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房地产论文 >

中国地级市房地产开发与人居环境耦合发展空间格局

发布时间:2016-11-02 14:36

  本文关键词:中国地级市房地产开发与人居环境耦合发展空间格局,,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第 33 卷 第 2 期 2014 年 2 月

地理科学进展
Progress in Geography

Vol.33, No.2 Feb. 2014

中国地级市房地产开发与人居环境 耦合发展空间格局
张英佳 1, 李雪铭 1,2, 夏春光 1,3
(1. 辽宁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

辽宁 大连 116029; 2. 辽宁师范大学人居环境研究中心, 辽宁 大连 116029; 3. 大连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 辽宁 大连 116011) 摘 要: 中国房地产业历经近 30 年的发展, 主要集中于经济较活跃、 环境较适宜、 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较完善、 人

居环境较适宜的城市, 房地产开发的地域差异逐渐突出。科学适度的房地产开发能为人们提供良好的人居环境, 而过度的房地产开发则会抑制人居环境质量的提升。基于房地产开发与人居环境耦合发展视角, 建立了中国城 市房地产开发与人居环境耦合度评价指标体系, 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和耦合发展度模型, 对 286 个地级市单元的 段, 虽未达到协调水平, 但相互作用与影响力较强, 其中协调度最高的为南京市; ② 房地产开发与人居环境整体发 地级行政单元划分为 9 个类型, 政府应根据不同类型采取差别化的房地产开发调控政策。 关 键 词: 房地产开发; 人居环境; 耦合发展; 空间分析; 中国 doi: 10.11820/dlkxjz.2014.02.009 中图分类号: K902 文献标识码: A 房地产开发进行空间格局分析。结果显示: ① 中国地级单元城市房地产开发与人居环境整体协调度处于磨合阶

展度处于较低水平, 且空间分布非常不均衡, 耦合发展度最高的为深圳市; ③ 基于耦合协调度和发展度可将中国

1 引言
改革开放特别是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 中国启 动城市住房制度改革, 住房朝着市场化和商品化方 向渐进式变革( 刘望保等, 2010)。住房体系已经基 本完成从以国家统一计划分配为主到以市场调节 为主的系统转变, 中国的城市住房进入了前所未有 的快速发展阶段。计划经济时代的房地产开发严 重不足、 类型和数量短缺的状况已经大大缓解, 全 国城市人均住房面积从 1978 年的 6.73 m 增长到
2

住房问题逐步演变为经济问题、 政治问题、 社会问 题。其中的焦点问题之一是中国房地产开发脱离 改善人居环境质量这一落脚点, 成为吸引剩余资 本、 国际热钱的聚宝盆(吕江林, 2010)。 由于市场具有一定盲目性, 加上房地产企业的 逐利性, 房企在区位选择时往往有一定倾向性, 一 般来说会选择在经济环境较活跃、 公共基础设施与 服务较完善、 人居环境较适宜的城市作为投资对象 ( 高波等, 2012)。这就造成中国部分城市房地产开 发过热, 其投资占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过大, 房 价随之高涨; 同时, 部分城市及区域的房地产开发 却无人问津, 城市棚户区改造及廉租房资金难以落 实, 房地产开发的区域差异越来越显著。这种不均 衡、 不科学的房地产开发模式, 逐步偏离了为居民 提供适宜住房、 推动城镇化, 提高整体人居环境水

2011 年 的 31.7 m , 2011 年 的 住 房 自 由 化 率 达 到
2

84.3%, 总体住房质量水平也有显著提升, 个人拥有 了更多的住房选择机会(陈斌开等, 2012)。 最优越的房地产发展环境却同时催生了最尖 锐的矛盾, 房地产话题已然成为公共话题的核心,

收稿日期: 2013-08; 修订日期: 2013-12。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171137); 辽宁省高等学校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项目(LR2013050); 教育部博士点基金项目 (20132136110001)。 作者简介: 张英佳(1984-), 女, 湖南永顺人, 博士生, 主要研究方向为城市人居环境与城市社会地理, E-mail: zyj575657@163.com。 通讯作者: 李雪铭(1964-), 男, 江苏常熟人, 教授, 博士生导师, 主要从事城市人居环境与城市社会地理研究, E-mail: lixueming999@163.com。 232-240 页



