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学校管理论文 >

中职班主任管理中的“疏”与“堵”的探析

发布时间:2015-12-31 19:05

中职教育是我国职业教育的主要组成部分,中职教育的特殊性在于其教育的对象为具有初中学历以及同等学历的学生,在于培养具有一定知识水平和职业技能的综合素质人才。班主任管理是教育管理的主体,是提高中职院校的管理水平,以及实现中职教育培养目标的一项最为基础性的工作。班主任管理工作中的大量事实证明,无论只采取“堵”还是仅仅采取“疏”的管理模式都无法对中职学生进行有效的管理,只有采取“堵疏”结合的方式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当前中职院校中班主任管理工作的现状分析 
  不可否认的是,从我国整体来看,由于受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在中职院校班主任管理工作中依旧存在着这样或者那样亟待解决的问题。集中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班主任普遍缺乏责任与管理意识 
  在中职学校中,由于其教育的特殊性,班主任常常会把学生当成“差生”来看待,在工作中普遍缺乏管理主动性和积极性,在弱化对学生管理的同时,有些中职院校的班主任常常忽视与学生之间进行学习与生活中必要的交流,缺少应有的对学生和教育负责的意识。 
  (二)班主任缺乏应有的耐心和爱心 
  有些班主任受传统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始终以学生学习成绩的高低来衡量学生的好坏。在实际的工作中,班主任时常采取盛气凌人的态度,缺少对学生应有的关心和呵护。对于学生在平时所犯的一些错误严厉批评,急于让他们改正,缺少应有的耐心和爱心,不能对他们予以宽容和理解。但是,实践证明,这种做法不仅达不到应有的效果,反而会让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因为教育是一种情感互动的活动,唯有从学生的心理出发,考虑学生的真实感受,才会打入学生的心灵,实现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实现管理的最终目标。 
  (三)管理工作过于形式化 
  目前我国很多中职学校对各班级的管理都是通过高年级对下面的年级的检查和班主任的日常工作报告来完成的。然而高年级学生在实际的检查中,比较形式化,不能准确和及时地反映存在的问题,加上学校部门和部门之间协调性还有待提高,导致管理时机的丧失以及管理效率的低下。 
  二、“疏堵结合”的管理模式在中职学校班主任管理工作中的实施 
  教育是帮助一个人养成良好习惯的过程。中职教育的目标除了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以及实践技能之外,促进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也同样重要。由于中职学生的生理以及心理还正处于发育阶段,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难免会犯错误。新时期,对于学生的错误,班主任必须转变管理观念,除了要“堵”,更要“疏”,实现“堵”与“疏”之间的结合和协调,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那么“疏堵结合,管教并举”的管理模式在中职学校班主任管理工作中到底应该如何实施呢?笔者认为,我们可以采取的做法是: 
  (一)能“疏”则不“堵” 
  对于管理中出现的一些小问题,比如上课说话、精力不集中、言谈举止不文明等,班主任根本不必要采取“堵”的办法,对学生严加呵斥,责令他们迅速改正,这种处理办法根本起不到预想的效果。相反,班主任应该首先分析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跟这些学生认真地讲清楚这些不良习惯的影响,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并从内心深处出发予以努力改正和克服。 
  (二)先“疏”而后“堵” 
  中职学生的人际关系是班主任管理的一个重点。中职学生普遍会对新鲜事物产生好奇,但是对于心理还未发育成熟的他们来说,在人际关系的交往和处理上还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对待这个问题,班主任不能去扮演一个严厉教师的角色,要理解和包容他们,,对学生多一分耐心和爱心,去扮演一个朋友的角色,扮演一个倾听者,给予他们帮助和关怀,为他们答疑解惑,让学生认识到青春期对异性的好奇是一种十分正常的现场,最为重要的是把握好男女交往的度,以及爱情和友情的界限,切勿出于好奇盲目尝试。 
  (三)先“堵”而后“疏” 
  对于学生打架斗殴、网络成瘾、旷课、抽烟酗酒等严重违纪问题,班主任就不能再首先采取“疏”的办法,而应当采取先“堵”后“疏”的办法。因此,班主任应当在了解事情发展经过、发展情况的基础上做出严肃的批评,必要的时候上报学校给予纪律处分以及要求家长配合监督和管理。只有这样,才能让这些学生意识到自己所犯错误的严重性,在此基础上,班主任再适当地采取“疏”的策略,让他们明白只要认真改正错误,避免再犯,就还是一个优秀的学生,最终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实践证明,班主任管理是一门艺术、一门学问。随着中职教育教学模式的改革,新形势下,班主任管理工作也应当与时俱进,讲求方法和技巧,采取“堵疏结合,管教并举”的管理模式,在“堵”的同时,更要注重“疏”,从内心感化学生,实现师生之间的心灵交流。 



本文编号:1853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xuexiaoguanli/1853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771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