体职工的工作方向,并且对员工起到激 励作用。 另外, 企业文化具有凝聚力的作用, 所以, 学校管理当中, 建立适合自身发展的管理文化,对增强学校的内聚力、改善学 校风气和整体精神具有重要意义。尤其在现在人被“物化”越 来越严重的今天,学校管理文化的形成,势必会对学生的和教 师精神世界产生影响,使他们更好的体现人的价值和生活意义。 随着社会的进步,学校教师和学生受社会风气和环境影响, 自主性越来越强, “自我实现型” 人群也越来越多, 现代社会中, 不仅企业需要采取“人性化管理方式”,对员工进行恩威并重 的管理,学校也要实施“人性化管理”,只有这样,才能培养 出德才兼备和与时俱进的人才。在学校管理中,将科学化管理, 制度管理和“人性化管理”三者结合起来,并结合学校发展实 际情况,分层次,突出重点应对学校的各项任务和突发情况, 势必是未来学校管理发展的趋势。 参考文献: [1] 曾碧辉 . 浅谈高校学生管理中的“人本管理”[J]. 新疆 石油教育学院学报 ,2004,(04). [2] 杨彤 , 廖菁 . 高校学生管理人性化探讨 [J]. 邵阳学院学 报 ( 社会科学版 ),2005,(01). [3] 侯立华 . 关于学校人本管理的探讨 [J]. 教育探索 ,2002,(08). [4] 缪建红 , 俞安平 . 新时期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理念创新 [J]. 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学报 ,2004,(01). 【文献标识码】A

一、人性化管理的含义 人性化管理即以人为本,在管理当中,把人看作第一要素, 把发展人、完善人作为根本目的,一切围绕人以人为中心的管 理。这是西方管理学中的一个重要的理论思想,从这种人性观 点出发,,注重运用人性,为工作人员创造适宜的工作环境和条 件, 发挥人的潜能, 更好的实现人的工作价值。 就学校管理而言, 学校是“人才济济”的地方,也是培养未来高素质人才的地方, 人势必成为管理的中心,所以要使人们能充分挖掘自己的潜力, 发挥自己的才能,即充分地自我实现,学校管理人员就要为教 师创造条件,减少和排除职工在自我实现过程中所遇到的障碍。 二、对现代教师工作特征,心理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1. 对教师的工作特征的分析。 教师在教学的实际工作中,除了正常的课堂授课之外,还 有很多 “八小时工作空间” 之外的内容需要完成。 量变决定质变, 只有工作数量的积累到一定程度,才能提高教学质量,达到质 变的效果。而教育质量的提高和教育成果是集体共同创造的, 所以作为一个以个体活动为主的教师,不仅要完成本身的工作, 还需要与各个环节的教师,后勤通力合作,相互配合,才能培 养优秀的人才。总之,一个人的培养需要许多教育工作者的努 力,教师教学质量的提高也是很难用一个标准的尺度来衡量的。 2. 教师的心理特征。 教师一般都善于思考,喜欢说服。工作上喜欢求知进取, 精益求精,严于律己,责任心很强。也是基于这种工作态度, 一方面,教师有很强的的自尊心,能在生活和工作中控制自己 的感情,希望得到学生的尊重,领导的认可。就高校而言,处 于相对宽松的学习环境当中,作为教师,首先希望自己的学生 学有所成,并且在学校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毕业后能 更好融入社会和工作中;其次,在生活上希望以朋友和长辈的 身份能够和学生打成一片,了解学生心理,这样教学工作变得 相对轻松,而教学质量也会相应地提高。所以,如果置教师的 工作特点和心理特点于不顾,只按规章行事,忽略教师的人格 尊严的考虑,势必会产生逆反心理和反抗心理和行为。 3. 影响教师工作的两个主要因素 笔者认为“需要和挫折”和“期待与公平”是对教师影响 比较严重的两个心理因素。首先,教师的人际关系较为融洽。 教师虽然是以个体劳动为主,但教育结果的集体性,需要教职 工之间合作完成;其次,由于教师社会交往单纯,容易满足, 一般较安心本职工作,受挫的机会较少。第三,教师都有强烈 的期望,教师的期望的心理主体现在对学生的期望和对领导的 期望以及对工作成绩的期待。从这两个因素出发,教师的教育 成果如果只从量上进行计算,是不公平和不科学的。因为这种 精神生产的产物,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并且教育效果也很 难形成用具体数字评定。 所以作为学校管理者首先要清楚地认识到考核评定工作无 论做的多么完善和细致,都只能反映教师工作的某些方面而非 全部。切记把屏蔽结果绝对化,变成教师的全部评价。要认识 到屏蔽工作也只能在一定程度上有激发积极性的作用,根本上 还得靠教师的自觉努力和高度的责任感。

- 16 -



  本文关键词:人性理论对学校管理实践的指导意义,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2640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xuexiaoguanli/12640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e1d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