第2期

张英佳 等: 中国地级市房地产开发与人居环境耦合发展空间格局

233

平的大方向, 给社会带来了新的不稳定因素。因 此, 研究房地产开发与人居环境的耦合协调关系, 对于促进房地产开发与人居环境建设的可持续发 展, 具有重要的理论及现实意义。 以往地理学者对房地产进行研究时, 主要侧重 于城市尺度, 如城市内部房价空间分布规律、 城市 住房空间结构及其分异规律(王洋等, 2013), 以及探 讨城市交通、 绿地、 商业对房地产发展的影响(党云 晓等, 2011), 研究尺度上较少涉及全国尺度, 研究 内容也未涉及房地产与人居环境耦合关系; 而以研 究房地产见长的经济学、 管理学、 社会学也多从宏 观层面论述房地产与税收 ( 陈多长等, 2004)、 金融 ( 张 晓 晶 等, 2006)、 经 济 ( 梁 云 芳 等, 2006) 的 相 互 关系。 本文选取 《中国区域经济统计年鉴 2011》 所列 的 286 个地级市 ( 拉萨市因数据不全, 未包括在内) 作为研究对象, 基于房地产开发与人居环境耦合发 展视角, 测算各个城市房地产开发与人居环境的的 耦合类型区的空间分布特征, 并进一步将其划分为 不同类别, 以期对未来有针对性地制定房地产开发 及城市发展策略提供参考。

2 房地产开发与人居环境耦合模型
借鉴物理学中的容量耦合概念及容量耦合系 数测算方法, 应用到地理学相关研究中, 可以建立 多个系统之间相互作用的耦合度评价模型。耦合 度评价又可分为耦合协调度测算和耦合发展度测 算 ( 黄 金 川 等, 2003; 刘 沛 林 等, 2013; 刘 耀 彬 等, 2005; 孙东琪等, 2013; 杨忍等, 2013)。 耦合协调度主要用来描述两个或两个以上子 系统相互作用、 相互影响的强度。系统演变过程内 部各要素之间联系越紧密, 其耦合性就越强。根据 耦合协调得分高低, 可分为耦合发展模式、 磨合发 展模式与拮抗发展模式 3 种类型(图 1)。 由于发展方式的复杂性, 房地产开发与人居环 境的协调度不一定会随着时间推移呈现有序的阶 段性演变过程, 也有可能出现倒退和跳跃前进的现 象。因此需要利用耦合发展度指标来描述各个系 统之间耦合发展水平的高低。根据耦合发展度值, 可分为高水平发展模式、 中等发展模式和低水平发 展模式。 耦合模式说明房地产开发与人居环境两个系

图 1 房地产开发与人居环境耦合关系 Fig.1 Relationship between real estate development and housing condition

234







学 进 展

第 33 卷

统相互作用、 相互影响的强度大, 关系密切, 又可分

表 1 城市人居环境与房地产开发系统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Tab.1 Indicators for evaluating urban housing condition and real estate development subsystems
系统 房地产 开发 综合 评价 房产投资情况 建筑业情况 功能 房屋销售情况 指标 人均商品房销售额 人均商品房销售面积 人均房地产开发投资额 人均建筑业企业产值 人均房屋建筑施工面积 每万人建筑业从业人数 人居 环境 综合 评价 居住环境 公共基础设施 与服务环境 每万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数 每百人公共图书馆藏书 每万人拥有公共汽车 人均绿地面积 人居住房面积 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 社会经济环境 城镇就业人员平均工资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

为以下两种子模式 ( 图 1): ① 高水平良性耦合发展 促进的共同进步型。城市人居环境质量较高, 房企

模式。属于房地产开发与人居环境耦合中的相互

预期收益高, 房地产开发力度大, 并成功地提高了 城市居民的居住条件和生活水平, 推动了人居环境 质量的明显改善, 而人居环境的改善又反过来吸引 更多的房地产开发, 形成良性循环。 ② 低水平恶

