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学校管理论文 >

“课堂前5分钟”之妙用

发布时间:2015-12-31 18:40

“课堂前5分钟”之妙用

——语文教学综合实践活动的一点尝试

丰光明

摘要:“课堂前5分钟”语文教学综合实践活动既能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又有利于学生的书面表达,还能帮助学生与学习课文紧密结合.借以巩固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关键词:“课堂前5分钟”;教学妙用

现在,作文教学越来越被教者所重视,但学生“作文难”的心理障碍很难消除。有人预言:“如果在作文教学过程中把说和写结合起来,先说后写,那么学生的表达能力会出现一个新的局面。”笔者曾经较长时间地进行了一些研究、探讨和尝试。

新大纲在口语训练上提出了这样的要求:“要利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要在课内外创设多种多样的交际情景,让每个学生无拘无束地进行口语交流,要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极地锻炼口语交际能力。”而“口头作文”是进行语文基本技能训练的一种很好的方式。“口头作文”既能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又有利学生的书面表达,还能与学习课文紧密结合.借以巩固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其实,现行语文教材编排设计非常科学,在每个单元园地里先有“口语交际”,接着就是“书面习作”。但是,有的语文教师却机械地把“口语交际”独立进行,在课堂上演变成为某一节.甚至没有一节的口语“技巧”训练课。所谓“技巧”,只不过是让几个优等生“唱唱戏”而已,其他学生在教师的提示下“鼓鼓掌”罢了。这个过渡性的“技巧”,好像给人的感觉就是为了马上要进行的“书面习作”而准备的——难点依然未突破,学生“作文难”的心理障碍依然没有被消除。

所以,笔者认为,如果教师巧妙地把此难点分散落实到单元四篇课文中的每一课时里,“说”中有“读”,“读”中有“说”,“说”后又“读”,那么教学效果肯定好得多!

实际上,“单元园地”里的口语交际内容跟本单元课文内容有密切的联系。所以,教者大可不必只是在学到《语文园地》的“口语交际”时才去进行“口头作文”的训练,而完全可以结合单元里的每一篇课文的每一课时的教学,进行适时的“口头作文”训练。

因为,新教材加强了各单元、各版块知识间的整合,让每版块课文的教学、口语和习作的训练,三者都围绕着一个共同话题整合成一个《语文园地》。这是教材编排的改革和进步。所以,完成每个《语文园地》里的习作,无论是教师的习作指导,还是学生的习作准备,在教学环节上都有了更大的拓展空间。虽然“书面”的习作每个单元只有一次,但是“口头”的习作却可以不是一次,可以每课时都进行!

笔者就是在有以上这些认识的前提下,创造性地开辟了“5分钟”的特色课堂——每一单元,让学生围绕一个话题,边学课文边轮流地进行“口头作文”训练。

比如,三年级下册《语文园地五》,口语交流“父母的爱”,习作“用一两件事来写父母对自己的爱”,在完成第四单元的教学任务后,笔者就帮着学生确定了第五单元“口头作文”的话题:父母的爱。

当然,口头作文,,除了要对讲话时的仪表、声音、节奏、语气、感情等方面进行训练外,更要从确定中心到取舍材料、安排结构到遣词造句等方面进行训练。

一般来说,最初训练期间,教师一定要在每个单元开始时,进行“口头作文”示范。

在教学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时,笔者就曾经这样给学生示范:

同学们,大家好!(敬礼)我是丰老师。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一张珍贵的照片》。(出示照片)

大家看,(右手摆动着照片,很神秘的样子)这张照片是我很小的时候拍下的,不足半岁。看,(再摆动着照片)我偎依在我妈妈的怀抱,正甜甜地笑着呢。

听人说,那时,我爱哭得很,因为我常常肚子痛。每天夜里,我都哭得妈妈没法睡觉。每到这个时候,妈妈就把我的肚子紧紧地贴在她的肚子上,还不能坐着,好长时间地抱着,抱着在屋里走来走去,走来走去……妈妈这时走动的步子特别的小特别的轻。就这样抱着,走着,每次一两个小时。有时,我哭得太厉害了,妈妈着急心疼得直掉眼泪。我出生的几个月,一直都这样。妈妈因为总是这一个姿势抱着我,累出了肩周炎。(学生们静静地听着)

这张照片,(又摆动着照片,很严肃的样子)我一直留着,不,是保存着,保存到现在。它凝聚着浓浓的母爱,是我一生很多照片中最珍贵的照片。(右手将照片放进上衣口袋,很爱惜的样子)

我的演讲完毕。谢谢大家!(学生鼓掌)

学生有了教师的口语示范,又有同学的口语表演,还有单元4篇课文的阅读理解,更有自己的口语演讲,“听”“说”“读”反复训练,循序渐进,于是,有了“口头作文”阶段的整理加工,“写”的感觉来了——“书面作文”水到渠成。

 “课堂前5分钟”语文教学综合实践活动既能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又有利于学生的书面表达,还能帮助学生与学习课文紧密结合.借以巩固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作者单位:湖北省浠水县走马小学



本文编号:1854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xuexiaoguanli/1854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92c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