性耦合发展模式。属于房地产开发与人居环境耦 合中相互抑制的恶性循环型。如某些经济欠发达 地区, 城市人居环境与房地产开发水平都较低, 一 方面缺乏资金投入来改善人居环境, 另一方面较差 的人居环境导致房地产商预期收益不足, 而无法吸 引新投资, 陷入恶性循环。 磨合和拮抗属于房地产开发与人居环境发展 ① 部分处于高水平发展阶段的一二线城市, 房地 不协调的不同阶段 ( 图 1)。主要由以下原因引起:

产开发过热, 房价快速飙升, 住房市场的供求矛盾、 住房可支付能力导致的社会分化问题随之加剧, 同 时对财政、 土地和人力资源带来巨大压力, 制约了 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 系统处于磨合或拮抗状态。 ② 由于一二线城市对土地加强管控, 房企开始抢 占土地资源较丰富的三四线中等城市市场, 致使房 度, 出现系统磨合或拮抗。 ③ 某些发展水平较低 地产开发迅猛, 但人居环境改善速度赶不上开发速

值越大表明系统功能越好, 即数值大小对系统的功 效贡献为正时, 称为正指标; 当 xij 值越小, 表明系统 功能越好, 即数值大小对系统的功效贡献为负时, 称为负指标(马丽等, 2012)。
ìdij = ( xij - xij min)/( xij max - xij min)(正指标) (1) í ?dij = ( xij max - xij)/( xij max - xij min)(负指标) 又称功效数; dij 式中: dij 为系统 i 指标 j 的标准化值,

的城市, 因经济欠发达, 房企对资金回报信心不足, 不愿多开发, 但对涉及民生的人居环境基础设施建 设方面财政投资尚属充裕, 在中央及地方财政的扶 持下, 其人居环境建设水平尚可, 相对超前于房地 产开发, 出现系统磨合或拮抗。

为最不满意; 而当 dij=1 时, 为最满意。 3.3 子系统功效综合评价

反映目标达成的满意程度, 0≤dij≤1。当 dij=0 时,

城市房地产开发与人居环境子系统的综合功 效是各系统内所有指标对该子系统贡献的综合, 可 通过集成方法来实现。其计算公式为:
U i =∑ Wij × dij

(2)

3 方法与数据
3.1 评价指标体系建立 参考已有研究 ( 李雪铭等, 2005; 刘浩等, 2011; 熊鹰等, 2007), 以最大限度反映系统功能和效益为 原则, 建立城市房地产开发子系统和人居环境子系 统评价指标体系(表 1) 3.2 数据标准化 城市房地产开发—人居环境耦合系统由两个 子系统构成。每个子系统又由若干个指标组成。 设子系统 i 有 n 个指标, 分别为 x1, x2, ……, xn; 当 xij

式中: Wij 为子系统 i 指标 j 的权重。 指标权重通过熵值法确定, 熵值法能够深刻地 反映出指标信息熵值的效应价值, 所给出的指标权 重值比层次分析法和专家经验评估法具有有更高 的可信度, 适合对多元指标进行综合评价 ( 李雪铭 等, 2012)。其步骤如下: (1) 计算第 j 项指标下第 i 个城市指标值占各城 市总值的比重 fij , 公式为:
fij = xij

∑x
i=1

m

ij

(3)

m为 式中:xij 为第 i 个城市的第 j 项指标的指标值;



第2期

张英佳 等: 中国地级市房地产开发与人居环境耦合发展空间格局

235

城市样本总数, 为 286。 (2) 计算第 j 项指标的熵值 e j , 公式为:
e j = - k∑ fij ? ln fij
i=1 m

3.6 数据来源 286 个地级市的人口数量、 每百人公共图书馆 (4) 藏书、 每万人拥有公共汽车、 人均绿地面积、 城镇生 活污水处理率、 人均房地产开发投资额的数据来自 《中国城市统计年鉴 2011》 ; 每万人拥有卫生技术人 员数、 城镇就业人员平均工资、 地区生产总值、 商品 房销售额、 商品房销售面积、 建筑业企业产值、 房屋 建筑施工面积、 建筑业从业人数来自 《中国区域经 济统计年鉴 2011》 。

式中: k=1/lnm; 0≤ e j ≤1。 (3) 计算第 j 项指标的差异系数 对第 j 项指标, 指标值的差异越大, 对评价结果 的左右能力越大, 熵值就越小, 定义差异系数, 公 式为: dj = 1 - ej (5) (4) 求权重 公式为:
Wj = dj

4 结果与分析
4.1 耦合协调度空间格局 2010 年, 中国地级单元城市房地产开发与人居 环境耦合协调度值分布于 0.000749 到 0.999996 之 间, 最高的是南京市, 最低的为陇南市, 平均值为 0.586152, 处于磨合阶段, 说明中国城市房地产开 发与人居环境两个子系统相互作用与影响力较强, 但仍未达到协调水平。 中国地级单元耦合协调度值的空间分布特征 如下(图 2): (1) 协调地区 ( 协调度值在 0.8 以上), 共 103 个 城市, 约占总数的 36.1% , 东、 中、 西部地区均有分 布, 其中东部包括环渤海地区的多个城市, 长江三 角洲的南京、 苏州、 上海、 无锡和宁波等市, 东南沿 海的福州、 泉州、 中山、 珠海、 佛山等市, 以及华南的 钦州、 海口等市; 中西部地区的武汉、 昆明、 郑州、 太 原、 银川、 株洲、 南昌、 呼和浩特、 鄂尔多斯、 重庆等 城市; 另有一些经济欠发达的城市, 如湖南永州、 四 川达州等市房地产开发与人居环境也处于耦合协 调状态。 (2) 磨合地区 ( 耦合度值在 0.4~0.8 之间), 共有 88 个城市, 约占总数的 30.8% 。分布较为分散, 东 部有厦门、 杭州、 广州、 深圳、 三亚、 扬州等城市, 中 西部有合肥、 成都、 克拉玛依、 贵阳、 防城、 丽江、 中 卫、 宜昌、 岳阳、 衡阳、 西宁等城市。 (3) 拮抗地区( 耦合度值在 0~0.4 之间), 共有 95 个城市, 约占总数的 33.2%。主要分布在中西部一 些经济欠发达地区。 4.2 耦合发展度空间格局 2010 年中国地级市房地产开发与人居环境系 统耦合发展度空间分布非常不均衡, 其分值在

∑d
i=1

m

j

(6)

3.4 耦合协调度评价 耦合协调度表示两系统是否处于关系紧密的 耦合发展阶段(刘耀彬等, 2005; 马丽等, 2012)。
C = (Ui × U j
k k

) (αU + βU )
i j

2k

(7)

式中: C 为耦合协调度; Ui 与 Uj 为各子系统的综合 α 和 β 为待定系数, α + β =1; 功效; k 为调节系数, 2 ≤ k ≤ 8 。认为人居环境与房地产开发同等重 要, 即 α = β =0.5, 调节系数取中值 k=5。 文中采用 ArcGIS 自然断裂点分类法 ( 刘盛和 等, 2010), 定义当 0<C≤0.4 时, 城市的房地产开发 与人居环境系统处于拮抗阶段; 当 0.4<C≤0.8 时, 系统进入磨合阶段; 当 0.8<C≤1 时, 系统处于协调 (高水平耦合)阶段(马丽等, 2012)。 3.5 耦合发展度评价 子系统的功效与耦合协调度共同影响耦合发 展度, 后者反映的是城市房地产开发与人居环境的 整体协同发展水平或效应, 其计算公式为:
D= C×T T = aUi + βU j

(8) (9)

式中: D 为耦合发展度; T 为城市房地产开发与人居 环境的综合发展指数; α、 β 为待定权数。认为城市 的人居环境与房地产开发同等重要, 故取α=β=0.5; Ui、 Uj 为城市的房地产开发与人居环境子系统的综 合功效。 根据 U 数值的分布规律, 协调度 D 值也在 0~1 之 间 。 同 样 采 用 自 然 断 裂 点 分 类 法 ( 刘 盛 和 等, 2010), 将发展度划分为 3 种类型: 0<D≤0.23 为低 水平耦合发展度; 0.23<D≤0.4 为中等水平耦合发 展度; 0.4<D≤1 为高水平耦合发展度。

236







学 进 展

第 33 卷

0.0033~0.6872 之间。最高的是深圳市, 最低的为陇 南市。平均值为 0.23, 说明中国城市房地产开发与 人居环境的耦合发展度整体水平较低(图 3)。

中国地级市单元房地产开发城市与人居环境 发展度的空间分布与协调度分布特征有所不同。 其中高发展地区 ( 发展度值高于 0.4) 的有 36 个, 主

图 2 2010 年中国地级单元城市房地产开发与人居环境耦合协调度空间分布 Fig.2 Distribution of coordination degree between urban real estate development and housing condition at prefectural level in China in 2010

图 3 2010 年中国地级单元房地产开发和人居环境耦合发展度空间分布 Fig.3 Distribution of coupling development degree between urban real estate development and housing condition at prefectural level in China in 2010



第2期

张英佳 等: 中国地级市房地产开发与人居环境耦合发展空间格局

237

要分布在环渤海、 长三角、 珠三角以及内蒙古产煤 区; 中发展地区 ( 发展度值 0.23~0.4)118 个, 多分布 在中国三大城市群非核心城市以及中西部省会城 市; 低发展区(发展度值低于 0.23)范围较广, 共 132 个地级市, 分布在西部地区和东中部的偏远地区。 4.3 城市房地产开发与人居环境耦合类型划分 综合各地级单元的耦合协调度和发展度, 可将 中国 286 个地级单元分为九大类型: 分别为高发展 协调型、 中发展协调型、 低发展协调型、 高发展磨合 型、 中发展磨合型、 低发展磨合型、 高发展拮抗型、 中发展拮抗型、 低发展拮抗型(表 2, 图 4)。 (1) 高发展区 该类区经济较为发达, 多为一二线城市: ①协

(2) 中发展区

共 49 个, 占所有中等发展水平城市的 41.5%, 内有 8 个城市房地产开发功效较高, 既包括三亚、 扬州、 防 城港、 张家界、 黄山等旅游城市, 也包括贵阳、 克拉 玛依、 石家庄等 2010 年新增的房地产开发热点城 市, 为滨州、 南通和绍兴, 房地产开发超前于人居 环境。
表 2 2010 年城市房地产开发与人居环境耦合分类 Tab.2 Coupling between real estate development and housing condition in different categories in 2010
类型 高发展协调型 高发展磨合型 高发展拮抗型 中发展协调型 中发展磨合型 中发展拮抗型 低发展协调型 低发展磨合型 低发展拮抗型 协调度 协调 磨合 拮抗 协调 磨合 拮抗 协调 磨合 拮抗 发展度 高发展 高发展 高发展 中发展 中发展 中发展 低发展 低发展 低发展 城市数量 28 7 1 66 49 3 8 32 92 比例/% 9.78 2.45 0.35 23.08 17.13 1.05 2.80 11.19 32.17

个, 占所有中等水平城市的 55.9% ; ② 磨合型城市

主要包括一些三线城市: ① 协调型城市, 共 66

市; 其余 38 个为房地产开发滞后城市; ③ 拮抗型城

调型城市共 28 个, 占所有高发展城市的 77.8% , 主 沿海发达城市, 以及中西部一些核心城市; ② 磨合 要包括北京、 天津、 南京、 苏州、 上海、 大连、 青岛等

型城市共 7 个, 占所有高发展城市的 19.4%, 其中深 都、 西安、 杭州、 常州、 厦门房地产开发功效高于人

圳、 东莞、 广州人居环境功效高于房地产开发; 而成 居环境; ③ 另有 1 个拮抗型城市长沙, 这与 2010 年

当地房地产开发受到政策性抑制, 资金向三四线城 市流动有关。

图 4 2010 年中国地级单元城市房地产开发与人居环境耦合分类空间分布 Fig.4 Distribution of different categories based on coupling degrees between realestate development and housing condition at prefectural level in China in 2010

238







学 进 展

第 33 卷

(3) 低发展区 房地产超前的城市。① 协调型城市共 8 个, 占所有 主要分布在中西部和东部较为偏远地区, 没有

并实现目标, 并接受上级和公众的监督, 履行政策 评估和审计的义务。最终使中国房地产开发走向 与人居环境和谐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References)
陈斌开, 徐帆, 谭力. 2012. 人口结构转变与中国住房需求: 1999-2025. 金 融 研 究, (1): 129-140. [Chen B K, Xu F, Tan L. 2012. Demography dynamics and housing demand in China: 1999-2025. Journal of Financial Research, (1): 129-140.] 陈多长, 踪家峰. 2004. 房地产税收与住宅资产价格: 理论分 析与政策评价. 财贸研究, (1): 57-60. [Chen D Z, Zong J F. 2004. Housing and land tax and housing prices: theoretical analyzing and policy evaluation. Finance and Trade Research, (1): 57-60.] 党云晓, 张文忠, 武文杰. 2011. 北京城市居民住房消费消费 行为的空间差异及其影响因素. 地理科学进展, 30(10): 1203-1209. [Dang Y X, Zhang W Z, Wu W J. 2011. Residents housing preferences and consuming behaviors in a transitional economy: new evidence from Beijing, China. Progress in Geography, 30(10): 1203-1209.] 高波, 陈健, 邹琳华. 2012. 区域房价差异、 劳动力流动与产 业升级. 经济研究, (1): 66-79. [Gao B, Chen J, Zou L H. 2012. Housing price' regional differences, labor mobility and industrial upgrading. Economic Research Journal, (1): 66-79.] 黄金川, 方创琳. 2003, 城市化与生态环境交互耦合机制与 规 律 性 分 析. 地 理 研 究, 22(2): 212-220. [Huang J C, Fang C L. 2003. Analysis of coupling mechanism and rules between urbanization and eco-environment. Geographical Research, 22(2): 212-220.] 李雪铭, 晋培育. 2012. 中国城市人居环境质量特征与时空 差异分析. 地理科学, 32(5): 521-529. [Li X M, Jin P Y. 2012. Characteristics and spatial-temporal differences of urban human settlement environment in China.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32(5): 521-529.] 李雪铭, 李婉娜. 2005. 1990 年代以来大连城市人居环境与 经济协调发展定量分析. 经济地理, 25(3): 383-386. [Li X M, Li W N. 2005. Quantitative analysis about coordinating development of environment of urban human settlement and economy in Dalian since the 1990s. Economic Geography, 25(3): 383-386.] 梁云芳, 高铁梅, 贺书平. 2006. 房地产市场与国民经济协调 发展的实证分析. 中国社会科学, (3): 74-84. [Liang Y F, Gao T M, He S P. 2006. 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harmonious development between the real estate industry and

低发展水平城市的 6.06%; ② 磨合型城市共 32 个, 占所有低发展水平城市的 24% ; ③ 拮抗型城市 92 个, 占所有低发展水平城市的 70% , 占总样本量的 近 1/3, 反映了中国中小城市是经济发展与房地产 投资的冷点, 为中国城镇化道路预留了大量潜力空 间, 同时也透露出资金流、 人才流对中小城市的遗 弃; 如何全面提升中国的城镇化质量, 增加中小城 市的吸引力, 是政府、 开发商、 居民应该共同思考与 研究的问题。

5 结论
从房地产开发与人居环境协调发展角度出发, 通过建立城市房地产开发与人居环境综 合评价指
标体系, 运用耦合协调度、 耦合协调发展度模型, 对 2010 年中国地级市城市房地产开发进行空间分析, 主要结论如下:

(1) 城市房地产开发与人居环境两个子系统耦
合协调度平均得分为 0.59, 处于磨合阶段, 说明两 子系统总体上相互作用、 相互影响程度较强, 但仍 未达到相互协调、 相互促进的状态; 耦合发展度平 均得分为 0.23, 得分较低, 主要是因为房地产开发 子系统在地级市中发展很不平衡, 特别是三线及四 线城市房地产开发严重不足。 (2) 依据耦合协调度和发展度的组合关系, 所 有地级单元可分为 9 大类型, 分别为高发展协调 型、 中发展协调型、 低发展协调型、 高发展磨合型、 中发展磨合型、 低发展磨合型、 高发展拮抗型、 中发 展拮抗型、 低发展拮抗型。每个类型都有其各自发 展特征, 区域差异极大。 (3)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 2013 年经济工作的 重点任务之一是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 着力提高城 镇化质量, 同时又要坚持房地产调控政策不动摇。 对此须本着审慎灵活、 积极稳健的态度, 认真对待 区域差异, 因地制宜制定或采取有差别的金融、 价 格以及行政手段对房地产开发进行引导; 中央与地 方政府应明确分工, 通力合作, 地方之间需要建立 信息共享机制。中央政府应确定目标并监督政策 实施的结果, 而地方政府有权选择具体手段和途径



第2期

张英佳 等: 中国地级市房地产开发与人居环境耦合发展空间格局

239

the national economy in transitional China. Social Sciences in China, (3): 74-84.] 刘浩, 张毅, 郑文升. 2011.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与区域城市化 的 时 空 耦 合 协 调 发 展 评 价. 地 理 研 究, 30(10): 1805-1817. [Liu H, Zhang Y, Zheng W S. 2011. Evalution on spatio-temporal development and interaction of intensive urban land use and urbanization: case studies of the cities in the Bohai Rim Region. Geographical Research, 30(10): 1805-1817.] 刘沛林, 廖柳文, 刘春腊. 2013. 城镇人居环境舒适指数及其 组合因子研究: 以湖南省长沙县为例. 地理科学进展, 32(5): 769-776. [Liu P L, Liao L W, Liu C L. 2013. Urban residential amenity index and its composition factors: the case of Changsha County in Hunan Province. Progress in Geography, 32(5): 769-776.] 刘盛和, 邓羽, 胡章. 2010. 中国流动人口地域类型的划分方 法及空间分布特征. 地理学报, 65(10): 1187-1197. [Liu S H, Deng Y, Hu Z. 2010. Research on classification methods and spatial patterns of the regional types of China's floating population.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65 (10): 1187-1197.] 刘望保, 闫小培, 曹小曙. 2010. 转型期中国城镇居民住房类 型分化及其影响因素: 基于 CGSS(2005)的分析. 地理学 报, 65(8): 949-960. [Liu W B, Yan X P, Cao X S. 2010. Housing type variation and its influencing factors in transitional urban China: based on analysis of CGSS 2005.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65(8): 949-960.] 刘耀彬, 李仁东, 宋学锋. 2005. 中国区域城市化与生态环境 耦合的关联分析. 地理学报, 60(2): 237-247. [Liu Y B, Li R D, Song X F. 2005. Grey associative analysis of regional urbanization and eco-environment coupling in China.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60(2): 237-247.] 吕江林. 2010. 我国城市住房市场泡沫水平的度量. 经济研 究, (6): 28-41. [Lv J L. 2010. The measurement of the bubble of urban housing market in China. Economic Research Journal, (6): 28-41.]

马丽, 金凤君, 刘毅. 2012. 中国经济与环境污染耦合度格局 及工业结构解析. 地理学报, 67(10): 1299-1307. [Ma L, Jin F J, Liu Y. 2012. Spatial pattern and industrial sector structure analysis on the coupling and coordinating degree of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in China.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67(10): 1299-1307.] 孙东琪, 张京祥, 张明斗, 等. 2013. 长江三角洲城市化效率 与 经 济 发 展 水 平 的 耦 合 关 系. 地 理 科 学 进 展, 32(7): 1060-1071. [Sun D Q, Zhang J X, Zhang M D, et al. 2013. Coupling relationship between urbanization efficiency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level in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Progress in Geography, 32(7): 1060-1071.] 王洋, 方创琳, 盛长远. 2013. 扬州市住宅价格的空间分异与 模式演变. 地理学报, 68(8): 1082-1096. [Wang Y, Fang C L, Sheng C Y. 2013. Spatial differentiation and model evolution of housing prices in Yangzhou.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68(8): 1082-1096.] 熊鹰, 曾光明, 董力三, 等. 2007. 城市人居环境与经济协调 发展不确定性定量评价: 以长沙市为例. 地理学报, 62 (4): 397-406. [Xiong Y, Zeng G M, Dong L S, et al. 2007. Quantitative evaluation of the uncer tainties in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human settlement environment and economy: taking Changsha City as an example.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62(4): 397-406.] 杨忍, 刘彦随, 郭丽英, 等. 2013. 环渤海地区农村空心化程 度与耕地利用集约度的时空变化及其耦合关系. 地理 科学进展, 32(2): 181-190. [Yang R, Liu Y S, Guo L Y, et al. 2013. Spatial-temporal characteristics for rural hollowing and cultivated land use intensive degree: taking the Circum-Bohai Sea Region in China as an example. Progress in Geography, 32(2): 181-190.] 张晓晶, 孙涛. 2006. 中国房地产周期与金融稳定. 经济研 究, (1): 23-33. [Zhang X J, Sun T. 2006. China's property cycles and financial stability. Economic Research Journal, (1): 23-33.]

240







学 进 展

第 33 卷

Spatial pattern of coupling development between real estate development and housing condition at prefectural level in China
ZHANG Yingjia1, LI Xueming1,2, XIA Chunguang1,3
(1. School of Geography and Urban Environment, Liaoning Normal University, Dalian 116029, Liaoning, China; 2. Institute of Human Settlement, Liaoning Normal University, Dalian 116029, Liaoning, China; 3. Dalian Administration Bureau of Safety Working, Dalian 116011, Liaoning, China)

Abstract: Chinese real estate industry has been developing very quickly, but imbalanced, since the start of real estate reform three decades ago. Most of the investments have been focusing on the regions with well-developed urban economies, attractive economic environment, better infrastructures and public services, and better living conditions, which gradually lead to bigger and bigger spatial differences in real estate development among the different regions. Rational real estate development can provide people with moderate housing condition, but irrational and imbalanced development will hinder the efforts to improve housing condition. It is important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eal estate development and housing condition. In this paper, we first established a number of comprehensive assessment indicators for real estate development and housing condition, and then calculated the degree of coordination and coupling development between real estate development and housing condition improvement. The spatial pattern of the degrees of coordin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286 prefectural cities showed that: (1) Coordination degree between real estate development and housing condition in most prefectural cities is at medium level, with an average number of 0.59, indicating that the two subsystems are still in an adjustment phase and have not yet established a coordinated and mutually reinforcing dynamic relationship. (2) Coupling development degree between two subsystems in most prefectural cities is still at a lower level. There are significant disparities between eastern coastal areas and western inland areas. Based on degrees of coordination and coupling development, the 286 prefectural cities can be divided into nine categories, namely, well developed and coordinated area, well developed and adjusting area, well developed but conflicting area, developed and coordinated area, developed and adjusting area, developed but conflicting area, under developed but coordinated area, under developed and adjusting area, under developed and conflicting area. (3) One of the key tasks for the economy in 2013 is to actively and steadily promote urbanization, strive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urbanization, and firmly adhere to the real estate control policies. These seemingly contradictory and complex tasks should be undertaken with prudence and flexibility as well as positive and moderate attitude. Considering the significant disparities among the different regions in China, the government can take the measures that suit the local conditions, such as different financial policies, price guidelines and administrative decisions. The central and local governments should play different functions but work together and establish an effective information-sharing mechanism. In other words, to make joint efforts to achieve coordination between the real estate development and housing condition improvement, the central government should formulate the policies, determine the objectives, and monitor the results; local governments should have the right to choose the suitable means and ways to achieve specific goals, and accept supervisions from the higher level government and respond to the attentions from the public for evaluation of the policies and fulfillment of the obligations. Key words: real estate development; housing condition; coupling development; spatial analysis; China



  本文关键词:中国地级市房地产开发与人居环境耦合发展空间格局,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6218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fangdichanjingjilunwen/16218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af2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